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釜底抽薪(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吴王府与文官士大夫集团的激烈冲突,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东宫内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日午后,太子妃吕氏特意命人在东宫花园的凉亭内设下茶点,召来了朱允炆。
“炆儿,你可知道你三弟最近在朝堂上做了些什么?”吕氏轻抿一口香茗,语气中难掩兴奋。
朱允炆恭敬地回答:“儿臣听说,三弟提出了学制改革,遭到文官们的强烈反对。”
“何止是反对!”吕氏放下茶盏,眼中闪着光,“你三弟这是自绝于天下读书人!任亨泰、方孝孺这些文坛领袖,现在对他可都是恨之入骨。”
她站起身,走到朱允炆面前,低声道:“当然,这是你的机会,炆儿。你三弟不要的,正是你要争取的。”
朱允炆略显犹豫:“可是母妃,三弟的改革,似乎也有其道理……”
“糊涂!”吕氏打断他,“什么道理?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就是自毁长城!你记住,这大明的江山,终究是要靠士大夫来治理的。”
她唤来心腹宫女:“去准备一份厚礼,本宫要亲自去拜访任尚书的夫人。”
“是!娘娘。”
“母妃,这……”一旁的朱允炆却是有些感到不安。
吕氏却不以为意:“你三弟在拉拢武将,可都是一些不得志的草根和寒门,那么我们就该团结文官,而且还要暗中接触那些顶级勋贵。这才是我们该使用的制衡之道。”
“母亲,我们真的能打败三弟吗?”
“怎么?泄气了?”
“这些年,孩儿感觉三弟真的很陌生,竟然让孩儿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
“哼!你有这样的想法,真的是太让我失望了。”
“母亲……”
“够了!以后这种不争气的话休要再说。”
“呃?是!母亲。”
接下来的几日,吕氏频繁出入各位文官大臣的府邸。
先是拜访了礼部尚书任亨泰的夫人,赠送了珍贵的东海珍珠;后又邀请都察院几位御史的家眷入东宫赏花;甚至还特意为翰林学士方孝孺的母亲请来御医诊治旧疾。
这些举动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耳目。
谨身殿内,毛骧跪在地上详细禀报:“陛下,太子妃娘娘近日与文官家眷往来密切,昨日更是在东宫设宴,招待了六部官员的夫人。”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挥退毛骧,对侍立在一旁的朱标说:“标儿,你这个太子妃,最近活跃得很啊!”
朱标脸色难看:“父皇,儿臣已经告诫过她,不要插手朝政。”
“告诫?”朱元璋冷笑,“她这是在为允炆铺路呢!允熥得罪文官,她就去拉拢文官,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朱标叹了口气:“吕氏也是爱子心切……”
“爱子心切?”朱元璋猛地转身,“她这是要把允炆往火坑里推!”
“但是允熥这段时间做的也确实太过了,几乎就是无所顾忌,我们要不要警告他一番?”
“有你我在,何至于让他有所顾忌?”
“父皇,你这样会把允熥惯坏的。”
“哎!允熥不是你我惯坏的,他已经被你母后惯坏了。”
“这……”
就在这时,太监朴不成来报:“陛下,太子殿下,太子妃娘娘在殿外求见。”
“嗯,让她进来吧!”
“诺。”
接着,吕氏款款走入殿内,行礼后柔声道:“陛下,儿媳近日听闻文官们对朝廷多有怨言,心中忧虑。可否让允炆在文华殿设宴,安抚众臣?”
朱元璋眼中寒光一闪:“这是你的主意,还是允炆的主意?”
吕氏心中一颤,强自镇定:“是儿媳见允炆终日苦读圣贤书,想着也该与朝中贤臣多多请教……”
“够了!”朱元璋打断她,“朝政大事,岂是妇道人家该插手的?退下!”
吕氏脸色煞白,慌忙告退。
待她离去后,朱元璋对朱标说:“看到了吗?这就是你纵容的结果!”
朱标沉默片刻,突然道:“父皇,其实吕氏有句话说得对。这江山,确实需要士大夫来治理。”
朱元璋凝视着儿子,良久才道:“标儿,你太仁厚了。士大夫要用,但不能纵容。允熥虽然激进,但他的方向是对的。大明朝不能只靠读死书的文人!”
