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珠韵:洛神珠祭水仙秘闻(下卷)(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最新章节。

后来,这个方子在福州的产妇间传开了,很多产后有湿热的妇人,都用“洛神珠黄芪当归汤”调理,效果出奇的好。江采苹把这个方子也记在竹简上,竹简上的记录越来越多,从暑湿、风寒,到小儿病、妇人病,洛神珠的药用范围,在一次次实践中,慢慢拓宽——它不再只是祭台上的灵物,而是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护着闽江流域的男女老少。

第八卷·通志载珠 文脉传世

南宋淳熙年间,朝廷下令编撰《福建通志》,派了学者陈梦庚来福州考察地方风物。陈梦庚在福州城里走访时,总能听到百姓说起“洛神珠”——船家说它能治水毒疮,母亲说它能退小儿热,产妇说它能清产后湿,连福州府的医官都提到,《便民医方》里记载的洛神珠方子,百姓用着效果极好。

“这洛神珠究竟是何物?竟有这么多用处?”陈梦庚好奇不已,派人去请江采苹。江采苹来到府衙时,手里捧着一篮新鲜的洛神珠,还有一卷用红绳系着的竹简——那是她这些年记录的洛神珠用法,从祭水仙的传说,到一个个治病的病案,都写得清清楚楚。

陈梦庚接过竹简,仔细翻看,只见上面写着:“洛神珠,生闽江渚,味甘酸,性微寒,主清热生津。治暑湿泄泻,配葛根;治风寒夹湿,配武夷岩茶、生姜;治热毒喉痛,配玄参、麦冬;治小儿夏季热,配莲子、百合;治产后湿热,配黄芪、当归……”每一条后面,都记着日期、患者姓名、症状和效果,详细得像一本医案。

“江姑娘,这些都是你亲身经历的?”陈梦庚问道。江采苹点了点头,把洛神珠的传说讲给陈梦庚听——妹妹采菱溺水,她用红萼果实祭水仙,水仙显灵,说洛神珠能济世救人,这些年,她只是照着水仙的嘱托,把洛神珠的用法一点点摸索出来,记在竹简上。

陈梦庚听了,感慨不已:“没想到一颗山野间的果实,竟藏着这么多百姓的智慧!《福建通志》要记载的,就是这种源于生活、惠及民生的风物。”他跟着江采苹去了闽江渚边,看着满滩的洛神珠,红萼丹珠,映着闽江的绿水,美得像一幅画。江采苹还带他去见了江三郎,船家们拿出《行船备急方》,指着上面的洛神珠方子,说这是他们行船的“保命符”;又去了巷尾的林嫂家,林嫂正给孩子煮洛神珠汤,说这是福州孩子夏天的“平安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到府衙后,陈梦庚在《福建通志》的“风物卷”里,专门写了一段关于洛神珠的记载:“洛神珠,生闽江渚,果如丹珠,祭水仙可保行船平安,闽越遗俗至今犹存。其性微寒,味甘酸,主清热生津,治暑湿、小儿热、产后湿诸症,百姓多采而用之,实为济世良品。”这段记载,虽简短,却把洛神珠的传说、习俗和药用都写了进去,让这颗闽江的红珠,第一次正式走进了官方文献。

江采苹拿着陈梦庚送的《福建通志》刻本,坐在闽江边上,手里捏着一颗洛神珠,眼泪掉了下来——她知道,妹妹采菱的名字,虽然没写在书上,可这颗带着妹妹心意的洛神珠,却永远留在了福建的文脉里。竹简上的口传知识,终于变成了文献里的文字,而这文字背后,是闽江百姓一代代的生活实践,是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

结语

洛神珠的故事,始于闽江的一场离别,终于通志的一页记载。它本是滩涂上无人问津的野果,因姐妹情深而与水仙结缘,因百姓的实践而成为济世良药——从祭台到药罐,从口传到文献,它走过的路,是闽越文化的传承路,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路。

它的药用历史,印证了“实践先于文献”的真理:百姓先在暑湿中用它解渴,在疮疡中用它消肿,在产后用它调理,这些鲜活的实践,才让它最终走进《福建通志》的书页。而那些没被写进书里的细节——船家晒在船头的洛神珠干,母亲藏在抽屉里的竹简,产妇碗里温热的珠汤,更是它最珍贵的注脚,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

如今,闽江的水还在流,滩涂上的洛神珠每年夏天依旧红得像火。福州的老人还会给孩子讲“洛神珠祭水仙”的故事,母亲们依旧会用洛神珠煮水给孩子退烧,船家的船上,还是会备着洛神珠膏——这颗红珠,从未离开过闽江,从未离开过百姓的生活,它像闽江的水一样,温柔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代代相传的智慧。

赞诗

闽江潮起映丹珠,洛神遗韵入船图。

祭水仙能安渡险,清湿热可解民痡。

小儿热退珠汤暖,产后津生玉露濡。

莫道野芳无记载,通志一页记真如。

尾章

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重修《福建通志》,编撰者在原有记载的基础上,补充了更多洛神珠的药用案例——从明代船家用它治水毒疮,到清代妇人用它调产后湿,每一个案例,都来自百姓的实践。后来,《本草纲目拾遗》编撰时,作者赵学敏特意来福州考察,将洛神珠的性味、功效、用法详细记入书中,称其“闽中珍品,清热济世,非寻常野果可比”。

如今,在福建省中医药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颗保存完好的洛神珠标本,旁边放着江采苹竹简的复刻本,还有《福建通志》的原版刻本。标本的标签上写着:“洛神珠,又名‘红萼珠’,闽江流域特有草药,因南宋江采苹祭水仙传说得名,民间实践先于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智慧。”

每当有游客驻足,讲解员都会说起那个发生在南宋的故事——关于一对姐妹,一颗红珠,一条闽江,还有一段从口传到文献的智慧传承。而故事的最后,总会有一句叮嘱:“下次夏天来福州,要是遇到湿热,不妨找颗洛神珠煮水喝,那是闽江给我们的礼物,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闽江的水还在流,洛神珠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