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皇室新进程(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成为末代皇帝》最新章节。
四个月前他还在因皇帝退位,而怨天尤人,如今竟再次得睹天颜。
广储司新任主事悄悄攥紧了朝珠。
他记得宣统二年元旦入宫朝贺时,一幕幕情景在眼前浮现,如今皇帝竟有这般气度。
"内务府事务,诸位爱卿可有本奏?"凌霄的声音让诸位臣子猛然回神。
他们看着殿上那个曾被称为"万岁爷"的孩子,如今连说话的节奏都带着说不出的沉稳。
载沣想起昨日去钟粹宫请安时,皇太后却略带自豪的抱怨,送往养心殿的奏折都堆叠成山了。
"这孩子如今到子时才歇息,能够同时兼顾学业与政务,用功刻苦能比历代先皇。"
朝会上,醇亲王载沣同内务府大臣马佳绍英示意后率先出列,向皇帝与皇太后禀报内务府改革与西洋医馆的进展。他的声音恭敬而清晰,每一个字都透露着对皇权的尊重。
凌霄静静地听着,目光时而落在醇亲王身上,时而扫过殿下群臣。他并未多言,但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让群臣不敢有丝毫懈怠。
隆裕皇太后看着凌霄,心中既欣慰又感慨。她知道,今日的朝会不仅仅是一次例行的政务会议,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皇权的传承,象征着大清的未来。
隆裕皇太后看着凌霄坐在龙椅一旁,从容自信的应对臣子们奏对的政务,表达自己的见地,隆裕目光中既有慈爱,又有期许。
随后内务府大臣马佳绍英整了整顶戴,迈着稳健的步伐出列,声音洪亮而清晰:"启禀皇上,太后娘娘,奴才今日谨向皇上与太后奏报内务府贪腐案整饬及诸项改革之进展。"
他微微抬头,目光扫过殿内群臣,继续道:"在民国政府特派员监督下,奴才与醇亲王彻查内务府下辖七司三院,共查处贪墨官员四十七人,其中三品以上大员七人,现已悉数罢黜。经多方追缴,共追回贪污款项五十万两白银,现已全部入库。"
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位老臣交换着眼色。
马佳绍英不卑不亢,继续汇报:"为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在维持皇室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臣等裁撤冗余机构十二处,合并职能相近部门八处,现有内务府官员由原先的三百七十六人精简至一百九十八人。"
在民国政府的介入帮助(或者说“强制要求”)下精简内务府,进行了一场皇室自上而下的、带有外部强制力的行政改革。
核心目标是降低财政负担,维持表面和谐引进现代化审计制度,根除腐败温床。
裁撤了所有明显冗余、职能外化的机构(如养鹰处、御船处等),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如上驷院、武备院)。
大刀阔斧的保留了一个能负责皇室诸位主子的日常起居和基本礼仪的内务府框架,其余机构全部裁并。
人员精简裁汰大量底层苏拉、杂役,对中高层官员进行“赎买”或分流,此时内务府所保持的规模仅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对于被裁撤的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偿经费。
在财务管理上,民国政府建立了审计监督机制,要求内务府账目公开,杜绝最恶劣的贪污,将开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额度内。 皇室彻底接管财政使用,不再被内务府利益集团所绑架。
至于皇家庄园、地产、土地等主要资产由皇室与土地清丈局共同核定后,再由民国政府设立的皇室善后委员会进行监督,此后大清皇室领取定额的“岁费”,内务府变为纯粹为皇室服务的消费预算机构。内务府的经营职能被完全剥离。
在民国政府拥有绝对的武力优势下,并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内务府的旧势力无法像对抗皇室那样,通过哭穷、拖延、欺骗等手段来对抗国民国政府。
内务府的腐败网络依赖于宫外的人脉和资源。民国政府轻而易举的切断这些联系,查办与之勾结的商人,使内务府的贪腐链条无法运转。
