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秀女(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坤宁宫内,夏末的微风轻拂着素纱帘幔,带来几分凉意。

赵灵儿倚在窗边,轻抚微隆的小腹,眉宇间交织着喜悦与忧思。

太医嘱咐需静养数月,这意味着她将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侍奉君前。

想到苏宁正值盛年,登基以来子嗣不丰,至今仅有她腹中这一个未出世的孩子,这于国于家,都非长久之计。

这日午后,苏宁处理完政务前来探望,见赵灵儿正要起身相迎,急忙上前扶住。

“皇后坐着便是,如今你身子要紧,这些虚礼都免了。”

赵灵儿却执意要行礼,在宫女的搀扶下郑重一拜:“陛下,臣妾有一事思虑良久,不得不奏。”

苏宁见她神色郑重,温声道:“有什么事值得你这般郑重?你如今有着身孕,万事都以你的身子为重。”

赵灵儿抬眸,眼中满是恳切:“正因臣妾有孕在身,不能侍奉陛下,更感责任重大。陛下登基已近一载,然宫中妃嫔稀少,子嗣不旺。为大明江山计,为皇室血脉计,臣妾恳请陛下下旨选秀,充实后宫。”

苏宁闻言微微蹙眉,握住她的手:“朕有你和皇儿足矣,何须另选秀女?”

“陛下厚爱,臣妾感激不尽。”赵灵儿轻轻回握他的手,语气温柔却坚定,“然皇室开枝散叶关乎国本。历代先皇在建国之初皆广纳贤德。太祖皇帝时便定下选秀规制,从民间甄选良家女子入宫。如今正当遵循祖制,为皇室绵延后嗣。”

她见苏宁神色松动,又继续道:“且不说孝慈高皇后曾辅佐太祖安定六宫,就是臣妾身为皇后,也有责任为陛下分忧。若因臣妾一人之故,使陛下子嗣单薄,臣妾岂不成了大明的罪人?”

苏宁凝视着妻子诚恳的双眼,知她句句在理,沉吟良久:“你的心意朕明白。只是选秀一事,劳民伤财,且朕实在不愿你为此劳心劳力。”

“陛下放心,”赵灵儿立即接话,“此次选秀,当完全依照洪武年间旧制。臣妾已与礼部商议过相关规程,定会从简办理,绝不铺张。况且……”

她微微一笑,眼中闪着慧黠的光:“若是选些知书达理的妹妹入宫,日后也能与臣妾做个伴,岂不是好事?”

苏宁被她这话逗笑,终是点头:“既然皇后如此深明大义,那便依你所奏。只是有一条——所有入选的秀女,须得先经你过目。你若觉得不妥,朕绝不纳娶。”

“陛下……”赵灵儿眼眶微热,知这是苏宁对她的体贴。

……

三日后,奉天殿早朝。

礼部尚书陈迪出列奏报:“陛下,臣奉旨筹备选秀事宜。依洪武旧制,当选派宦官为首的女官前往各地,遴选十三至十六岁良家女子。其家须身家清白,五代之内无犯法纪录,且须容貌端庄、品行贤淑。”

苏宁端坐龙椅,沉声道:“准奏。着令内官监与礼部共同办理。切记:第一,严禁扰民,不得借机搜刮;第二,当选贤德,不以貌取人;第三,”

他特别强调,“江南、浙西等地已有新政学堂,入选者需略通文墨者优先。”

这道特别的旨意,让不少大臣暗自点头。

看来陛下果然重视新政,连选秀都要选拔知书达理的女子。

……

一月后,全国遴选在严格的制度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第一轮初选,各地官府张贴告示,适龄女子在父母陪同下到指定地点登记。

由当地官员初步筛选,剔除明显不符合条件者。

第二轮细选,通过初选者由宫中派出的女官仔细查验:量手足、观体态、听言谈,但凡有体味、口吃、举止不雅者皆被淘汰。

第三轮德检,剩余女子被安置在特定场所,由资深女官观察其言行举止、针织女红,考核品德性情。

第四轮终选,经过数轮筛选,最终只有五十名秀女被送往南京。

她们暂居在专门准备的宫苑中,学习宫廷礼仪。

……

尽管有孕在身,皇后赵灵儿仍时时关心选秀进展。

这日,她特意召来主持选秀的司礼监女官:

