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珠韵:洛神珠祭水仙秘闻(下卷)(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最新章节。

第五卷·水毒侵肌 珠膏消肿

闽江下游的滩涂边,常年泊着江三郎的商船。那年入夏后,江水涨得厉害,船底总沾着腐泥,伙计阿福每天都要下水清理船锚,腿泡在江水里的时间久了,膝盖下方渐渐红了一片,起初只是发痒,后来竟肿起了铜钱大的疮,疮口流着黄脓,一碰就疼得钻心。

“三郎哥,我这腿怕是要废了!”阿福坐在船板上,撩起裤腿,疮口周围的皮肤又红又硬,连走路都一瘸一拐。江三郎想起去年江采苹治好自己风寒的事,赶紧驾着小船,带着阿福去了福州城,找到江采苹的住处。

江采苹蹲在阿福面前,仔细看着疮口,又摸了摸周围的皮肤,眉头微蹙:“这是水毒疮,闽江的夏水带着腐泥的湿浊,泡久了,湿毒就侵入肌肤,气血瘀滞在皮肉里,就成了疮。要是不及时治,毒会往骨头里走。”她转身去后院,从竹篮里拿出新鲜的洛神珠,又从药柜里取了蒲公英、马齿苋——这两种都是闽江边上常见的野菜,老嬷嬷说过能清热解毒。

“阿福,你先去把腿洗干净,我给你做药膏。”江采苹把洛神珠的果肉剥下来,放在石臼里捣成泥,再加入蒲公英、马齿苋的粉末,又兑了些芝麻油——芝麻油能润肤,还能把药力锁在疮口上。捣好的药膏呈淡红色,闻着有股洛神珠的清甜,混着草药的清香。

阿福洗干净腿后,江采苹用干净的棉布蘸着药膏,轻轻敷在疮口上,再用纱布缠好:“这药膏每天换两次,我再给你煮碗洛神珠水,加些金银花,你喝了能把体内的湿毒排出去。”阿福半信半疑,可当天晚上,腿就不那么疼了,第二天换药时,疮口的脓少了许多。

连敷五天后,阿福腿上的疮口竟结了痂,再过两天,痂掉了,只留下淡淡的印子。他拿着一筐新鲜的鱼,来谢江采苹:“采苹姑娘,您这洛神珠膏比城里郎中的药还管用!以后我们船家再得水毒疮,就知道怎么治了。”江采苹笑着把鱼推回去:“这法子不是我创的,是闽江的草木教我的——洛神珠生在水边,能抗水毒,蒲公英、马齿苋长在滩涂,能清湿浊,都是自然给我们的药。”

江三郎听了,赶紧让账房把“洛神珠配蒲公英、马齿苋制膏,治水毒疮”记在船家的《行船备急方》里。后来,闽江的船家们都学会了这个方子,每次行船前,都会采些洛神珠、蒲公英晒干,装在布包里带着,水毒疮再也不是船家的烦心事——这颗从祭台上走来的红珠,渐渐成了闽江船家的“护腿符”。

第六卷·小儿夏热 珠汤退热

福州的夏天,太阳像个火球,烤得地面发烫,连风都带着热气。巷尾的林嫂家,三岁的儿子阿辰突然发起了高烧,烧得小脸通红,嘴唇干裂,哭着要水喝,可喝了水又吐,尿也少得可怜。林嫂抱着阿辰去看郎中,郎中开了退烧药,可喝下去没半个时辰,烧又上来了。

“嫂,你去找江采苹试试吧,她的洛神珠能治暑湿,说不定能救阿辰。”邻居王阿婆劝道。林嫂抱着阿辰,急急忙忙跑到江采苹家,进门就跪下了:“采苹姑娘,求您救救阿辰,再这么烧下去,孩子就不行了!”

