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决战(你龙纛前压,我神龙天降)(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最新章节。

(1.5万字章节,一镜到底。)

原阳县衙,现在是汉献帝刘协的临时行宫。

二堂内,刘协、刘备、曹昂三人,听到袁绍的讲述,“邺城在今日清晨,被护民军用水师通过漳河,炸开北城门攻占!”

此时的袁绍,真应了那句“色厉而胆薄”,手握将近80万大军的主帅,竟然六神无主,瘫坐于地。

刘备、曹昂稍微震惊一下,就冷静下来再思考对策。

倒是16岁的少年天子刘协,却表现出了一丝处变不惊的风度,询问道:“车骑将军(刘协封刘备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卫将军(刘协封曹昂为大司马、卫将军),

此时,我等该如何应对?”

刘协自动忽略了六神无主的大司马、大将军袁绍。

曹昂起身回答:“陛下,前时,臣已经提醒大将军,要小心杨平侧翼迂回攻击我方后部的提醒。

我军做的准备就是:让一万多河北骑兵,游弋在黄河、济水之间作为警戒,却未曾想到敌军通过水路,走漳河攻击邺城。

80万大军,若得知邺城被攻占,我军后路被切断,瞬间便会不战自溃!

即便我等能稳定局势,然80万大军、20多万匹战马,人吃马嚼,现有的粮草,最多支撑一个月。

粮尽之时,仍免不了崩溃之途!”

曹昂说的,已经是最理想状态下的稳固方式了。

毕竟,这所谓的80万大军是什么成色,在场的四人一清二楚——

大都是各家地主豪强,短时间内集结起的士兵,虽然曹昂带来了板甲、竹甲的生产方式,共计装备了将近40万副板甲,战斗力可以说是远超东汉最鼎盛时期的军力。

但指挥协调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特别是虽然有了18万骑兵,战斗力可以说是达到了有汉以来的最强实力,但这些胡人骑兵是什么德行,几人也是一清二楚——

纸面实力强的让人发指,但实际上的战斗力能有1/3就不错了。

最关键的是,现在和杨平的30多万精锐大军隔着数十里对峙,自己的后路却被抄了!

断了粮道,兵力越多,最终的结果会败的越快、越惨!

曹昂说完,失魂落魄的袁绍当即表示:“我们即刻率军北返,夺回邺城,再做计较。”

刘备惊呼道:“大将军不可!既然我等已经得知邺城失守的消息,想那杨平定然也知他偷袭邺城得手了。

如此,我军退兵,杨平只需率大军跟随我军身后,再派细作传播邺城丢失的消息。

此地距邺城将近400里,80万大军要想返回邺城,至少需要7天时间。

在此期间,军士们一旦得知后路被断,便是兵败如山倒,毫无挽回之机!”

袁绍失魂落魄地说道:“如何奈之?如何奈之呀?”

这时,年轻的汉献帝起身,决断道:“为今之计,只有在邺城丢失的消息未曾扩散之前,

集结所有兵力,与西侧贼人杨平主力进行决战。

若能击败杨平,则我军就能安然返回邺城,尚有喘息之机。

若是失败,则一了百了!”

刘协这是准备孤注一掷——毕竟,如果集结大军与杨平进行决战,战场上,即便杨平宣布自己攻占邺城,他们还可以告诉士兵:这是敌人乱我军心之策。

刘协的决断无疑是最正确的,曹昂、刘备也是这么想的。

而失魂落魄的袁绍略作思考,便也知道这是目前他们唯一的生机。

要不然80万大军北撤,杨平在背后追击,瞬间就是全军覆没的境地!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袁绍问道:“如何保证杨平会率大军与我军决战?

