第42章 刚性谜题,星尘预案再升级(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陈岩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决绝的坚定:

“我们现有的钻头,在这种硬度和密度面前,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牙’!一种能在十七公里深、极端高温高压、充满未知辐射和地质扰动的环境下,啃得动这玩意儿的‘牙’!”

他锐利的目光最后一次,牢牢锁定在林晓月脸上。

那眼神不仅仅是命令,更是一种将探索最前沿、最凶险疆域的重任交付的信任与期待:

“林学士,基于你之前对冲击测试的建议和星璇的优化能力,我需要你立刻主导设计一套针对性的超高强度冲击测试方案!目标:模拟目标层深度围压环境,测试不同能量级别、不同波形的冲击波,对类似刚性体模型的破坏阈值和模式!找出最可能撬开一道缝隙的‘突破口’!同时,”

他转向屏幕上即将浮现的两位权威的影像位置。

“张教授,王院士,我们需要你们的理论支持:这种物质可能的内部结构?能量传递特性?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谐振频率’弱点?任何能指导我们设计破坏或取样手段的理论线索,都是宝贵的!”

指令清晰,时间紧迫。

控制室内的气氛瞬间从震惊茫然切换到了高强度技术攻坚状态。

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驱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

十分钟后,控制室中央的巨大曲面屏幕被分割成三块。

左侧是深空星海大学天体物理组张振宇教授严肃的面容,背景是堆满书籍和演算稿的书房。

右侧是CASC深空探测部王开复院士沉稳的形象,身处现代化的指挥中心。

中间主屏依然是那个缓缓旋转、冰冷神秘的正十二面体模型,以及晓月刚刚计算出的、刺眼的数据。

“密度22.5 g/cm3!”

屏幕上的张教授眉头紧锁,语速极快,完全沉浸在物理学的逻辑推演中,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

“这个数值确实强烈指向了简并态物质的范畴,比如白矮星物质!但那需要在恒星核心级别的引力坍缩环境下才能形成!月球?绝无可能!除非……”

他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又迅速被困惑取代。

“除非是极其微小的、来自太阳系形成初期混沌时期的致密星体碎片,被月球引力捕获并深埋?但这种碎片必然是微小、分散、不规则的!它无法解释如此庞大、如此规则的几何形态!”

他用力揉了揉太阳穴,显然被这个矛盾折磨着。

“如果,”

张教授猛地抬头,目光炯炯地看向陈岩和晓月。

“如果它不是一整块致密核心呢?如果它只是某种……某种人工结构的超强度外壳?内部可能是相对低密度的空腔,或者填充了某种特殊介质?那么22.5可能只是这个外壳的平均密度!就像我们飞船的装甲层!”

他快速在面前的一块电子白板上画着草图。

“这样一来,冲击测试就至关重要!如果能找到外壳的薄弱点,或者引发其内部结构共振……也许能产生局部碎裂!为我们打开一个微小的窗口!”

右侧屏幕上的王开复院士则显得更为务实。

他没有过多纠结于理论可能,而是立刻调出了CASC庞大的材料库和深空探测工具目录。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沙场老将的决断:

“陈博士,林学士。常规的机械钻探,在那种深度和硬度面前,结果你们已经看到了——百分之百损毁。激光熔融?等离子切割?在十七公里深、充满复杂地质结构和未知干扰的环境下,能量传输效率和精度都是噩梦级难题。化学腐蚀?在那种极端封闭、高压的环境中,腐蚀剂的引入和反应控制几乎无法实现。”

王院士的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模型:

“或许……高能聚焦粒子束?定向性极强,理论上能产生极高的能量密度。但我们目前没有能在月球部署的、成熟且功率足够大的粒子束装置。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陈岩身上。

“所以,陈岩,你们提出的冲击测试,是眼下最现实、最快能获取关键数据的一步!核心就是获取破坏模式数据!了解它‘怕’什么形式的能量冲击!”

“同时,”

王院士的声音陡然加重。

“被动地震波探测阵列需要立刻升级部署!加密阵列!最高精度!我要知道这东西到底有多大?是孤立的个体,还是某个更大网络的冰山一角?它的内部结构,有没有空腔?有没有持续或间歇性的能量源活动?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所有后续行动的规模、成本和潜在风险级别!”

他强调着信息的极端重要性。

晓月早已在另一台终端上飞速操作。

星璇强大的算力在她的神经指令下,结合陈岩的要求和张、王两位的建议,快速构建着冲击测试的虚拟模型。

屏幕上,一个简化版的十二面体模型被置于模拟的月壳高压环境中——温度、压力、围岩特性参数被星璇精确设定。

各种形态的冲击波——点冲击、面冲击、不同频率和波形的能量脉冲——被加载上去。

星璇高速模拟着应力分布、能量传递路径和可能的碎裂模式。

晓月纤细但指关节分明的手指在虚拟键盘和触摸屏上跳跃。

不断调整着冲击能量梯度、加载波形、传感器阵列的布局方案,优化着测试流程。

她对基地内部这套特定的操作系统界面还不够完全熟悉,偶尔在寻找某个深层功能菜单时会有短暂的停顿。

但星璇的指引总是在她的思维刚刚产生疑问时,就在神经视觉叠加层中无声地高亮显示路径或提供简明的操作提示,让她总能迅速找到方向,流畅地输入指令。

控制室的冷光在她年轻却异常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

额前几缕碎发因高度集中而微微汗湿。

她不再是刚刚踏入基地、略带拘谨的新人,而是迅速融入了这场与未知硬物的殊死搏斗,成为了攻坚的核心力量之一。

帆布工具包里,那个老旧的“玉兔”登月舱模型在无声地见证着。

新一代的工程师如何在更深的谜题前,沉稳而精确地挥出第一锤。

会议在激烈而高效的技术辩论、资源协调和方案推敲中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最终,在陈岩强有力的主导下,达成初步共识:

