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天命!(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最新章节。
天命归都督,归太平民团!"
周瑜是彻底被杨平的手段给震服了,在他的想法中,昨日那一战,比当年刘秀在昆阳之战,天降陨石覆灭了王莽42万大军都来得更加震撼。
毕竟,刘秀那个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偶然性太强。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昨天的战斗,杨都督是可以复制的。
这天下,谁能经得起从天而降的攻击——
冷兵器时代,要想集结足够多的军队来对抗杨都督,那你就必须得有一层一层明确的指挥旗帜,
而这指挥旗帜,就成了从天而降巨龙最好的打击之物。
(古代作战指挥,全靠令旗、战鼓,一旦这些指挥中枢、指挥节点被打掉,军队越多,就败的越快、越惨!)
"天命吗?"杨平淡淡的说道,"公瑾,传令各部,将俘虏集结起来,本都督与他们训话。"
要想把几十万俘虏集结起来,这是个相当大的工程。
杨平下令将所有俘虏都集结起来,其实是按照管理片区,一片一片的集结起来,最多不过万余俘虏,被护民军一一看押起来。
杨平站在那辆黄金战车上,一句一顿的说道:
"二三子,本都督~与你等~说一说大道理~何为天命?"
杨平身边的传令兵们,开始一层一层的用超级大喇叭、铜皮大喇叭,一片区一片区的,将杨平的话语,传递给这些俘虏们。
"天命是什么?
日月星辰、天地运转,皆有规律,这就是至大至公的天命~按规则运行!
于这方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而言,何为天命?
二三子应知春华秋实,如杨花、蒲公英之属,不计代价传播种子,只为繁衍!
二三子且看世间动物,无论食草之牛马、食肉之虎狼,所谓者,不过生存繁衍。
于我等人类而言,何为天道命?
说的直白些,与植物、动物之属,无本质区别。
人与生俱来,便有繁衍生息、壮大族群之责任、义务。
于我华夏儿女来说,我等又肩负着一份传递文明的义务。
在本都督看来,所谓的天命乃是人命。
人命,必须活着,才是人命!
如何活着——填饱肚子赖以为生的食物,防止冻馁的衣物,能够安全生活的环境。
有了这些,我们“人”,才有资格来谈天命。
如果一个统治者、一个政权,不能保证治下百姓能够有尊严的活下去、繁衍后代,
那么,这个政权,要他有何用!
正如十多年前,在河北爆发的黄巾起义。
二三子应当听过那句民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如今,乱世即将结束。
有人说,天命归本都督,归太平民团。
本都督要告诉你等的是:
天命,是你们每一个人!
太平民团是如何用9个月时间席卷天下,击败了你们看来不可能推翻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
靠的就是每一位人,身上的天命!
二三子,人的天命,便是活下去,活得幸福!
稍后,本都督会成立新的朝廷,我们会建立一个耕者有其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司法公平公正、社会安定祥和的大同世界。
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天命加身,活下去,活得幸福!"
杨平确实是在和这些农夫们讲大道理,但这大道理他讲的太通透了——人的天命,便是活下去,活的幸福!
由于是一级一级的传声,短短的十来分钟讲话,愣是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当最后那句"活下去,活得幸福!"在最外围的一个方阵里结束时,作为老兵的卫滏,他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时,才觉出眼角的湿意——
三十年了,从云中郡那片被鲜卑马蹄踏碎的春草,到今日护民军营地飘着浓香的炊烟,
他听过太多将军的豪言,却头一回被一句"活下去,活得幸福"撞得心口发疼。
卫滏心悦诚服的,随着看押他们的护民军士兵一起,向杨平磕头、劝进。
这一次,在黄金战车上的杨平没有拒绝,而是豪气的应下了!
(三辞三让,杨平已经让了三次,这是第四次了。)
杨平的训话结束后,吃过一顿丰盛的午饭,俘虏们被分批带去登记。
轮到卫滏时,文书官听着他说自己的年龄、籍贯、从军日期,忽然抬头:"云中郡?