毕竟,此时他只需要坚守营寨,我军若攻击不顺,他耗,就能把我们耗死在这里。”

四人沉默一会儿。曹昂坚定地说道:“陛下、大将军、车骑将军,稍后请你们整顿兵马,向西突进30里列阵。

我到杨平营地,向杨平下战书——我们明日午后与其进行决战。

我猜测,杨平早就想与我军决战了。”

曹昂所说的,刘协、刘备相信——因为曹昂此前已经给他们分析过,杨平之所以陈兵河北,不急于与河北兵马决战,其目的就是想一战结束乱世。

而当时河北兵力占优,袁绍、刘备等人决定先耗一耗杨平的锐气,对峙一个月,

等到10月底黄河水量降到最低之时,派出骑兵从千里防线越过黄河,打乱杨平的后方,甚至截断杨平的粮道,最终将杨平所部围歼在黄河以北。

但现在看来,杨平却比他们更早一步下了先手,断了河北兵马的后路。 !

几人同意了明日决战的策略,便开始传令各部做好准备。

曹昂则带着百余名亲卫骑兵,连夜向西而去。

70多里路,骑兵快马狂奔,不过2个时辰。

半夜时分,杨平在武陟县外的中军大帐见到了曹昂。

和3个月前放回去时神采奕奕的曹昂不同,此时的曹昂面色憔悴——

这几个月来,为了整合河北力量对抗杨平,为其父亲曹操报仇,曹昂基本上是殚精竭虑,每日的睡眠不足2个时辰。

以至于杨平见了曹昂,都惊讶地问道:“曹司正,怎如此憔悴?”

见杨平仍愿意称自己在他治下时的官职,曹昂心思复杂,行礼说道:“都督风采依旧,更胜往昔!”

杨平示意身边的亲兵给曹昂送上温水,奉上点心。

曹昂面对着杀父仇人,却难得的静下了心思,一如当时在杨平身边时一样,自在地吃着点心,喝着温水。

缓过劲儿来,杨平笃定地问道:“曹司正此来,是向本都督下战书也!”

杨平在下午时分,就接到了9只飞鸽传书——邺城方面发的是10只飞鸽,回来了9只,这个传讯效率已经是相当高了。

进而,杨平在曹昂到来之前,已经部署完了作战会议,只等明日天亮,便会率军东征。

听闻杨平此言,曹昂起身:“正是向都督下战书而来——约定明日午后,在原阳县以西30里外进行决战。”

杨平点了点头,“曹子修,就本都督在徐州击杀你父亲一事,你有何看法?”

这个问题,是曹昂必须要面对的——以曹昂对杨平的了解,杨平一旦逼河北兵马决战,那就是有必胜的把握!

战后,曹家、夏侯家会有何归途,全靠自己此时的表现了。

曹昂沉默一会儿,说道:“都督,两军对垒,各施计谋,互相厮杀,此为公战,非为私仇。

我父不敌都督,战死沙场,不曾辱没我父之威名。

如此,曹昂与都督无有私仇,有的只是天下之争——

各路诸侯踏入争霸序列,就得做好身死族灭的准备:

可以我杀人,也可以人杀我!”

曹昂的意思,杨平明白,但仍然冷酷的说道:“本都督在徐州击杀曹仁、夏侯渊,此为你宗族长辈。

我太平民团和你曹家、夏侯家也算是结了死仇。

此战过后,本都督决定将你曹家、夏侯家斩尽杀绝!

当然,你曹家、夏侯家可以留一名幼子延续血脉,这是本都督能给你们的最优条件。”

斩尽杀绝,是对敌人最大的尊重!

杨平和曹家、夏侯家结的是死仇,他可不会当东郭先生,留着曹家这一帮人。

听杨平如此言说,曹昂沉默少许,向杨平行礼:“都督,若明日曹昂战死,可否将曹昂与我母亲葬于一起?

您应知,昂非母亲亲生之子,然……”

曹昂没说的是,丁夫人对曹昂是真的疼爱(此时的丁夫人,因曹操之死,实际上已经处于疯癫状态)。

曹昂也知道,杨平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也没有为其母亲求情,只是希望能够母子葬在一起。

杨平淡淡地说道:“可以。你父亲曹操,本都督将他埋在泗水河旁边,就让他看着当年被他屠杀的徐州百姓尸体堵塞的泗水河,永世忏悔!

