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颠倒(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最新章节。

劝降信在众人手中默默传阅,帐内只余纸张摩擦的窸窣声,以及帐外远处,偶尔传来的鸟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待最后一人,也将信放下,帐内依旧无人开口,沉默得令人发慌。

穆克德讷无奈,只得将目光,投向了早已通过气的昆寿。

昆寿会意,将茶碗不轻不重地放回桌上。

他起身,先向穆克德讷拱了拱手,继而环视帐内诸将,脸上是一种混合了无奈与沉痛的复杂表情。

“大帅,诸位同僚。”

他略作停顿,仿佛在积蓄力气,也似在观察众人的反应。

“眼下情势,不必某再多言。我军身陷重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已是死地孤军。”

“若一味固执,不惜玉石俱焚,最终结局,无非是将这数万弟兄,连同你我性命,尽数葬送在这岭南瘴疠之地。”

他语气沉重,目光缓缓扫过沈棣辉、梁定海等沉默的绿营汉将,见他们依旧不为所动,才继续道:

“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依某愚见,当务之急,非逞一时血气之勇,乃设法保全有用之身,先从此死地脱身。”

“不妨……暂且应下西军条件,虚与委蛇,假意降服。”

“待他们依约放我等离开,安然回到朝廷治下,届时天高海阔,再做计较,未为迟也。”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

既点明了现实的残酷,又为“投降”二字披上了一层“权宜之计”、“以待将来”的外衣,可谓用心良苦。

这是他与穆克德讷,私下反复推敲后,最能维护颜面的说法。

昆寿话音刚落,帐内几名旗人将领,便纷纷出言附和。

“昆军门老成谋国,此言甚是!”

“确是如此!此乃权宜之计,非为惧战。”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数万弟兄全都饿死、困死在这里……有伤天和啊。”

一时间,帐内弥漫着主降的共识,气氛似乎“热络”起来。

然而,与这番“热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沈棣辉为首,那几名绿营汉将的沉默。

他们如同激流中的礁石,任你浪涛拍打,自岿然不动。

帐中的气氛,因这沉默,再度迅速冷了下来。

穆克德讷脸上那强装的和蔼,渐渐有些挂不住了。

他忍住怒气,直接点名:

“沈参将,”他尽力让语调保持平和,

“你的意思呢?事关重大,但说无妨。”

沈棣辉闻声,肩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颤,随即缓缓抬起头。

他的脸上并无激愤,只有一种决然的沉静。

只是那眼底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极快地闪了一下,像是恐惧,又像是别的什么,旋即隐没不见。

他的目光掠过穆克德讷,掠过昆寿,却并未在任何一人脸上停留。

最终,它越过众人,看向大帐入口那层薄薄的青纱,仿佛要穿透它,看清外面那片被死亡笼罩的天空。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决然,一字一句,清晰地回荡在军帐中:

“大人,吾辈身为朝廷将官,累受国恩。岂能未战先怯,轻易向贼寇屈膝?”

“故而,末将以为,当整饬兵马,与西贼决一死战。”

“上,可报陛下皇恩浩荡;下,不负叶部堂知遇重托。”

话到此处,他喉结滚动,稍稍停顿,仿佛将某个更真实的东西,硬生生咽了回去,继续道:

“即便……即便我等今日皆战死于此,马革裹尸,亦能无愧于心,对得起这身官服!”

这番话,并无激昂的声调,甚至说得有些平淡。

但每一个字,都在帐中众人心头,激起阵阵回响。

在这求生本能压倒一切的军帐里,在这由旗人将领主导的、寻求体面投降的氛围中,这番请战的言语,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又如此刺耳。

帐内,死一样的寂静。

连帐外那有气无力的鸟鸣,也彻底消失了。

旗人主降,汉将请战。

这煌煌旧朝的万里江山,究竟是谁家天下?

其中的荒谬与颠倒,让在座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的滋味。

--------------------------------------------------------------------------------------------------------

(注1:二Y期间,粤省巡抚柏贵、羊城将军穆克德讷,与绿营提督昆寿等旗籍高官,先后向带嘤投降,并协助组建傀儡维持会,维持带嘤占领时期的地方秩序。

然而战事结束后,这三人并未遭到朝廷严惩,就连具体的处分记录,在史料中,也难寻踪迹。

正是在此背景下,贤丰亲自出面,将叶明琛定为“六不总督”,把他塑造成颟顸误国的典型。

这一举动,实则是为了转移舆论视线:通过放大叶明琛的失误,掩盖整个旗籍官僚集团,在战争中的集体投降行为。

进而为柏贵、穆克德讷、昆寿等人的变节行为,以及贤丰自身的责任开脱。

因此,本章所述情节,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基于当时朝堂生态的深层逻辑。

忠奸叙事的背后,实则是权力庇护、族群特权,与历史书写中的春秋笔法。

本章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对这一段被遮蔽的历史,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演与文学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