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父亲的骄傲(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最新章节。
回到省城的第三天,林致远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信。
信封是那种最普通的牛皮纸,上面是父亲工整却略显笨拙的字迹。林致远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只有薄薄的一页信纸。
“致远我儿:见字如面。家中一切安好,勿念。你母亲和小妹都很好,你在外不必牵挂。那方砚台,望你善用善存,牢记家训。为父只有一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父字。”
短短几十个字,林致远反复读了好几遍。父亲向来话少,这封信更是简洁到了极致,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深沉的父爱和殷切的期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林致远轻声念着这八个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是父亲的嘱托,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专注于做好当下该做的事,不必过分担忧未来的得失。
他将信仔细折好,放进抽屉里,与家传的砚台放在一起。这两样东西,成了他在省城的精神支柱。
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依旧平淡而规律。每天与文件、报告为伴,林致远开始慢慢领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那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和政策条文背后,关系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
这天下午,他正在整理各地市报送的乡镇企业数据,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小林,这份材料你抓紧看一下,明天上午李副主任要听汇报。”张主任将一叠厚厚的文件放在他桌上,语气急促。
林致远看了一眼文件标题——《关于我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思路》,点了点头:“好的,主任,我今晚加班完成。”
张主任满意地点点头,又像是想起什么:“对了,下周省里要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周汝信副秘书长点名要你参加筹备工作。”
“周副秘书长?”林致远心中一动。他记得这位领导,就是曾经偶然赏识过他那份内参的省领导。
“没错,好好准备,这是个机会。”张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开。
林致远深吸一口气,翻开那份文件。这是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起草的讨论稿,里面提出了乡镇企业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他越看越觉得熟悉,这与他前段时间在清河县调研时的思考不谋而合。
下班后,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台灯下,他一边研读文件,一边对照着自己调研时记录的笔记,不时在稿纸上写下批注和建议。
夜深人静,省政府大楼里只剩下零星几个加班的窗口还亮着灯。林致远伸了个懒腰,准备去洗手间洗把脸提神。
经过走廊时,他意外地发现周副秘书长的办公室还亮着灯。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轻微的咳嗽声。
林致远犹豫了一下,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周副秘书长熟悉的声音传来。
推门进去,周汝信正坐在办公桌前批阅文件,眼镜滑到了鼻梁上,看上去十分疲惫。
“周副秘书长,这么晚了您还没休息?”林致远关切地问。
周汝信抬起头,看清是他,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是致远啊。你不也还在加班吗?”
“我在准备明天李副主任要的汇报材料。”林致远老实回答。
周汝信点点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正好,我有个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
林致远有些紧张地坐下。
“你对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周汝信直截了当地问。
林致远思考片刻,决定坦诚相告:“周副秘书长,我认为当前乡镇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我在清河县调研时发现,很多乡镇企业还是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差。”
周汝信认真听着,不时点头:“继续说。”
“我觉得,乡镇企业要发展,必须走差异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比如清河县的竹编工艺很有特色,完全可以打造地方品牌,提高附加值。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城市的工业模式。”
“有见地。”周汝信赞许道,“你调研时写的那份报告我看过,数据详实,问题抓得准。可惜...”
他没有说下去,但林致远明白他的意思——那份报告因为“影响稳定”被搁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