现在被胡人占着,不过,我们护民军随后就将出兵。
会赶在大雪封山之前,越过长城,夺回云中、九原,五原……这些被胡人占据的郡县。
都督刚下了令——愿回原籍的老兵,可以随着我等北上大军一起归乡。
都督会在长城以北设置卫所。
您要是有意向,以您30年老兵的资格。估计会被授予卫戍勇士爵位,可以领1000亩土地。
当然,您今年已经快50岁了,如果不愿意作为卫戍兵戍边,倒是可以迁居长城以南,按照太平民团治下,一户百姓分地百亩给您安置。
您选一下。"
可以说,太平民团的登记官员,都是杨平从基层培养出来的,对于卫滏这种打了30年仗,还能活下来老兵,是极为尊重的。
在一旁,听着宣讲员说起护民军关于卫戍部队的规定。
卫滏忽然想起,他十六岁那年离家的清晨,娘往他怀里塞了把炒豆子,爹站在门槛前,说:"打跑了胡人就回来,咱家那三十亩地还等着春耕。"
那时,杨柳刚抽出嫩芽,风里都是软的,他回头望了三次,看见娘的蓝布头巾在门口晃成个小点……
“我要打回去!”卫滏坚定的想着,再次来到文书官面前,说道,“杨都督也没有规定卫戍之兵的年龄吧。
只说:若无下一代,现任卫戍之兵无法通过军事考核时,则收回其庄园、田地,安置到敬老院奉养。
但小娃娃,某感觉,吾还能提刀再战20年,足够培养出下一代小崽子了!”
卫滏的豪气来自于——他在乱世中打了30年,还能活下来!
也来自于护民军的军纪严明、战力强大。
在卫滏看来,经过昨日一战,漠南的胡人已经彻底被打掉了青壮年,等于是废了!
自己回到云中老家,进入卫所部队,分上个1000亩地,建个坞堡,再娶上个婆娘。
自己今年46岁,最起码能打到70岁吧。哈哈哈……
归乡的路走了近四十天。
先锋攻城掠地的护民军精锐,早就已经打过长城。
后勤保障的马车碾过结了薄冰的官道,卫滏裹着新发的暖云袍(羽绒裤),总在颠簸中恍惚——
有时是166年的鲜卑骑兵啸叫着冲过来,
有时是跟着将军攻城时,城墙下堆成山的尸体……
想到这里,卫滏打了个冷颤:
杨都督是真的狠——在武(陟)原(阳)大战结束后第三天,从南下的胡人各个部落,每个部落选出十人。
总计1000多人,被杨都督送于战马、粮食放归,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吓破胆的胡人,到他们部落宣传:
杨都督能御使神龙!
同时,杨都督承认:包括鲜卑人、匈奴人、乌桓人在内,都是诸夏的后裔,只不过是因为发展不同,在边墙之外进行游牧。
杨都督拿着那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以华夏族长的身份,认同了边疆地区包括羌人在内,这些胡人的华夏血脉地位。
让这些吓破胆的胡人回去,告知族中的老弱:护民军天兵一到,你等即刻投降。
杨族长会按照族中子民给你等安置,让你等也拥有天命,能活下去,活的幸福。
至于俘虏的胡人。
杨都督表示:长城之内,敢于仗兵的胡人,格杀勿论!
于是,俘虏的8万多胡人,尽数被斩首!
连同在战场上被炸得尸骨无存,甚至被各部绞杀的胡人。共计将近12万颗脑袋,堆成了一个巨大的京观!
入了十一月,雪就没停过。
当后勤部队的旗帜,终于插在那片熟悉的土塬上时,卫滏坐在马车上,看见的却是一片连轮廓都认不出的废墟!
当年的村落早被战火啃得只剩断墙,他记忆里的那棵柳树,如今只剩个焦黑的树桩,像只伸向天空的枯手。
"队长,先歇歇吧。"后勤队的后生跳下了马车。
"不行,雪太大,先搭帐篷。"卫滏下了马车,交代了一句,就一个人向前走去。
他踩着没膝的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废墟里走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一截塌了的土墙下,卫滏忽然停住——雪地里露着半块青石板,上面刻着的"卫"字被岁月磨得浅了,却还能辨认——这是他家的门槛石。
卫滏蹲下身,用冻得发僵的手拂去积雪,指腹划过那道刻痕。
十六岁离家时,他曾踩着这块石头跳了三下,说要像冠军侯那样封狼居胥。
如今石头还在,家却毁了!他这把老骨头,倒真的回来了。
"十五从军行,五十始得归......"卫滏的声音在雪地里打着颤,"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风吹过断墙,呜呜地像在应他。
傍晚时雪忽然停了。后勤队的帐篷里,炉火舔着柴薪,映得帆布暖融融的。
卫滏坐在帐篷口,看着后生们把带来的麦种小心地收进陶罐,忽然听见有人喊:"快看!"
他抬头望去,天边的云层裂开道口子,夕阳把雪染成了金红色。
那光芒漫过废墟,漫过老柳树桩,竟让这片死寂的土地有了些暖意。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