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星火化冰泉,月壤下的暖流(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距离“望舒”区那场震动月表和认知的钻探事故,已经过去三天。
在“星尘预案”最高保密等级的冰冷铁幕下,所有关于那个深埋十七公里、规则得令人心悸、密度远超认知的几何体的原始数据,都被星璇施加了多重量子加密封印,锁死在“望舒”控制中心的核心服务器内。
一份由陈岩博士主笔、林晓月副署的《超高围压冲击测试初步方案大纲》,带着沉甸甸的技术挑战和未解的谜团,也已通过最高密级信道提交给静海基地总控及CASC深空探测部,等待着最终的评估与批复。
整个“望舒”区笼罩在一种无声的、待命般的凝重之中。
外松内紧。
工程师和技术员们依旧在各自的岗位忙碌,但空气中弥漫的已不仅仅是臭氧和仪器散热的气息,更添了一分无形的压力,一种对脚下未知存在的敬畏与对保密纪律的绝对遵从。
任何关于“那个深度”、“那个结构”的字眼,都如同禁忌,消失在严谨的工作交流之外。
晓月将那份沉甸甸的未知暂时锁进思维的深处,如同将一枚高密度的异星物质封存进铅罐。
此刻,她的注意力需要聚焦在另一个同样关键、但更“务实”的战场。
冲击测试的设备改装和审批流程需要时间,而“冰泉计划”的验证节点,却如同月球轨道上的卫星,刻不容缓地运行着。
静海基地,“望舒”区地下三层,C-7低温实验室。
空气冰冷而干燥,带着高效空气循环系统过滤后的特有洁净感,以及从大型真空密封罐中逸散出的、极细微的液态氮蒸发留下的金属冷冽气息。
巨大的曲面观察窗外,是灯火通明的真空主测试舱。
舱内,一支经过特殊改装的钻探臂正被精密的万向机械手固定着,其前端搭载的,正是“冰泉计划”的核心设备之一——超临界二氧化碳深低温钻头原型机。
林晓月穿着银灰色的工程师工装,额前几缕碎发被安全帽檐压住。
她站在观察窗前,目光透过高强度复合玻璃,紧盯着钻臂与下方模拟月壤样本的交接点。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手中平板终端的边缘滑动,上面显示着星璇实时演算的钻头热力学模型。
三天前钻头瞬间损毁的刺目景象,如同底片般偶尔在脑海深处闪现,让她下意识地更专注地审视着眼前这具新“牙”的每一个细节。
“热膨胀系数补偿参数确认无误,钻头材料晶格稳定性在预设温度梯度下保持在设计阈值内。”
陈岩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清晰、平稳,带着他特有的、近乎刻板的精确性。
他站在晓月侧后方几步远的中央控制台前,双手在虚拟键盘上快速输入指令,调取着星璇提供的应力分布热力图。
屏幕上,代表着钻头内部微观结构受力的色块稳定在安全的蓝绿色区间,只有与月壤接触的尖端区域呈现淡淡的警示黄。
他的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冷光,看不出丝毫波澜,仿佛三天前那场颠覆性的发现只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已被他高效地纳入了工作流程。
“收到。”
晓月应道,声音同样平稳,但目光没有丝毫离开钻头。
“低温工质注入系统压力稳定,临界点监控正常。星璇,模拟钻头在-180℃至月壤冰层实际接触面的瞬时热交换效率。”
她的思维深处,那个规则的几何体模糊的轮廓一闪而过,随即被眼前精确的数据流覆盖。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压力的释放。
「正在计算。模型优化中,接触面热传导效率预计为理论值的87.3%,主要损耗源于模拟月壤孔隙率分布的不确定性及极低温下可能存在的微尺度冰晶升华效应。」
星璇温和理性的声音在晓月和陈岩的神经接口中同步响起,同时在中央大屏的一角更新了数据流。
这是“冰泉计划”的关键节点之一——极地水冰原位钻探取样的首次全系统联调测试。
目标并非直接提取纯净水冰,而是验证在月球极地永久阴影区的极端低温(-230℃以下)和真空环境下,能否安全、高效地利用月表原位资源(太阳能电解水冰)制取液氢/液氧推进剂。
其核心在于攻克深低温钻探的“冰锁”难题:钻头高速旋转产生的摩擦热极易导致冰层融化再凝结,瞬间卡死钻具。
晓月的解决方案灵感源于星璇数据库中的地球超深钻探资料: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钻探工质和冷却剂。
在地球常温下,这已属前沿技术。
但在月球极地,它面临更为严苛的挑战——工质本身也处于超低温状态,相变控制、流动性与热交换效率都需重新设计。
“启动钻探模拟,目标深度:5米模拟冰层混合月壤。”
陈岩下达指令,声音如同冰冷的指令代码。
他镜片后的目光锐利,紧盯着钻头前端高精度传感器传回的初始数据流,仿佛要将任何微小的异常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观察窗内,钻臂缓缓下降。
伴随着几乎不可闻的轻微嗡鸣(通过舱壁传导的微弱振动),钻头尖端开始高速旋转。
乳白色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特制管道内奔涌,在进入钻头内部复杂微通道的瞬间,其状态在星璇的精密控制下完成了从液态到超临界态的相变转换。
屏幕上,代表钻速、轴向压力、扭矩、温度梯度的曲线图开始跳动。
钻头以一种稳定的速率切入模拟月壤层。
温度传感器显示,接触点附近的温度被牢牢压制在-200℃以下,远低于水冰升华点。
“钻速稳定在每分钟0.85米,符合预期区间。”
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报告,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控制室内的空气似乎因测试的顺利启动而稍微流动起来。
“摩擦热被有效导出,接触面未见明显融化迹象。”
另一位工程师盯着热成像屏幕补充道。
晓月微微松了口气,但神经并未放松。
这只是理想模型下的初步测试。
真正的挑战在于冰层内部成分的复杂性和未知干扰。
三天前那场事故中瞬间过载的景象,让她对任何可能的“硬点”都保持着高度警觉。
「注意:传感器检测到模拟冰层中嵌入的高硬度硅酸盐碎屑集群,体积占比约2.7%。」
星璇的提示在关键节点响起,精准得如同预知。
几乎同时,钻速曲线出现了一个微小的、但清晰可见的波动!