1. 即刻行动 (王院士主导协调): “望舒”区立刻启动最高级别被动地震波探测阵列部署计划。王院士负责协调CASC以最快速度提供一批高灵敏度、抗干扰的深地层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单元。

2. 核心攻坚 (晓月主导,陈岩协调): 由林晓月负责,星璇提供全力算力支持,在48小时内完成超高围压、超高应变率冲击测试的最终方案设计并执行。陈岩负责协调静海基地内所有相关的高压实验室资源(特别是2号高压冲击实验室),确保测试优先排期,所有人力物力倾斜。

3. 理论支撑 (张教授团队): 张振宇教授团队连夜构建基于现有数据的多种理论模型(致密碎片捕获假说 / 人工结构外壳假说),并尝试预测其可能的内部结构、共振频率及能量传递特性,为冲击测试和后续行动提供理论靶点。

4. 长远筹备 (王院士启动): 王开复院士启动CASC内部绝密项目“破壁者”,评估研制适用于深月层环境、能应对超高硬度物质的钻探/取样工具的可行性(方案将高度依赖冲击测试结果)。

5. 绝对保密 (陈岩负责): “星尘”预案立即升级,信息封锁范围扩大到所有知晓此事的基地人员,并签署最高级别保密协议。任何信息泄露,严惩不贷。

命令下达,任务明确。

全息影像关闭,张教授和王院士的面容从屏幕上消失。

控制室内的气氛并没有因为会议结束而轻松多少。

反而因为明确了眼前艰巨到近乎不可能的任务,而更加凝重。

巨大的十二面体模型依然在主屏幕上缓缓旋转,散发着冰冷而神秘的光泽。

无声地提醒着每个人脚下十七公里深处埋藏的巨大谜团。

陈岩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抬手用力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

他转向林晓月,声音低沉了许多,带着沙哑,但其中的决断力丝毫未减:

“林学士,方案的细化、参数的最终敲定、测试流程的编排,就交给你和星璇了。”

他看了一眼时间。

“明天上午8点前,我要在我的终端上看到最终版的测试流程表和所有参数设定表。有任何资源需求或权限障碍,直接调用我的最高授权。”

他的目光落在晓月年轻的脸上。

那眼神里没有鼓励的言辞,只有交付重任的绝对信任和不容失败的压力:

“记住,这‘第一锤’,必须精准!必须砸开一道口子,为我们带出需要的数据!”

他没有说“加油”,但这沉甸甸的托付,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分量。

“明白,陈博士!”

晓月的声音清晰有力,没有半分迟疑。

她没有去看时间,但神经接口中,星璇已经无声地在她的视觉界面一角显示了一个鲜红的倒计时:【43:12:15】。

她没有时间犹豫,立刻回到终端前。

手指再次在虚拟键盘上飞舞,与星璇进行着高效的数据交互和模型微调。

控制室柔和的红色警报灯光流转,映照着她年轻却异常坚毅的侧脸。

她沉浸在自己的任务中。

专注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那沉重的十二面体模型、低声交流的工程师、空气中弥漫的紧张——都已消失不见。

只剩下屏幕上跳跃的数据流、待优化的参数、以及那个亟待被“敲开”的冰冷几何体。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星璇手环传来一阵轻微的、区别于系统提示的独特震动模式。

伴随着一道柔和的黄色提示光纹在金属表面亮起:

「秦明月院士的加密留言已接收并完成解压。内容:晓月,知你已抵静海,并卷入‘望舒’风暴。母星为傲,亦忧其劳。月壤虽寒,望舒有光。保重身体,遇难则思父言。母字。」

母亲遥远而延迟的关怀,穿越了三十八万公里的冰冷虚空,在这高强度战斗的短暂间隙,悄然抵达。

没有冗长的叮嘱,没有煽情的表达,只有短短数语。

字里行间,却充满了身为航天人对事业的深刻理解、作为母亲无法掩饰的骄傲与那份沉甸甸的牵挂。

以及沉淀在岁月里的智慧——“遇难则思父言”。

晓月的心像是被一只温暖而熟悉的手轻轻握住。

紧绷到近乎酸痛的神经悄然放松了一丝。

一股暖流在胸腔里缓缓漾开,冲淡了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和面对未知的巨大压力。

她微微闭了下眼,深吸了一口气。

仿佛要将这跨越星海的慰藉更深地吸入肺腑。

如同在冰冷荒芜的月岩上,汲取到了一丝来自遥远蓝色家园的、带着温润湿意的阳光。

随即,她的眼睛重新睁开,变得更加清澈,也更加锐利,如同被擦拭过的合金。

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屏幕上复杂的模型和数据流上。

脚下,是深达十七公里、隐藏着颠覆认知之谜的未知结构。

眼前,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身边,是严苛却绝对值得信赖的领路人。

背后,是来自地球和家族的深沉目光与无声支持。

她手指在键盘上敲下确认键。

屏幕上,一份标注着“冲击测试方案V1.3 - 高能聚焦面波冲击阵列优化”的文件被星璇自动保存并标记为最高密级。

月尘无声,谜题深邃。

第一锤的蓝图,已然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