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情报革新,效率提升(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李瑶放下手中那份《大晟律》修订的学者名录,指尖在桌角轻轻敲了两下。烛火微微晃动,映得她眼底一片清明。她没有起身,也没有叫人添茶,只是将案上散落的几份文书重新归整,抽出其中一卷边角磨损的情报简报。

这份简报来自洛阳,七日前发出,三日前送达中枢,内容是关于当地钱庄借贷异常波动的初步核查。从收报到呈递她案头,用了整整四十八个时辰。而真正引起她注意的是——情报中提到的三家商户,早在两天前已被崔嫣然查办。

她把简报翻过去,背面写着“已核实,无误”四个字。可这四个字来得太迟了。

门外传来脚步声,不急不缓,停在门口。侍卫低声通报:“锦衣卫指挥使李毅求见。”

“进来。”

门开,李毅走入,顺手合上门扇。他穿着深色常服,外罩轻甲,腰间佩刀未卸。他在距案三步处站定,声音低沉:“你找我?”

李瑶把那份简报推过去。“看这个。”

李毅接过,快速扫过内容,眉头微皱。“这类事以前也有,只是延误些时日,并未出大错。”

“以前是查贪官、抓细作。”李瑶抬眼,“现在我们要推新政,每一项改革都牵动利益。等情报送到,事情已经发生,再动手就是补漏,不是预防。”

她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全国密探布防图前。“你知道南陵府昨天发生了什么吗?有五家米行突然关门歇业,百姓挤在街口抢粮。起因是一条谣言说朝廷要征粮北运。这条消息,我们今天早上才收到。”

李毅沉默片刻。“你想怎么改?”

“三件事。”李瑶转身面对他,“改密码、改传递方式、改分析流程。不能再靠人一层层送、一句句译、一个个猜。”

李毅点头。“我听你的安排。”

“今晚就开始。”她说,“召集所有驻京情报主官,明日一早,各州联络使派员进京受训。这次不许拖。”

两人回到案前,摊开近三个月的情报流转记录。一条条线路被标出,每一道转接点都记着耗时。最长的一次,从西北边境传来的军情,经过六个中转站,花了九天。

“这不是慢。”李毅盯着那串数字,“这是断。”

“所以我要设快驿专线。”李瑶拿起笔,在纸上画出三条独立通道,“红级情报直通文渊阁,黄级送至军政司备案,蓝级按常规流程处理。所有信息必须标注等级,由发报人签字确认。”

李毅问:“谁来定级?”

“发报人初判,接收方复核。若有误判,追责。”她顿了顿,“还有密码。现在的暗语太老,敌方只要抓到两个密探,就能顺藤摸出整张网。”

她取出一份新制的密码样本。不同于以往的文字替换,这套系统用数字编码配合季度密钥轮换。比如“春分”对应“0321”,但今年的密钥是“A”,明年变成“B”,后年再变。

“基层能记住吗?”李毅问。

“我已经让书吏做了教学图谱。”李瑶从抽屉拿出一张印好的纸,“把节气和农事结合起来,像‘谷雨播稻’对应某个码段。识字的能学,不识字的也能口传。”

李毅接过看了看,点头。“可行。但换系统期间,会不会有空档?”

“不会。”她说,“我们双轨并行三天。旧码照用,新码同步测试。等验证无误,立刻切换。”

当天夜里,十五名骨干密探被召入城西一处隐秘院落。李毅亲自带队,进行首次攻防演练。两名资深探子分别用旧码和新码发送同一则假情报:**“朔方有兵变迹象,三千人集结城东。”**

旧码情报在十二个时辰内被模拟敌方破译成功。

新码情报全程未解。

第二天清晨,李瑶在文渊阁东厢主持第一轮培训。她站在前方,面前坐着各地赶来的联络使代表。她没讲大道理,只放出了三组数据:

一组是过去半年误报最多的五类事件;

一组是因情报延迟导致处置被动的实际案例;

最后一组,是昨日南陵府抢粮事件中,从谣言出现到官方回应的时间差——整整三天。

“我们不能每次都等事态闹大才出手。”她说,“情报不是事后报告,是要提前预警。”

接下来两个时辰,她亲自讲解“五维判定法”。每一个可疑事件,都要从五个方面打分:有没有动机?资金流向是否异常?人员调动是否密集?通信频率是否突增?有没有实际准备行动的痕迹?

现场分组演练。一组提供虚构情报,另一组按标准流程分析。三次测试,两次准确识别风险,一次虽判断偏差,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平均处理时间从过去的半日压缩到两个半时辰。

李毅坐在后排,记录每个人的表现。散会后,他留下几名表现突出的骨干,单独谈话。这些人将作为种子教官,返回各地组织二级培训。

午后,第一批新密码手册被加密封装,送往各州情报站点。同时,三条快驿专线正式启用。每条线路配备专属信鸽与骑探,不得混用,不得转交。

傍晚时分,一封来自扬州的情报通过红级通道送达。

内容:**“盐商联合会将于三日后召开闭门会议,议题涉及抵制新税则。”**

从发出到呈报,耗时不到两个时辰。

李瑶看完,放在一边。她翻开新的册子,开始整理明日教育改革会议要用的材料。窗外天色渐暗,屋内烛火稳定燃烧。

她写完一段,停下笔,抬头看向案角那叠尚未处理的文书。最上面一份,是工部送来的《匠户学堂扩建方案》。

她伸手去拿,指尖刚触到纸边——

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一名传令兵冲进院子,手中紧握一只铜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