江采苹赶紧把林嫂扶起来,接过阿辰,摸了摸他的额头,滚烫得吓人,再看他的舌苔,黄而干,又把了把他的脉,脉细数无力。“林嫂,阿辰这是小儿夏季热,”她轻声说道,“福州夏天湿热重,小儿脾常不足,肺常娇嫩,湿热侵体,伤了津液,就会高烧不退、口渴、尿少。不能用猛药退烧,得慢慢清热生津,护住他的脾胃。”

她去闽江渚边采了最新鲜的洛神珠,又从家里拿出莲子、百合——莲子能健脾,百合能润肺,都是温和的食材,适合小儿。江采苹把洛神珠的果肉剥下来,和莲子、百合一起放进陶罐里,加了些冰糖,用小火慢慢煮。“这汤得煮半个时辰,让洛神珠的清润渗进莲子百合里,”她一边煮,一边跟林嫂解释,“洛神珠性微寒,能清热,却不伤人;莲子百合补脾胃、润肺气,能把阿辰耗掉的津液补回来。”

汤煮好后,江采苹用勺子舀起一点,吹凉了喂给阿辰。阿辰喝了两口,就不再哭闹了,眼睛也慢慢睁开了些。林嫂赶紧接过汤碗,一点点喂给儿子,没过多久,阿辰就睡着了,额头的温度也降了些。

“这汤每天喝三次,喝完让阿辰躺凉席上,别盖太厚。”江采苹嘱咐道。林嫂照着做,第二天,阿辰的烧就退了,能自己坐起来吃粥;第三天,已经能在院子里跑着玩了。林嫂拿着自己绣的帕子,来谢江采苹:“采苹姑娘,您这方子比郎中的药还温和,阿辰喝了不吐,还爱喝。”

江采苹把帕子收下,又给了林嫂一篮洛神珠:“这方子你记着,以后夏天再遇到孩子发烧,就这么煮。福州的孩子,多是湿热引起的病,洛神珠是闽江的果子,最合咱们这里的气候。”后来,这个“洛神珠莲子百合汤”成了福州百姓夏天治小儿夏季热的常用方,母亲们都会在院子里晒些洛神珠干,等孩子发烧时,就拿出来煮水——这颗红珠,从救急的药,变成了家常的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七卷·产后湿热 珠汤养血

福州城西的李家,媳妇李氏刚生完孩子,还没出月子,就发起了热,恶露也排不干净,颜色发黑,带着腥气。李氏躺在床上,浑身无力,连给孩子喂奶的力气都没有,婆婆急得团团转,请了郎中,郎中说李氏是产后气虚,不敢用清热的药,怕伤了正气,只能用些温和的补药,可喝了几天,热还是没退。

“娘,我听说江采苹的洛神珠能治湿热,要不请她来看看?”李氏虚弱地说。婆婆半信半疑,毕竟产后是大事,不敢随便用民间方子,可看着儿媳难受的样子,还是派人去请了江采苹。

江采苹来到李家,坐在床边给李氏诊脉,指尖搭在腕上,只觉得脉象虚而滑,又看了看李氏的舌苔,白腻中带着点黄。“李嫂子这是产后湿热,”她说道,“产后多虚多瘀,您生产时耗了气血,气虚就挡不住湿邪,湿邪积在体内,就成了热,所以恶露不尽、发热。得一边清湿热,一边补气血,不能偏废。”

李氏的婆婆急忙问:“那能用洛神珠吗?会不会伤了我儿媳的身子?”江采苹点了点头:“洛神珠性微寒,清湿热却不烈,再配些补气养血的药,就不会伤正气。”她去药铺买了黄芪、当归、益母草,又回家取了些晒干的洛神珠。

江采苹把黄芪、当归切成片,益母草切碎,和洛神珠一起放进陶罐里,加了些红糖,煮成汤。“这汤里,黄芪补气,当归补血,益母草活血,能让恶露排干净;洛神珠清湿热,退低烧;红糖能暖脾胃,还能调味。”她端着汤碗,递给李氏,“您慢慢喝,喝完躺会儿,别着凉。”

李氏喝了汤,觉得肚子里暖暖的,不像之前喝补药那样胀得慌。江采苹又嘱咐婆婆,每天给李氏煮一碗,再用洛神珠的果肉捣烂,敷在李氏的小腹上——小腹是胞宫所在,敷上洛神珠膏,能帮助子宫排出瘀浊。

过了五天,李氏的热就退了,恶露也渐渐干净了,颜色也变浅了;第七天,已经能自己给孩子喂奶,还能下床走动。李氏的婆婆拉着江采苹的手,感激地说:“采苹姑娘,您这方子真是救了我儿媳!之前郎中不敢用药,多亏了您。”

江采苹笑着说:“这方子是我听闽越的老嬷嬷说的,她们说产后的妇人,最忌湿热瘀滞,用洛神珠配黄芪当归,既能清又能补,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稳妥法子。”她把方子写在纸上,交给李氏的婆婆:“您记着,以后再遇到产后湿热,就这么煮,比补药管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