你与你母亲,本都督可以给你们选个合葬地,让你坟头尽孝。

想好曹家、夏侯家留谁了没?”

“我幼弟曹植,年方4岁,不知都督可否留其一命?” 曹昂躬身。

杨平点头:“可以。”

在杨平心中,是真不想要了那位才高八斗的才子性命——4岁,我慢慢养着吧,天下的文采不能断了。

曹昂这一次出使杨平大营,其实就是来交待后事的。

因为杨平已经把他们算计得死死的,在曹昂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

斗志都没了,这场仗他们怎么赢? !

当曹昂再次回到原阳县的时候,天色已经快亮了。

数十里的连营,此时也已人头攒动,喧哗了起来。

此时,所谓的临时行宫里,刘协正在做最后的军事部署。

曹昂走后,刘协、袁绍、刘备召集了公孙瓒、杨彪、荀彧等十多名高级领兵将领和谋士,直言说要与杨平大军决战。

至于原因,只说我河北兵马强壮,正应趁此时兵强马壮之际,击破杨贼,还天下一个太平。

可以说,袁绍哪哪都不好,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没有让邺城失守的消息传播出去。

所以,曹昂回来的时候,众人看向他,接连问道:“卫将军,那杨平可答应午后决战?”

曹昂点头,对着刘协行礼道:“陛下,杨平同意,今日(十月初一)午后,在原阳以西30里处决战。”

于是,刘协开始按照商议好的策略做部署工作。

只听刘备代替刘协做部署,道:

“由陛下(刘协)亲统御营,在原阳县西侧25里起高台,设皇龙大纛(dao)!

(这是刘协要求的,这位已经有些孤注一掷的皇帝,决定龙纛前压,鼓舞己方联军士气。)

周边环列3万禁军,由董诚统领,列“圆阵”护驾。

大司马、车骑将军刘备,太尉杨彪,协助陛下指挥全军。”

“大司马、大将军袁绍,统领后军,驻守济水西岸连营五十里,

以20万民夫和3万精锐步兵,分10段驻守,重点保护我军后路与粮草囤积点(此时的袁绍,也就只能干点这样的活了)。”

最后,52万河北兵马,将会在原阳县西30里外部署这样一个阵型:

主战场阵型——原阳县西30里平原,南北正面宽20里,纵深5里。

* 第一层:前锋突击线——12万胡人骑兵,宽20里,纵深1里。

任务:以绝对冲击力,突破杨平步兵大阵的前沿防线,撕开至少3处缺口!

部署:

乌桓骑兵(5万):居左翼,列“横队密集冲锋阵”,蹋顿亲率1万骑兵为第一波,后续4万轻骑兵紧随,重点冲击杨平左翼阵线。

鲜卑骑兵(4万):居中央,轲比能领2万“骑射先登”在前,边冲边射,压制对方弩兵,后2万突骑跟进,目标撕开杨平中军核心。

匈奴骑兵(3万):居右翼,呼厨泉列“梯次冲锋阵”,分3波(每波1万)依次冲击杨平右翼,利用轮次冲锋消耗对方防御力量。

* 第二层:中军步兵大阵——35万步兵,位于骑兵后1里地。阵列宽20里,纵深3里。

任务:承接骑兵突破成果,以密集阵型巩固缺口,碾压杨平战线;

若骑兵失败,则顶上去与杨平正面相持。

部署:

前队(10万):主将,大司马、卫将军曹昂,副将曹洪、张合,列“盾墙长矛阵”——

前排3万重甲步兵,组成人墙,后排7万轻步兵。

紧贴胡人骑兵后阵,骑兵突破后立即填补空隙,防止杨平反扑。

中队15万人,由刘协御营直接调度,刘备为监军,协调各部。

张飞领1万重甲步兵为核心,外围列“鱼鳞叠阵”(层层相护,弓弩手藏于阵中轮射),保护中央指挥系统,同时作为总预备队。

左右两翼10万人:由夏侯渊,高览,分别统领,列于左右两翼。

连接前队与御营,负责收容溃兵、封堵杨平可能的反冲击缺口,同时保障与后方的通讯。

*第三层:北侧机动骑兵,5万河北精骑,位于中军左翼以北1里,沿平原横向列阵。

主将公孙瓒,副将颜良、赵云。

任务:

