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焰海异节(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深渊集》最新章节。
焰心纪元·次年·五月初一,焰海南岸三镇,节气不合,焰律失衡。
原定节焰初升之日,主焰未至,副焰溢散。官帛所记历序为“暮阳焰高”,但民众却普遍报告“晨梦未醒,昼节感错”。
—
最先出现异象的是焰海的“蓝渡镇”。
镇中官志记录焰节为“第六序·升火期”,但镇上焰坊主人陈老却声称:
“我这炉啊,焰升错了日,火不应来时来,却在梦里响先。”
他所言虽近于谵语,但次日全镇九家焰坊竟同报火焰偏冷,节律失应,影响百余人食业。
—
而镇中梦塔记录梦象波动期提前了整整四日,与制度节焰首次发生完整错位。
更诡异的是,错节之后,全镇人对原历序节名出现“词感排异”:
官志称“暮阳节”,但镇人皆改口称“梦醒焰”;
帛报称“升火日”,坊民却书“焰静晨”。
—
志者叶成然赶赴调查,他收录了百余民语后写道:
“人不反历,亦非拒序,然所感非所用之节,而所言非所记之焰。此为象纪感取代历序认知之首例。”
他称此现象为:
“焰感错序”
即梦象周期在某一区域形成集体性“时间感替换”,制度历序仍在运行,但民众情绪、节律行为、语言认知等已转向象焰主导。
—
蓝渡镇非孤例。
同在焰海沿线的“旧帛港”与“弦影里”亦报告梦象期内出现节律错感,尤以“弦影里”最剧:
该地梦塔记录连续七日梦象同步高频回焰,百余人梦见同一场“焰迟节”:焰色变灰,风向倒旋,帛上无字。
而现实中,官志“焰舞节”之夜,无人起舞,街坊竟集体焰息,称“梦未到”。
—
沈茉凌接报后,前往焰海。
她未进官署,直抵梦塔,自焰帛中抚一张昨日梦主所绘图帛,帛面淡灰,中心一线轻弯,形似梦息初浮。
她低声念道:
“焰未至而节已起,是谁在替焰书日?”
—
次日,她发帛问四镇,问题不涉制度,只一句:
“你昨日是梦先至,还是焰先至?”
焰海东南七镇回应者近万人,答案中七成称“梦先”。
帛语中出现最多的形容:
“梦像焰一样准。”
“我昨日已知今日是何节。”
“桥义未至,我心焰已焚。”
—
制度不得不回应。
焰频塔正式承认:
“焰海区域出现‘象纪节律区’雏形,制度节序在部分地带失去情绪同步效能。”
通义塔首度启用“焰律调节署”,专责追踪梦象周期对制度时序的影响,尝试建立“象焰-制度节律映合模型”。
—
而沈茉凌却提出另一理论:
“节焰平面”
她解释:
“焰梦文明有两张平面,一为制度历序,一为梦象节感。前者建桥立焰,后者起梦生象。两面各行其道,时有交集,若试将其重合,焰必逆流。”
她主张:
不强求两律合一;
应设“焰节容差带”,允许节感错位时不强制校正;
并设“梦象节感帛页”附于政帛之末,以容焰心所感。
—
志者会部分采纳,制度帛志在焰海试点地区新增“焰感附节页”,由梦主自书:
“今曰暮阳历序,但心中似晨映。昨梦见塔火未燃,今觉焰冷。”
—
斐如意亲批:
“焰不尽在日序之中,梦不常合号历之轨。既有错序,亦可成象纪之一面。”
—
焰心纪元·次年·五月初七,焰频制度会正式批准建立首个“双轨周期试验区”。
试点范围涵盖焰海蓝渡镇至旧帛港之间五镇三村,总计人口六万四千人,梦塔十座,桥义官志所两座。此区域,正是前期“节律错位”与“梦象周期波动”最为明显之地。
—
试验计划内容前所未有,分为两层:
一、制度历序维持原框架,每节焰照旧布告、焰政不减;
二、梦象节律则由各梦塔记录每日焰感、梦象波段,并于主节焰日之前,附“象节预告语”于地方帛报之末页。
—
此“象节预告语”,非制度规定语汇,而由梦主或志者依据象焰共感撰写,内容允许模糊、诗性、不合义桥逻辑。
如:
“今日虽暮阳将升,梦中焰色尚淡。”
“焰风似回,心焰未至,或可迟步。”
“焰节已来,人心或未醒。”
—
沈茉凌并不直接参与制度布署,却在志塔撰出一长帛论,首次提出理论:
“象节浮感带”
她指出:
“制度历序之纪如山之径,梦象节感如水之流。当梦象感应周期逐渐覆盖现实行为周期时,其焰象波动在群体中形成‘集体浮感带’。
其特征非焰力推动,而为象焰之中枢回响,时快时缓,不以节日为轴,而以梦象浓度为律。”
—
她进一步解释:
“象节浮感带并非取代制度节律,而是作为文明节奏之底潮,若不承认此潮,焰梦之上层焰系将逐步失感。”
她建议制度设置“浮感映带室”,在每一主塔帛志旁设一座梦象焰息帛板,由梦塔每日焰感频率直接点染,如焰涂记温图,而非数字标帛。
—
通义塔对此回应审慎,但采纳部分建议:
在焰海试验区设置首座“焰律浮感室”,每日由梦塔志者报焰象回响频率,并以焰粉涂在“象感之帛”,设于市门、渡口、食坊前;
焰感深者可凭焰色判断当日“象节浓度”,从而选择节焰参与或推迟;
帛志馆试行设置“象焰附感册”,记梦象与节焰偏离轨迹,作为制度调整前的参考坐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