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釜底抽薪(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应天府还沉浸在新年的余韵中,一场足以改变大明国运的风暴正在吴王府酝酿。
十二岁的苏宁站在书案前,仔细审阅着刚刚完成的《赋役改革疏》。
马和和李守忠侍立在一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殿下,这份奏疏一旦呈上,可是要与天下官绅为敌啊!”马和的声音带着颤抖。
“是啊!殿下,你可不能如此的过激,失去士大夫支持的危害很大。”一旁的李守忠也是连忙对苏宁进行劝诫。
苏宁放下奏疏,目光坚定:“正是因为官绅不纳粮、差役不均,才导致富者田连阡陌却无赋税之累,贫者无立锥之地却要承担沉重徭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可是……”
“休要再议!马和,接下来要让侍从室加强情报的搜集,绝对不能给敌人任何的可乘之机。”
“是!殿下。”
而这个侍从室便是苏宁让马和设立的情报机关,搜集情报的能力可是比锦衣卫还要猛,毕竟侍从室的手段可都是来自于后世谍战的启发。
正月十六的大朝会,文武百官惊讶地发现,许久未曾上本的吴王再次出列。
“皇爷爷,孙儿有本奏。”苏宁手捧奏疏,声音清朗。
此时在场的文臣武将却是被这个声音搞得浑身一激灵,突然意识到这个十二岁的吴王又要搞事情了。
“讲!”
“近年来各地田赋混乱,差役不均,孙儿特拟《赋役改革疏》,请皇爷爷御览。”
当太监朴不成将奏疏呈到朱元璋面前时,老皇帝起初还不甚在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越往下看,他的脸色越是凝重。
侍立在侧的朱标注意到父皇神色的变化,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吴王,”朱元璋缓缓抬头,目光如炬,“你这‘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可知意味着什么?”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什么?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
“这……这是要掘我士绅根基啊!这是要霍乱天下啊!”
然而,与上一次的学制改革时的群情激愤不同,这一次文官们很快竟然集体失声了,因为他们这次是真的感到害怕了。
几位老臣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恐。
礼部尚书任亨泰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说。
都察院的御史们低头看着笏板,仿佛上面突然长出了花朵。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冷笑。
他看向苏宁:“吴王,你来解释解释。”
“遵旨。”苏宁从容出列,“如今赋役制度,人丁与田亩分开征税。富户田多却丁少,贫户田少却丁多,导致税负不公。‘摊丁入亩’就是将丁银摊入田赋中,田多者多纳,田少者少纳,无田者不纳。”
他顿了顿,环视满朝文武:“至于‘官绅一体纳粮’,更是简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食君禄,就当纳粮完税,岂有特权之理?”
终于有官员忍不住出列:“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官绅乃国之栋梁,岂能与庶民同列?”
“栋梁?”朱元璋冷笑,“朕看是蛀虫!允熥,你这奏疏上说,浙江一省,官绅占地七成,纳税却不足三成。可有实证?”
“皇爷爷,孙儿已命明熥商行各地分号暗中调查,这是详细账册。”苏宁又呈上一本厚厚的册子。
朱元璋翻阅账册,越看脸色越青。
突然,他猛地将账册摔在御案上:“好!好一个官绅栋梁!难怪国库空虚,原来粮食都进了你们的粮仓!”
“陛下息怒!”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
朱标见状,连忙劝解:“父皇,此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哼!退朝。”
退朝后,谨身殿内的气氛格外凝重。
朱元璋、朱标、苏宁,大明最有权势的祖孙三代相对而坐。
“允熥,你可知这道奏疏会带来什么后果?”朱元璋沉声问道。
苏宁坦然回答:“孙儿知道。但长痛不如短痛。如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若不及早整治,恐生民变。”
一旁的朱标忧心忡忡:“可是如此一来,只怕天下官绅都要视你为仇敌。”
“父王,”苏宁正色道,“为天下百姓计,为我大明朱家万代计,允熥个人得失,不足挂齿。”
朱元璋突然大笑:“好!好一个‘不足挂齿’!标儿,你看到了吗?这才是我朱家好男儿!”