……
与此同时,文华殿内,朱允炆正在与方孝孺讲学。
“殿下可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方孝孺谆谆教导。
朱允炆恭敬作答:“学生明白。为君者当以德化民,施行仁政。”
方孝孺满意地点头:“殿下仁厚,实乃天下苍生之福。不像有些人,专务奇技淫巧,背离圣人之道。”
朱允炆自然明白他指的是谁,却只是微笑不语。
课后,朱允炆独自在文华殿内沉思。
他突然问随身太监黄杰:“你说,三弟的改革,真的全无道理吗?”
太监黄杰吓了一跳:“殿下,这等大事,奴婢不敢妄议。”
朱允炆叹了口气:“哎!三弟虽然激进,但确实在做实事。而我……却只能在这里读圣贤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这时,吕氏怒气冲冲地走进来:“炆儿,刚才我去见你皇爷爷,竟然被赶了出来!”
听母亲说完经过,朱允炆皱眉道:“母妃,您确实不该插手朝政。”
“我还不是为了你!”吕氏气道,“你三弟现在有基层武将支持,有商贾拥戴,你若再失去文官的支持,将来如何与他抗衡?”
朱允炆正色道:“母妃,儿臣与三弟是亲兄弟,何来抗衡之说?”
“亲兄弟?”吕氏冷笑,“天家无亲情!允熥有把你当成亲兄弟吗?难道你忘了玄武门之变吗?”
这句话让朱允炆浑身一颤。
……
当晚,朱标来到吕氏寝宫,面色阴沉。
“你今日去见父皇,所为何事?”
吕氏委屈道:“臣妾只是为允炆着想……”
“住口!”朱标罕见地动怒,“你这是在害允炆!父皇最恨后宫干政,你偏偏要往枪口上撞!”
“可是太子爷,允熥他……”
“允熥做的事,自有父皇定夺。”朱标打断她,“你若是再敢插手朝政,休怪我不念夫妻之情!”
“是!太子爷。”
就在东宫暗流涌动之际,苏宁却在吴王府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致仕的老臣刘三吾。
“殿下,老臣今日前来,是想劝殿下暂缓学制改革。”刘三吾开门见山,“如今文官群情激愤,于国于民都不是好事。”
苏宁恭敬地为老臣斟茶:“刘公所言极是。但正因如此,才更要坚持。若因有人反对就退缩,改革永远无法推行。”
刘三吾叹道:“殿下可知,太子妃近日频频拉拢文官,二皇孙更是终日与方孝孺等大儒讲学。殿下此举,岂不是将文官都推向对方?”
苏宁微微一笑:“刘公,我要的不是趋炎附势的文人,而是真心为民的实干之才。”
“吴王你就不想获得天下文人的支持?”
“天下文人支持的只有皇帝一人。”
“这……”刘三吾真的是万万没想到苏宁会如此清醒。
这句话几乎是直白的说到了关键,苏宁要是顺利做了继承者,自然是会有天下人支持。
如果没有做成大明继承者,最好的结局也就是一方藩王,至于文人的支持也是毫无意义。
送走刘三吾后,马和低声道:“殿下,太子妃的动作确实越来越明显了。”
苏宁望向东宫的方向,语气平静:“跳梁小丑,何足挂齿。真正该担心的,是北边那位。”
“燕王?”
“没错。”苏宁目光深邃,“四叔最近太安静了,这很不正常。”
正如苏宁所料,此时的燕王府内,朱棣正与姚广孝对弈。
“道衍,你说吕氏这般上蹿下跳,所为何来?”
姚广孝落下一子:“无非是想借文官之力,与吴王抗衡。不过她这番操作,恐怕会适得其反。”
朱棣笑道:“父皇最恨结党营私。她越是拉拢文官,父皇就越是不喜。”
“所以王爷最近才要保持沉默?”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朱棣意味深长地说,“让他们斗去吧,我们只需静待时机。”
“确实!他们斗得越激烈,我们越安全,机会才会有更多。”
这场由学制改革引发的暗流,正在大明政坛的各个角落蔓延。
而身处漩涡中心的苏宁知道,这只是自己的一次试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