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佞人夸功携获去,谁怜翅折向天涯(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玄桢记》最新章节。

“饮福受胙” 环节,萧桓将祭天的酒肉分赐百官,石崇第一个上前接胙,高声道:“臣谢陛下恩典!愿陛下万寿无疆,大吴永世昌平!” 他刻意表现得亲近,想让萧桓忘了谢渊的事,同时也在暗示百官 —— 他才是陛下信任的人。

退到列中后,石崇悄悄对徐靖说:“祭天过后,你再拖一阵,就说证人翻供,案子需重审,总之不能让谢渊出来。” 徐靖点头:“大人放心,诏狱署的人都听我的,只要拖着,谢渊就永远是罪臣。” 两人以为做得隐秘,却没注意到不远处的张文将他们的小动作看在眼里 —— 张文虽中立,却看不惯旧党构陷忠良,早已悄悄将石崇、徐靖的往来告诉了周显。

王瑾也察觉到石崇的心思,他走到周显身边,小声道:“周大人,证据若够了,就尽快奏报陛下,再拖下去,边军将士该寒心了。” 周显点头:“王大人放心,祭天后便奏,陛下已有决断。” 王瑾松了口气,又看向谢渊的空位,心里盼着那个空缺能早日被填满。

祭天 “送神” 礼结束时,暮色已浓。谢渊府中,管家突然进来禀报:“大人,杨武大人来了,穿着便服,说有急事。” 谢渊一愣,连忙让管家请进来 —— 杨武这半年来很少上门,怕被石崇的人盯上,这次来,定有重要消息。

杨武走进书房,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大人,周显大人让我带话,说案子有进展了!瓦剌俘虏翻供,指认是石崇的人逼他作伪证,还有石崇幕僚的供词,都证明大人是被构陷的!周显大人说,祭天后就会奏报陛下,为大人平反!”

谢渊接过杨武递来的纸条,上面是周显亲笔写的 “证据已足,不日昭雪”,他反复看了几遍,指尖忍不住发抖 —— 从元年冬到二年秋,近一年的委屈,终于要结束了。“真的…… 能平反吗?” 他声音有些沙哑,不敢相信。

“真的!” 杨武点头,“岳谦将军也来信,说边军将士已准备好,只要陛下下旨,就集体上书请大人复职!” 谢渊看着纸条,又看向窗前的旧战衣,眼眶终于湿了:“德胜门的血没白流,边军的信任没白费……”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案上的书信上,像给这场漫长的等待,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

次日早朝,萧桓召周显、王瑾、张文等人议事。周显将半年查得的证据(瓦剌俘虏供词、幕僚供词、伪造密信草稿)呈给萧桓,奏道:“陛下,谢渊案证据确凿,石崇、徐靖构陷忠良,罪证俱在,请陛下下旨为谢渊平反,严惩奸佞。”

萧桓翻看证据,脸色沉了下来:“石崇、徐靖胆大包天,竟敢在祭天期间仍想拖延案审,欺君罔上!” 王瑾上前一步:“陛下,谢渊蒙冤近一年,边军将士盼其复职,百姓也盼忠良得伸,此时平反,既合天意,又顺民心。” 张文也道:“陛下,石崇、徐靖构陷忠良,若不严惩,恐失百官信任,影响朝局稳定。”

萧桓点头:“传朕旨意:为谢渊平反,恢复其太保兼兵部尚书之职,即日入朝理事;将石崇、徐靖打入诏狱,彻查其党羽;李嵩因‘纵容旧党、压案不审’,贬为地方知府。” 旨意一下,百官震动,新政派与中立派皆呼 “陛下圣明”,旧党成员则人人自危。

周显领旨后,立刻去谢渊府中传旨。谢渊接到旨意时,正在整理边军的冬衣清单,他躬身接旨,声音哽咽:“臣谢陛下恩典!臣定不负陛下信任,为大吴鞠躬尽瘁!” 周显扶起他:“谢大人,陛下还说,让您明日早朝便入列,南郊祭天的空缺,该补上了。”

谢渊复职入朝那日,岳谦、李默特意从边镇赶回京城,带着百名边军将士在德胜门迎接。谢渊穿着正一品太保朝服,骑着马从德胜门过,将士们齐齐躬身:“参见谢太保!” 声音洪亮,震得城门上的铜铃轻颤。百姓也围过来,扔着鲜花和粮食,喊着 “谢大人回来了”,场面热闹得像过节。

