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太子祭祖,带上老大去告状 4(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最新章节。
此次大明朝对于倭国的跨海征战。
付出的代价,非常庞大。
但收益,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在海上的敌人,百年间,也就只有南方了。
民间,朝堂,对于这场胜利的看法,朱翊钧也从各个渠道得知。
乾清宫中。
朱翊钧正在听着锦衣卫指挥使张国之的奏陈禀告。
说起来,张国之,现在可以说是大明朝锦衣卫系统中一个传奇的存在。
从隆庆六年当上锦衣卫指挥同知,实际掌控锦衣卫以来,到此时,锦衣卫系统已经在他的手上二十五年了。
这是锦衣卫自诞生以来,都未曾出现过的事情。
锦衣卫在这么多年的时间中,真正的变成了一个有系统性的情报组织。
张国之也从三十岁出头的壮小伙子,变成了五十来岁的中老年人。
他讲述完了各朝廷大员对于倭国战事结束最新动向之后。
便候在一旁。
实际上,这个时候,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堂的官员,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厌战想法。
而这战事刚刚结束,朝中便有不少的官员们集合在一起,想着尽早结束,对倭国的巨大投入。
朱翊钧靠在龙椅的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玉石扶手,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峭:“呵……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仗刚打完,倭国那片土地上,硝烟未散,人心未附,如何治理尚在未定之天,他们倒好,已经在盘算着如何将那海量的军费挪作他用,畅想什么‘文治盛世’了?”
他微微直起身,目光如电,扫过御案上那些关于倭国善后的奏章草案,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讥讽与不满:“朕耗费无数钱粮,牺牲众多将士,好不容易将这百年祸患犁庭扫穴,打下来的难道只是一片需要年年倒贴银子的废墟吗?”
“若不能将其真正纳入王化,使其成为大明屏藩,未来能反哺中枢,那朕这番心血,岂不是白费了?”
张国之低着头,恭敬地回应道:“陛下圣虑深远。朝中诸公,或囿于书生之见,或急于彰显文治之功,难免有些……急于求成。”
“民间厌战情绪,亦是连年征战后的常情,毕竟百姓求的,不过是个安稳。”
朱翊钧哼了一声,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些年来,北击蒙古,西征叶儿羌汗国,如今又跨海平倭,连年的军事行动确实让国家和民众都承受了不小的负担。
不仅如此,西南的半岛,一直都没有太平过,
现在的缅甸是真能打。
安南,加上大明朝的一帮小迷弟,都遏制不住。
虽然,直到此时,大明朝都没有进军半岛的想法,可每年的粮食支援,武器支援,那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这跟当年支援朝鲜不一样。
缅甸东吁王朝现在正是缅人最为强大的时期。
大明朝要是不给些好处,这些土司小迷弟,会选择朝着缅甸投降。
不过,也是因为这十年间,在朱翊钧的意志之下,此时的缅甸东吁王朝并没有统一南北。
可以说,大明朝的东西南北,在过去的一年,都有战事。
朱翊钧也明白,这暴君的名头,自己是背定了,甩都甩不掉,根本就不需要文官们抹黑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股因文官们“短视”而升起的烦躁,沉声道:“朕知道。所以,轮换驻军之事,要尽快提上日程。”
“朕会让戚继光拟个条陈上来,第一批出征的将士,当优先轮换回国休整、受赏。”
“调四川、湖广等地尚未经历大战的卫所兵,逐步前往倭国接防。要让将士们知道,朕不会让他们永远戍守在海外蛮荒之地。”
“陛下体恤将士,乃国家之福。”张国之适时地奉上一句。
朱翊钧点了点头,话锋一转,目光重新聚焦在张国之身上,带着一种筹划已久的锐利:“倭国新附,情况复杂。那些投降的大名、武士,表面顺从,心底如何想,难以预料。”
“还有当地的豪族、百姓,语言不通,习俗各异。仅靠明面上的官府治理,只怕力有未逮,容易被蒙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