“切记陛下旨意,务必选拔贤良。若有通晓新政学问的,要格外留意。那些只知涂脂抹粉的,反倒不必优先考虑。”

女官恭敬回禀:“娘娘放心,此次入选的秀女中,确有几位出身书香门第,还读过新式学堂的。其中一位江南女子,据说对格物、算术都颇有见解。”

赵灵儿满意点头,又特意嘱咐:“告诉尚宫局,对这些姑娘要以礼相待。她们都是好人家的女儿,莫要委屈了。若有特别出色的,不妨多给些机会在御前展示才学。”

“娘娘贤德,奴婢记下了。”

……

最终选拔在御花园进行。

正值秋高气爽,菊花开得正好。

苏宁在赵灵儿的陪同下亲自面试。

他特意关注那些略通新学的秀女,问及对格物、算术的见解。

一位来自江南的少女从容应答:“民女在学堂读过《格物初阶》,知万物皆有理。若能明其理,则能善其用。譬如这园中的菊花,若知其习性,便能培育出新品种,让美丽惠及更多人。”

苏宁闻言颔首,对赵灵儿低语:“此女见识不凡,不是那等只知风花雪月的。”

赵灵儿微笑点头,又细问那女子:“若入宫后,终日不得见家人,你可会思念?”

女子恭敬回禀:“回娘娘,民女深知既入宫闱,当以陛下和娘娘为重。若能侍奉君前,是民女的福分,不敢有怨。”

又经过几轮问答,最终选定八位秀女入宫。

苏宁特意下旨:“所有落选者赏银二十两,准其归家自行婚配。不得为难,不得延误。”

落选的秀女们感激涕零,纷纷叩谢皇恩。

当晚,苏宁握着赵灵儿的手,在坤宁宫的庭院中漫步。

秋月皎洁,洒下一地清辉。

“难为皇后如此费心。”苏宁轻抚赵灵儿的脸颊,“今日选的这几个秀女,确实都是知书达理的。朕答应你,无论后宫如何,你永远是朕的皇后,你腹中的孩儿,就是朕的嫡长子。”

赵灵儿依偎在夫君怀中,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有陛下这句话,臣妾就放心了。只盼这些妹妹入宫后,能好好侍奉陛下,为皇室开枝散叶。”

她知道,自己为大明江山、为皇室血脉尽到了责任。

而苏宁看着妻子恬静的侧脸,心中也更加坚定了要建立一个强大王朝的信念,为了所有他爱的人。

月色如水,静静地流淌在相拥的两人身上,仿佛为这份深宫中的真情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

天工元年秋,南京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金桂飘香中。

文渊阁内,七张黄花梨木交椅静静地摆放在殿中,在这个秋天成为了大明王朝最炙手可热的权柄象征。

虽然皇帝明发上谕,内阁大学士仅为正五品,但“参预机务、票拟章奏”的职权,让所有明眼人都清楚,这七人将成为离皇权最近的核心。

朝野上下,暗流涌动。

夜,文华殿偏殿。

烛光摇曳,映照着三位重臣神色各异的脸。

吏部尚书张紞轻抚青瓷茶盏,盏中碧螺春的清香在室内氤氲。

他沉声道:“陛下设立内阁,意在分权制衡。这七席之位,需得老成持重之辈,方能稳定朝局。依老夫看,当选资历深厚、熟悉政务之臣。”

兵部侍郎铁铉冷哼一声,将茶盏重重放在案几上:“张天官此言差矣!如今北元残部犹在边关窥伺,内阁若无知兵之人,军国大事岂不成了纸上谈兵?届时若边关有失,谁来担这个责任?”

“二位大人息怒。”礼部尚书陈迪连忙打圆场,双手微压,“陛下锐意革新,这内阁人选,恐怕还要看对新政的态度。既要稳重,又要通晓时务,这才是选人之关键。”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三人立即噤声。

铁铉轻咳一声,转而提高音量:“今岁秋粮征收,河南道比往年快了半月,倒是个好消息。”

张紞会意,接口道:“正是,漕运畅通,也是社稷之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