但即使民国政府介入,对于内务府的改革受 “优待条件”的制约:只要《清室优待条件》还存在,民国政府在法理上就需要尊重凌霄的“皇帝尊号”和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体制。
这意味着,不可能完全废除内务府,必须保留一个最低限度的机构来维持皇室的“体面”。
在皇太后与醇亲王向民国政府妥协下,并利用其残余的政治影响力寻求外部干预(如外国公使),让民国政府投鼠忌器,担心引发不必要的政治风波,从而在改革力度上有所妥协。
许多宫廷礼仪和规矩是满清皇室的传统,因此,在祭祀、典礼等方面可能仍需保留相关人员和机构。
因受限于《优待条件》,民国政府无法彻底废除内务府。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在形式上保留内务府的名称,但在实质上将其改造为一个完全受控的、高效(或低效但不再腐败)的服务机构。
随着此次内务府贪污一案的了结,北京城内事关皇室的流言蜚语也日渐消弭。
"如此甚好,爱卿后续可有章程?挽回皇室尊严。"凌霄镇定的向马佳绍英询问。
其实凌霄对此根本不在乎,以往大清皇室做的坏事还少吗?不过是象征性的维护皇室尊严,方便日后皇室参与民国政治局势。
"禀陛下,奴才随后将会以内务府的名义联动民国政府,向北京城内的各个报刊发送一份联合声明,澄清事件原委。"
"并且新任官员在臣与醇亲王载沣的带领下,勤勉履职。"马佳绍英转向载沣,微微颔首,"载沣王爷日夜督办,使得各项改革措施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
载沣微微欠身,补充道:"本王谨遵太后与皇上旨意,协助绍英大人处理内务府事务。目前各项改革进展顺利,皇室开支已较先前缩减三成,而办事效率大为提升。"
"此外,"马佳绍英继续道,"载涛贝勒主导的紫禁城资产清理工作进度正常。截至目前,已清点宫内珍宝、器物共计一万三千余件,绘制宫苑地图十二幅,为皇室资产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殿内气氛为之一振,几位新任官员脸上露出振奋之色。
马佳绍英又道:"更可喜的是,经太后与皇上恩准,西洋医馆已正式设立,三位西洋医生——英国的威廉乔治、法国的马丁、德国的皮埃尔——已入驻紫禁城,开始为宫人诊治,并进行西洋医疗试验。"
"臣等按例向皇上与太后汇报各项管理事务。"马佳绍英转向内务府各司官员,"现由会计司汇报皇室收支情况,掌仪司汇报皇室祭祀礼仪事宜,营造司汇报宫苑修缮进度......"
各司官员依次出列,详细汇报了紫禁城内各项事务。会计司官员呈上账本,禀报:"回皇上、太后,本月皇室收入共计白银八万二千两,支出五万七千两,略有盈余。"
掌仪司官员接着道:"接下来皇室即将将举行祭祀,按传统历法举行祭天、祭地、祭祖(如太庙、奉先殿)、祭孔等仪式,各项礼仪已准备妥当,西洋医馆医师将首次为皇室提供医疗保障,也会提前派遣礼仪官员进行教导。"
营造司官员禀报:"如今紫禁城内除了各位太妃所居宫殿在修缮外,其余所有的宫殿改造维修工程都已停工,而为了维修的各项材料都已登记入库,只有宫殿无法维持建筑时再进行修缮。"
待各司汇报完毕,马佳绍英又道:"最后,臣向皇上与太后奏报一项要务。载沣王爷主导的清查皇室田庄、土地、林场、牧场一事,目前已进入关键节点。现下共清查出皇室产业共计一万二千三百余顷,发现账目不符之处三十七处,现已派出专员逐一核查。"
隆裕皇太后听罢,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绍英,载沣,你们办事哀家放心。这内务府改革,关乎皇室体面与未来,你们做得很好。"
少年皇帝凌霄也开口道:"众卿家辛苦了。朕虽年幼,但也知皇室艰难。望诸位继续尽心辅佐,让朕能早日学成治国之道。"
马佳绍英与载沣等人齐声应诺:"臣等定当竭尽所能,辅佐皇上,不负太后厚望!"
醇亲王载沣看内务府各司官员汇报已定,便将一封电报递至御案前。少年皇帝放下朱笔,见载沣神色凝重中带着几分欣喜,便知是有要事禀报。
"皇上,太后,"载沣拱手行礼,声音沉稳,"臣今日接到上海荣氏兄弟发来的加急电报。"
隆裕皇太后从佛珠中抬起眼帘,示意载沣继续。
"自皇室注资荣氏企业以来,"载沣展开电报,"荣氏兄弟不负所托,在上海又新开办了三家面粉工厂、三家缫丝工厂,更有一家大型织布厂也已投产。现各厂发展迅猛,月产量较初创时已翻三倍有余。"
殿内群臣闻言,不禁交头接耳。面粉、缫丝、织布,皆是民生攸关的重要产业,皇室资金能带动如此发展,实为难得。
载沣继续道:"荣氏兄弟在电报中特别提到,因各厂规模扩大,账目日趋复杂,恳请皇室派遣一位精通账目的会计前往上海,入驻公司督查财务,以昭公允。"
"嗯,"凌霄微微颔首,看向隆裕太后,"皇额娘,您看?"