若胡人骑兵突破成功:立即从北侧斜插,沿缺口冲入,以“锥型阵”向杨平阵后掩杀——

颜良领1万重骑兵在前,公孙瓒、赵云领4万轻骑兵扩大战果,彻底冲垮杨平的指挥体系。

若胡人骑兵失败:公孙瓒、赵云率部向南转向,从杨平大阵北侧发起侧击——

利用平原无遮挡的优势,快速迂回到侧翼,攻击杨平左翼与中军结合部,为步兵大阵争取喘息空间。

优势:战场为平原,骑兵机动畅通;

向南可直扑黄河南岸(堵死胡人退路),向东可回援中军,战术灵活性极高。

*关键细节强化

步兵大阵衔接:30万步兵阵中,每隔1里地设一座“指挥楼”(高3丈),楼内旗手根据御营指令调整阵型,确保20里宽的正面始终保持完整,避免因局部溃败导致全线崩溃。

胡人骑兵约束:在骑兵阵后埋伏1万袁绍嫡系步兵,持长戟,名为“接应”,实为防止胡人骑兵溃败时乱冲己方步兵阵(符合乱世联军的猜忌心理)。

士气维系:御营每隔半个时辰擂鼓三通,禁军齐声高呼“陛下万胜”!

配合刘协龙纛的视觉冲击,强化步兵死战决心!

**此部署完全依托平原地形,以“骑兵破阵+步兵压上+侧骑收割”为核心逻辑,既突出胡人骑兵的冲击力,又发挥公孙瓒骑兵的侧击价值。

同时,通过刘协的龙纛前压,与袁绍的“守后”,形成了一个由17万骑兵、35万步兵,52万大军组成的在冷兵器时代,堪称无敌的作战阵列!

可是,这么完美的阵列,杨平根本就没想着跟他们正面开打!

杨平始终认为,一个现代的普通人,在三国时代能赖以为依仗的,无非是自己超越2000年的见识和知识。

能用实力碾压,就不要去参考计谋。

而面对古代战争——这种平面的战争态势,杨平的破局之法,便是把平面战争打成立体战争!

用自己一直赖以为依靠的火药,打击敌方的指挥中枢、通讯节点。

最重要的是,利用古人迷信的思维,直接将敌方的士气、信仰全部打崩,剩下的就是抓俘虏了!

所以,建安元年十月初一中午,杨平的大军,就按照他部署的“抓俘虏战法”开始,在原阳县西侧35里地外的平原,列出了阵势。

杨平大军列出的具体阵势为:

