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家传的砚台(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最新章节。
“这是咱们林家祖上传下来的砚台。”父亲的声音异常郑重,“听你爷爷说,咱们林家祖上出过一位知县,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这方砚台就是他留下的,上面‘清正廉明’四个字,是咱们林家的家训。”
林致远双手接过砚台,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数百年的分量。
“你太爷爷在世时常说,林家人可以穷,可以苦,但不能没了骨气,不能坏了良心。”父亲继续说道,“如今你进了省政府,端的是国家的饭碗,握的是百姓给的权力。爹没什么文化,说不出大道理,只希望你时刻记住这四个字——清正廉明。”
林致远凝视着砚台上那四个苍劲有力的篆字,内心深受震撼。他从未想过,自己这个贫寒的农家,竟然还有这样的家传和祖训。
“爹,您放心,我一定牢记家训,绝不辜负这方砚台。”林致远郑重承诺。
父亲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但随即又凝重起来:“致远啊,有件事,爹想了很久,觉得还是应该告诉你。”
林致远屏住呼吸,预感到父亲接下来要说的话非同小可。
“咱们林家那位祖上,最后的下场并不好。”父亲的声音低沉下来,“他因为不肯同流合污,得罪了上司和地方豪强,被诬陷贪污,罢官入狱,最后冤死狱中。”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林致远一时说不出话来。
父亲长叹一声:“你爷爷临终前交代我,这方砚台一定要传给林家后人,但也要把完整的故事讲给他听。为官清正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咱们林家不能再出第二个冤死的清官了。”
这一夜,林致远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那方家传的砚台静静地躺在那里,泛着幽幽的光泽。
清官反而不得善终?这个残酷的事实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大相径庭。他想起在大学里读过的《史记》,屈原投江、晁错腰斩、岳飞冤死...历史上清官良将的悲剧比比皆是。
“清正廉明”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
第二天清晨,林致远被一阵吵闹声惊醒。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王老伯来找父亲帮忙。
“怀远哥,你得帮帮我啊!”王老伯老泪纵横,“我家那二小子在城里打工,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腿摔断了,包工头不肯赔钱,医院催着交医药费。我听说致远在省政府工作,能不能...能不能帮我说句话?”
林致远心中一紧。按照政策,这属于劳动纠纷,应该走法律程序。但他若出面,或许真能解决问题,可这算不算以权谋私?
父亲看了林致远一眼,对王老伯说:“老王,你别急,致远刚参加工作,人微言轻。这样,我这儿有点积蓄,你先拿去应急。至于赔偿的事,我让致远帮你问问该走什么程序,咱们依法办事。”
王老伯千恩万谢地拿着钱走了。父亲转身对林致远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权力。老百姓有了难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关系、托人情。你今天帮了他,明天就会有张老伯、李老伯找上门来。帮,你帮不过来;不帮,人家说你官大了,不认乡亲了。”
林致远默然。父亲的处理方式既保全了乡亲情谊,又坚守了原则,这份智慧是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离家返程时,林致远将那方家传的砚台仔细包好,放进了行囊。母亲往他的背包里塞满了土特产,小妹依依不舍地送到村口。
“哥,你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有空就回。你在家好好读书,争取考到省城来。”
“嗯!我一定努力!”
父亲送他到村外的岔路口,临别时只说了一句:“记住那四个字,但也记住爹的话。”
回省城的路上,林致远一直抱着背包,感受着里面砚台的分量。这方砚台不仅是一件传家宝,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责任的交付。
火车隆隆前行,窗外的田野和村庄逐渐被城市景观取代。林致远望着越来越近的省城,心中已有了决定:他要在体制内找到一条既坚守原则又保护自己的道路,既要传承林家“清正廉明”的家风,也要避免祖上的悲剧重演。
回到租住的小屋,他将那方砚台郑重地放在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每当伏案工作,抬头就能看见“清正廉明”四个字。
这一晚,他给沈清薇写了封长信,讲述了回家探亲的经历和家传砚台的故事。在信的结尾,他写道:“清薇,这方砚台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根在哪里,也让我看清了前路的方向。或许我无法改变整个官场的生态,但至少可以守住自己的底线。”
放下笔,夜已深。省城的夜空难得地出现了几颗星星,微弱却坚定地闪烁着,就像那方砚台上历经百年而不磨灭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