隆裕太后沉吟片刻,道:"既如此,就让内务府选一位老成持重的会计去吧。荣氏兄弟为我皇室效力,理当派人照应。"
"皇额娘依儿臣看,若单单只是从内务府挑选一名会计,此事难以为继,不若从合作的银行再聘请一位西洋会计,一同前往荣氏兄弟公司任职,一起清查账目行督导之责。"
"况且此类资本经济运作,内务府官员不甚精通。"
隆裕皇太后微笑示意,本有官员欲出言阻止,见此情形当即住口。
"臣等遵旨。"内务府大臣随醇亲王附和。
马佳绍英随后又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函,"此外,民国政府新成立的土地清丈局,已正式发函至内务府,要求皇室尽快配合清查京畿一带的土地资产。"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微妙起来。土地清丈,关乎皇室根基,不少老臣面露忧色。
载沣从容道:"本王以为,此事不可拖延。民国政府既已成立专门机构,我皇室理当予以配合。本王打算后日便启程南下天津,正式开始与民国政府的土地清查合作。"
"天津?"众官员疑惑地看向醇亲王。
众官员虽已然知晓皇室在实业上的布局投资,竟不想发展如此迅速,如今醇亲王竟要在天津实地考察开设工厂。
"回皇上,"载沣看着诸位新晋官员解释道,"天津毗邻京城,又是民国政府重点清查区域,且臣已在津门物色好厂址,准备同步建立一座新式工厂,既可为皇室创收,亦可作为与民国政府合作的桥梁。"
隆裕太后思索片刻,问道:"你需要多少人随行?"
"本王拟带两名会计司的吏目随行,"载沣答道,"协助核对账目,处理文书。其余事宜,本王自会相机行事。"
凌霄看向隆裕太后,见母亲微微点头,便道:"好,皇额娘,您看此事可行?"
隆裕太后目光扫过殿内群臣,见众人皆无异议,便道:"既如此,哀家准了。载沣,你此去天津,务必谨慎行事,既要配合民国政府,又要维护皇室体面。"
"臣遵旨。"载沣郑重应道。
殿内几位老臣见状,纷纷出列表态支持。
郑孝胥道:"王爷此行,关乎皇室产业未来,老臣愿为王爷此去天津一切顺遂。"
会计司郎中也道:"王爷带去的会计司吏目,老臣定吩咐他们备好所有账册,全力配合王爷核查确保无误。"
载沣拱手谢过众人,转向凌霄与隆裕太后:"本王后日一早便启程。待天津事宜安排妥当,便立即着手清查土地资产,绝不懈怠。"
凌霄看着载沣坚定的神色,心中不禁浮现出一丝欣慰。这位平日里沉稳内敛的“皇叔”,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皇室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好,"凌霄点头道,"皇叔此去,朕与皇额娘静候佳音。"
隆裕知道,以自己的身体情况终将逝去,但今日,她可以安心地将大清的未来,交到这个孩子手中。
养心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而凌霄,这位年轻的皇帝,也将在紫禁城内,书写属于他自己的篇章。
当凌霄宣布"着内务府拟定太医院派遣御医接受西洋医学教育章程"时,殿内一众新任官员激动得几乎失态。恍惚间竟想起史书里记载的康熙大帝接见传教士的场景。
此次章程详细规划了紫禁城,将如何接纳西医技术?缓缓图之并进行学习,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由,定下最终基调。
朝会结束后,群臣依次退下,殿外阳光明媚。
载沣再拜,退出养心殿。殿外,阳光照在他沉稳的背影上,映出一片坚定的光芒。
凌霄注视着醇亲王的离开,心中泛起难以言表的情绪,这是将皇室的未来一定托付在醇亲王身上。
皇室的各项事务以及改革,都依赖醇亲王亲自推进落实。
不管凌霄后续有任何计划,醇亲王载沣都是凌霄最着重的依靠与基础。
新任内务府官员们三三两两结伴走出养心殿,脸上洋溢着新朝气象的振奋与期待。
他们知道,今日的养心殿朝会,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的日子里,这位年轻的皇帝将会在紫禁城内逐渐成长,或许会有挫折,或许会有迷茫,但今日的威仪与沉稳,已经为凌霄在一众官员心中,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这第一印象博取到了,新晋官员们满足对一个少年天子的所有想象。
而在紫禁城深处,一场关乎皇室存续与革新的变革,正在稳步推进。
退朝后,凌霄独自站在养心殿的廊下,望着空荡荡的广场。小李子小心翼翼地捧着茶盏走近:"皇上,皇太后嘱咐切勿过多劳累,按时用膳......"少年天子摆摆手,目光落在远处的一角飞檐上——那里,他似乎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
"接下来的注意力,便在皇室投资的实业工厂上了!"
殿外,暮色更深,紫禁城的屋脊在夕阳下连绵如凝固的波涛。隆裕皇太后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对于今日朝会甚是满意,竟让她感受到了往日群臣朝见,共商国事的体验。
至此,大清皇室正式进入了猥琐发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