他站起身,在殿内踱步:“这些年来,朕何尝不知土地兼并之害?只是投鼠忌器,一直难下决心。如今允熥既然提出,朕就给他这个支持!”
“父皇!”朱标大惊,“此事牵涉太广……”
“正因为牵涉广,才要快刀斩乱麻!”朱元璋眼中闪过厉色,“朕倒要看看,谁敢反对!”
就在祖孙三人商议细节时,文官们已经乱作一团。
任亨泰府邸的书房内,几位重臣紧急密会。
“疯了!吴王这是疯了!”一个官员捶胸顿足,“这是要断我们的根本啊!”
任亨泰相对冷静:“诸位,现在说这些无用。当务之急是想出对策。”
“还能有什么对策?皇上明显心动了!”
“不如……我们联名上书,以辞官相胁?”
“糊涂!”任亨泰斥道,“皇上最恨被人胁迫。你们忘了胡惟庸、李善长的下场吗?”
众人顿时噤若寒蝉。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太子妃吕氏邀请各位夫人明日入东宫赏梅。
任亨泰眼中精光一闪:“或许……这是我们的一线生机。只有二皇孙成为大明的皇太孙,才能有我们士大夫的逆风翻盘。”
次日,吕氏在东宫热情接待了各位官员夫人。
言谈间,不免提到昨日的朝会。
“吴王年轻气盛,不知轻重,让各位大人受惊了。”吕氏故作叹息,“允炆就常说,为政当以稳为重,不可操之过急。”
夫人们心领神会,回去后纷纷向丈夫转达了太子妃的意思。
然而,吕氏的这番操作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耳中。
“这个吕氏,真是不知死活!”朱元璋怒极反笑,“标儿,你的家事,朕本不该过问。但若是有人想要借机生事……”
朱标冷汗直流:“儿臣这就去告诫吕氏。”
“哼!”
就在朝野上下暗流涌动之际,苏宁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
他在吴王府设宴,邀请了应天府周边的一些中小地主,这些人都是和吴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毕竟自己的大明钱庄和明熥商行真的是很有影响力,安排一个政策试验地可谓是轻而易举。
“各位乡绅,”苏宁举杯道,“本王知道,你们对‘摊丁入亩’心存疑虑。今日请各位来,就是要听听你们的想法。”
地主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开口。
苏宁笑道:“那本王就先说说。‘摊丁入亩’看似增加了田赋,实则免去了丁役。各位算一算,是缴纳增加的田赋划算,还是继续承担繁重的徭役划算?”
一个胆大的地主小心问道:“殿下,若是实行新法,我等可能免除徭役?”
“正是。”苏宁点头,“不仅如此,大明钱庄还会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你们改善农具、兴修水利、投资工坊和商业。”
“吴王此言当真?”
“哈哈,王无戏言。”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中小地主们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采取了行动。
他下旨成立“清丈田亩司”,由吴王总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
而苏宁却是直接来了一个异地测量的骚操作,立刻让那些准备搞事情呃地主士绅无可奈何。
出人意料的是,蓝玉等武将勋贵竟然纷纷表示支持。
原来,他们多数依靠俸禄和赏赐,土地虽然很多,但绝对不是关键,新法对他们影响不大。
数月后,当第一批试点地区的报告呈到御前时,连最反对的文官也无话可说了。
应天府和浙江嘉兴府实行“摊丁入亩”后,税赋收入增加六成,百姓负担反而减轻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隐瞒田亩的现象大大减少。
“看到了吗?”朱元璋在朝会上扬着奏报,“这就是新法的成效!”
这一次,再没有人敢出声反对。
退朝后,朱元璋单独留下苏宁。
“允熥,这一仗,你打赢了。”
苏宁却无喜色:“皇爷爷,这才是开始。接下来的推行,才是真正的考验。”
朱元璋凝视着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孙子,突然觉得,大明的未来,或许真的要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