*步兵*

由护民军步兵总督张辽为主将,何仪、胡三、杨虎、何曼等人协助指挥。

护民军6个镇30个步兵师,以每个步兵师列出宽300米、纵深一里地的方阵,依次排开,列出一个南北正面宽度将近20里的步兵阵线。

杨平的每个步兵师都是6000人,甲胄齐全、器械完备。

每个师配备120门装在双轮架子车上的三弓床弩(改进型,装备滑轮组,具备快速上弦能力)。

每个师还装备120部轻型配重式投石车(同样具备速射能力)。

每个师里,有10名在眉心处画着红色闪电的杨平亲卫,每人装备2颗轰天雷,由该师师长直接指挥,不到危急关头不会使用。

这么一个正面宽度将近20里的18万步兵大阵,杨平是指挥不了的,

只能由张辽充当总指挥,鲁肃作为军师副手,再加上每5个步兵师组建一个镇级指挥部,这样一层层分级指挥。

好在的是,护民军是没有内部协调问题的,这些部队都是杨平一手带出来的,协调指挥对张辽来说,能做到如指臂使。

所以,当张辽率队,列成了这个正面20里的作战大阵之后,天上的太阳才绕到正南方向。

而对面的河北兵马,骑兵也只是懒懒散散的在5里之外缓慢地集结着,步兵也是一队一队地向前集结。

估摸着还至少得一个时辰,河北兵马才能列阵完毕。

不过,目前对张辽步兵大阵最有威胁的,还属于河北兵马正北方——公孙瓒、颜良、赵云率领的5万河北精骑。

这些人早已列阵完毕,一方面,他们是为己方士兵压阵,特别是准备让那12万胡人骑兵到正前方作为一线突击力量,必须得有人能镇住他们。

很明显,公孙瓒、颜良这两人就能镇得住那些胡人骑兵。

另外,公孙瓒的5万精骑首先出动,也是存着——在护民军行进之时找出破绽、直接攻击的意图。

可惜,杨平的护民军行军布阵,完美得如一台精密机器,公孙瓒根本就找不到破绽。

更何况,公孙瓒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对面那18万步兵,而是在步兵最北边,跟他面对面的护民军车骑部队。

杨平在河北共有4个车骑师,加上后勤部队有4万余人。

前些天凉州平复,有一万多骑兵赶着2万匹战马来到此地助战,杨平就将这一万多兵马全部打散,编进4个车骑师。

这样,护民军5万人的车骑部队,由徐晃充当主帅,张和、刘处、张绣、黄忠、孙策等人作为辅助,

就在杨平步兵大阵的最北边进行压阵,正对着河北骑兵。

不同于河北骑兵用的这些古代骑兵战法,护民军的车骑部队,真正做到了战车、骑兵、步兵协同配合作战,如墙而进的模式。

在前方观阵的赵云、颜良、公孙瓒三人都是极为高傲之人,但看了那个正面宽度5里地的护民军车骑战阵之后,一个个面色凝重,心下略作估计:

若是两军进行对冲,自己这5万河北精骑,根本就不是对面的5万车骑部队的对手。

要想正面击败这5万车骑部队,最起码得把靠近最北边的蹋顿5万乌桓骑兵拉过来助阵,方才有一丝胜机。

杨平以5万车骑部队压阵,18万步兵前线列阵,自己的中军则由近卫营、教导营2个营级指挥部,各指挥一万精锐护从中军(包括2000人的神机营)。

在后部,是由6个师约4万人组成的战略预备队,这些部队由杨平的中军负责指挥。

正面战阵总兵力29万人。

而在武陟县一线,则由后勤总指挥钟矛负责指挥5万后勤兵,守卫各个营寨。

同时,从昨天晚上接到通知开始,黄河南岸共6个预备师,加上后勤部队共4万人,由何冬指挥,抵达黄河北岸,作为另一支预备部队。

同时,在邺城的偷袭部队,加上在黄河南岸的戒备部队约有8万人。

由此,杨平河北大战,共出动46万部队(黄河南岸的百万支前民夫未计算在内)。

在杨平那辆24匹战马拖拽的黄金战车上,摆放于战车顶部的日圭,指向线从正中方向稍微偏移,意味着十月初一的正午已经过去。

在杨平这个将近30万人的作战大阵中,士兵们开始分批次拿出随身携带的作战干粮就餐——

主要就是富含了油脂、糖、盐的饼干,这个属于正常野战干粮。

而他们携带的水囊里边装的则是糖、精盐混合的羊奶,这也属于战前高能餐。

而这些士兵们,每人还携带了一块重量2两(100克)的神力饼干,这块饼干里面可就加了麻黄碱等兴奋药物,属于临战时才会吃的。

早上出战前,这些士兵们一人吃了数个肉包子,早就把肚子里填满了油水。

中午再加这一餐高糖、高脂肪、高盐、高蛋白的作战餐,临战前再来一块神力饼干——杨平做过实验,可以让这些士兵打上一天一夜。

当然也是有后遗症的,打完之后基本上就能给你累虚脱。

但这不重要,因为今天这场大战,说是将近百万人级别的大战,但实际上,杨平预计:自己手下的士兵们最终只能去抓俘虏,都会有一种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

看下自己的手表,现在是下午1点整。

列阵的护民军士兵们,仍然是坐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马扎子上。

十月初一,今天的天气很好,气温十多度,微微的西北风,蓝天白云。

这个季节是最适合打仗的,不冷不热。

而面前的战场则是一马平川,里边的农作物早就被收走了,附近的居民因为百万人级别的大军对峙,早就撤走了,这地方就成了最适合厮杀之地!