“钻头负载增加!扭矩上升15%!”
控制台前响起警报提示音。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
陈岩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调出实时应力分析图。
钻头前端的几个微小区域亮起了警示灯。
“是那些硅酸盐碎屑。”
晓月立刻判断,大脑飞速运转,地底那个坚不可摧的结构带来的压力感瞬间转化为解决眼前问题的专注力,
“星璇,计算当前负载下钻头关键节点的疲劳寿命裕度,并优化钻头自旋频率和进给压力配比!”
她需要确保这具新“牙”不会重蹈覆辙。
「计算中……裕度充足。优化方案生成:建议降低转速8%,同时小幅提升工质循环流量2.3%,重点冷却受应力集中区域。模拟优化后负载可下降至安全阈值。」
星璇的方案瞬间反馈。
“执行优化方案!”
陈岩毫不犹豫,输入确认指令,声音斩钉截铁。
钻头的嗡鸣声调发生了一丝细微的变化。
屏幕上,扭矩曲线应声回落,重新稳定在安全区。
钻头继续平稳地向“冰层”深处推进。
“负载回落!优化生效!”
控制室的气氛明显轻松了一些。
晓月看着钻头稳定工作的画面,眼神中闪过思考的光芒。
模拟环境终究是理想化的。
实际冰层中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包裹体,甚至局部压力异常——就像地底深处那个无法解释的存在一样充满了未知。
她需要一个更主动的“眼睛”。
“陈博士,”她转向陈岩,“模拟环境终究有限。实际冰层的不确定性远超于此。我建议在钻头前端加装一套微型主动探地雷达阵列,利用星璇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提前50厘米预测前方结构变化,动态调整钻探策略。”
这个想法,某种程度上也是被三天前的遭遇所催生——面对未知,预判就是生命线。
陈岩侧过头,镜片后的目光审视着晓月,没有立刻回应。
几秒钟的沉默后,他点了点头,仿佛瞬间衡量了所有风险与收益:
“可行。但阵列功耗、体积、抗低温性能以及数据处理延迟必须严格评估。星璇,立刻建模分析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对钻头整体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他的要求永远直指核心要素。
「建模开始……预计耗时7分42秒。」
星璇的声音平稳无波。
就在这短暂的等待间隙,晓月手腕上的星璇手环传来一阵独特的震动模式,伴随着一道柔和的蓝色加密通讯提示光纹:
「林风董事长的私人加密通讯请求,优先级:高。环境评估:当前非核心操作节点,通讯时延可接受。建议接入。」
晓月看了一眼仍在全神贯注监控数据的陈岩,快步走到控制室角落一个相对安静的备用终端前。
「接入。」
眼前光影凝聚、稳定。
林风沉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晓月面前。
他身处林氏深空集团总部顶楼那间标志性的办公室,背景是巨大的弧形星图,地球、月球和星港空间站的光点清晰可见。
他的神情带着一丝长途通讯特有的极轻微延迟感,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晓月,‘冰泉计划’的联调测试进展如何?星璇同步了初步数据,钻头表现似乎不错。”
林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核心关切。
“正在进行首次全系统联调,爸。”
晓月的声音清晰,带着一丝汇报工作的正式感,
“钻头在模拟环境中表现稳定,刚刚优化处理了一次硬质碎屑干扰。我们正在评估加装微型主动探地雷达的方案,以提升实际作业的预判和适应能力。”
她快速将关键进展和思路做了简述。
“主动探测……不错的想法,能增加在未知环境下的鲁棒性。”
林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一份深沉的凝重,
“不过,晓月,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冰泉’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你知道地球轨道上,关于月球资源开发国际框架的谈判僵持多久了吗?”
他目光炯炯,仿佛要穿透这三十八万公里的距离,将女儿拉入更宏大的棋局。
晓月眼神微凝。
她通过星璇的保密信息通道了解过相关简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