入朝时,谢渊走到兵部列次,那个空了近一年的位置,终于被填满。萧桓坐在龙椅上,看着他,笑道:“谢卿,南郊祭天的空缺,今日总算补上了。” 谢渊躬身道:“臣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所能,护大吴边防,安百姓民生。”

百官纷纷上前祝贺,连之前中立的张文、刘焕都道:“谢大人受苦了,如今冤案得雪,实乃大吴之幸。” 石崇、徐靖已被打入诏狱,旧党树倒猢狲散,没人再敢阻挠谢渊。朝会后,谢渊走到南郊圜丘,看着那曾空悬的青毡,如今已叠整齐收在礼部,他心中感慨:“正义或许会晚,但终不会缺席。”

谢渊复职后,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兵部,将石崇安插的旧党成员全部调离,提拔了一批正直的年轻将领;然后催促户部拨款,解决边军冬衣短缺的问题,岳谦、李默带着冬衣返回边镇,将士士气大振,瓦剌见大吴边防稳固,再也不敢轻易袭扰。

萧桓借谢渊案,彻底肃清了旧党在理刑院、诏狱署的势力,将特务机构全部纳入玄夜卫管辖,由周显统一管理,避免了 “机构林立、相互包庇” 的弊端;张文因揭发石崇有功,被升为吏部尚书,负责整顿吏治,大吴朝局渐渐清明。

南郊的圜丘在秋阳下显得格外庄严,那曾空悬的位置,成了天德朝 “忠良不被辜负” 的象征。谢渊偶尔会来圜丘走走,看着坛上的神位,想起南郊祭天的缺席,心中明白:国之强大,不仅在于祭天的庄重,更在于君臣同心、忠良得伸 —— 这,才是真正的 “天佑大吴”。

片尾

天德二年冬,谢渊主持修订《边军防务条例》,明确 “边军粮饷由兵部、户部联合督办,玄夜卫监督”,彻底杜绝了 “克扣军粮” 的可能;周显则查清石崇旧党余孽,将三十余名涉案官员全部定罪,旧党势力被连根拔起。

萧桓下旨,将谢渊案的真相昭告天下,百姓皆知谢渊忠良,石崇奸佞,纷纷称赞 “陛下英明”;边军将士更是军心大振,多次击退瓦剌小股袭扰,大同卫、宣府卫边防固若金汤。

次年秋,萧桓再次于南郊行祭天大典,谢渊作为太保,全程参与助祭,坛下的列次整齐,再无空缺。祭天结束后,萧桓握着谢渊的手道:“谢卿,去年今日,坛下空着,朕心中不安;今年今日,君臣同心,朕才真正觉得,大吴安稳了。” 谢渊躬身道:“此乃陛下圣明,臣只是尽了本分。”

这场 “祭天缺席” 事件,终以忠良平反、奸佞伏法落幕,成为天德朝中兴的重要转折点。它让萧桓明白,“祀天” 重在 “顺民心”,“治国” 重在 “任忠良”;也让百官与百姓明白,大吴的安稳,不在坛上的玉帛,而在那些像谢渊一样,为国家浴血、为百姓坚守的脊梁。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南郊祭天,谢渊之缺席与复归,实为大吴朝局‘拨乱反正’之关键。渊蒙冤近一年,显旧党‘迁延罪案、权欲噬忠’之恶;周显半年追证,彰新政‘护忠守正、锲而不舍’之诚;萧桓祭天后平反,映帝权‘兼顾祀典与民心、终辨忠奸’之明。祭天本为‘天人感应’,然无忠良辅国、公正处事,纵有玉帛太牢,亦难感天心;有此二者,虽暂缺助祭之位,亦能得民心、安天下。”

南郊的圜丘曾留空位,却终被忠良填满;谢渊的旧战衣曾凝霜,却终映平反暖阳。这场事件告诉后世:国之祀典,重在 “敬天保民”,而非虚礼;君之明,重在 “辨忠奸、纠错谬”,而非权术;臣之忠,重在 “守本心、抗奸佞”,而非趋炎附势。

谢渊的缺席与回归,是天德朝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脊梁不可缺席,正义不可迟到。唯有让忠良有位、奸佞无存,方能 “祭天则天心顺,治国则民心安”,江山方能永固,盛世方能可期。那处曾空缺的太保之位,此后再未空悬,它不仅是谢渊的朝位,更是大吴朝 “忠良不被辜负” 的永恒象征,刻在南郊的圜丘上,也刻在大吴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