站在2丈多高的战车指挥塔上,杨平拿着自己最新力作——高倍镜双筒望远镜,观察着正东方向。

(此时太阳在正南偏西方向,对于东西两边列阵的两方来说,光线不影响2支队伍作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太阳会达到西面,那就影响正东方河北兵马的攻击视线了。)

透过自己这个绝对超过八倍的望远镜,杨平看到十来里地外,被搭起了一个5丈高的高台。

一个黑红相间的龙纛,高高地立在那座指挥塔上。

得益于杨平不错的视力,他甚至能看到一个穿着红色甲胄的年轻人,在高台上向西侧观望。

杨平猜测,那大概就是16岁的汉献帝刘协了。

“不错、不错!至此生死存亡之际,这位少年天子也知道龙纛前压,来鼓舞士气。”

杨平收起望远镜,对着站在指挥塔下的周瑜说道:“公瑾,刘家皇帝龙纛前压,正常情况,我军该怎么破?”

周瑜拿着一个单筒望远镜,站在高度一丈的指挥车顶,观察前方。

他看的不是太仔细,因为他那个望远镜倍数有点低,不过十多里的距离,勉强还是能看得到指挥台上的龙纛。

周瑜感慨地说道:“都督,正常而言,若是让河北兵马全部集结完毕,

再有皇帝的龙纛前出,这50多万乌合之众,已经可以和咱们的这30万精锐拼个旗鼓相当了。

就是不知道都督您准备了什么后手,难道就是,列阵前边的那2000手持管状武器的神机营?”

这是周瑜疑惑的,也是杨平手下众将的疑惑。

但是杨平手下有2个人不疑惑,一个是步兵总指挥张辽,另一个是车骑总指挥徐晃。

这2个人在前几天,被杨平带着到一个秘密基地,观看了神机营和龙骧营的演练。

回来之后,这2位就变得异常狂热——甚至于杨平这种让步兵列一线战阵,一旦被攻破,很容易溃散的阵型,张辽和徐晃都表示:按都督说的来!

杨平对周瑜表示,好戏即将开始——站在指挥台上的杨平,看对面压阵的5万骑兵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而在大军正面,12万胡人骑兵也勉强在各部首领的约束下,汇成了阵势。

而后边的35万步兵,此时已经勉强的到达各自战位。

杨平看看时间,已经将近1点半。把周瑜请上了自己的指挥台(这个指挥台站2个人没问题)。

将自己手中的双筒望远镜交给了周瑜。杨平手指向了河北兵马阵列的最南方:

“公瑾,最南方侧翼的5万兵马,是由黑山军张燕所部整编而来。

几个月前,我派遣白波到张燕的黑山军,教他们造陶甲、造木甲,将虫粉的制造办法,以及野外生存的办法,通通的交给了这帮黄巾余部。

本来指望他们给袁绍拼个你死我活,为我军争取时间,削弱袁绍。

谁知汉献帝刘协一出,这帮人在河北重兵围剿和皇帝亲自招安的选项中,选择招安。

但是,他们以为本都督的东西是那么好拿的吗?

此时,我们的白波将军,已经在这支5万人的侧翼队伍中。

与白波将军相熟的黑山军军官都会被劝解。

本都督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告诉他们:战争不到最后的胜负,你等就不要出手。

若是我护民军败了,你们尽管来追击;

若是河北兵马败了,你们老老实实的蹲在地上等着被俘虏就行了,自己的小命要紧。”

周瑜的视线扫到了杨平指向的最南方——那一支5万人的侧翼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