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文化繁荣,着作涌现(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密函摊在案上,李瑶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她把纸折好,放进抽屉,起身走到窗边。外面天色阴沉,风卷着落叶打在廊柱上。她站了一会儿,转身叫来文书官。
“去请苏婉。”
半个时辰后,苏婉到了。她进门时带着一股淡淡的药香,手里提着一个布包。两人在书房坐下,李瑶把密函递过去。苏婉看完,眉头微皱。
“又是旧势力在背后搅动。”她说,“但他们现在不敢明着来,只能靠这些手段扰乱民心。”
李瑶点头:“钱庄的事只是开始。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轻易动百姓的积蓄,就拿这个做文章。可要是不管,迟早会出乱子。”
苏婉放下密函:“与其一直防着他们,不如把力气用在该用的地方。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看得懂的医书,是能种出粮食的农法,是孩子上学用的课本。这些东西立住了,谣言自然就站不住脚。”
李瑶眼睛亮了一下:“你是说,趁现在局势稳了,把这几年的新政经验整理成书?”
“不止是整理。”苏婉打开带来的布包,取出几本手稿,“我已经让女子学堂的几位先生试着编了一套《妇幼护养篇》,讲的是怎么接生、怎么照看小儿、怎么调理产后身子。不用文言,全用白话,配上图解,连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明白。”
李瑶翻了几页,发现每一页都画着简单清晰的示意图,旁边写着短句说明。她抬头:“这比以前那些医书实用多了。”
“就是因为太实用,才要尽快推出来。”苏婉说,“前些日子我去乡里巡诊,有个村妇抱着发烧的孩子走了二十里路来找我。她家里有本祖传的医书,可全是之乎者也,没人看得懂。等她找到识字的人翻译,孩子已经烧坏了脑子。”
李瑶沉默片刻:“那就从这本书开始。不只是医书,还有农事、算学、律法,凡是这些年我们试出来的办法,都要写下来,印出去。”
当天下午,一道令旨由户部发出,加盖文渊阁印信。朝廷公开征召各地学者参与编纂三部基础典籍:《庶民医典》《耕织要略》《新式算术》。凡参与编修者,可在地方记功,子女入学优先录取;所献稿件若被采纳,另赐银帛。
消息传开,各地书院纷纷响应。江南有三十多名青年学者联名上书,请求将本地试行的“轮作制”和“粪肥配比法”收入《耕织要略》。陇西一位老农医寄来手绘的草药图谱,标注了十七种常见病症的外敷内服方。就连北境归附的蛮族医师也送来一部口述医案,记录了草原上治疗冻伤与箭毒的经验。
五日后,苏婉在女子学堂主持《庶民医典》编委会首次会议。参会的有太医院派出的医官,也有民间行医多年的女大夫。有人提出,书中应加入“急救处置”一章,教人如何止血、固定断骨、处理烫伤。
“这些事看着小,关键时刻能救命。”一位来自沧州的老稳婆说,“去年冬天,有个产妇难产,接生婆不懂破水时机,生生拖没了两条命。要是有人提前知道该怎么处理,也许就不一样了。”
众人纷纷点头。苏婉当场拍板,在第三卷增设“急症应对”章节,并指定三人负责撰写初稿。她特别强调:“语言要通俗,步骤要清楚,画图要准确。不要求文采,只要求能让普通人一看就会。”
会议结束时天已擦黑。苏婉走出学堂,抬头看见一轮薄月挂在屋檐上。她没坐轿,沿着石板路慢慢往回走。路上遇到几个放学的女学生,提着灯笼互相说着今天学的药名。她们看见苏婉,齐声行礼,声音清脆。
她笑了笑,脚步轻了些。
与此同时,李瑶正在文渊阁审阅第一批送来的书稿目录。《耕织要略》的初稿已有十三章,涵盖选种、育苗、灌溉、防虫、收割、储藏等全流程。每一项技术都注明了适用地区、成本估算和实际案例。比如在江淮一带推广的“双季稻种植法”,详细列出了春播时间、插秧密度和施肥周期。
她翻到后面,发现还附了一张表格,统计了近三年采用新技术的农户收成变化。数字显示,平均亩产提高了四成以上。
“这才是真正的实学。”她对身旁的书吏说,“把这些数据都保留下来,刻书时放在附录里。”
书吏应声记下。李瑶又问:“《新式算术》进展如何?”
“已完成前八卷。”书吏答,“从加减乘除讲起,逐步引入丈量田亩、计算税赋、核对账目等内容。还专门设了一章讲‘复式记账法’,配有商户经营实例。”
李瑶点头:“小孩子学算术,不能光背口诀。得让他们知道这东西能干什么用。明天早朝我要提一句,让各地蒙学尽快换教材。”
她合上目录册,站起身活动肩膀。烛火映在墙上,影子拉得很长。这时一名内侍进来通报,说是工部主事在外候见。
“让他进来。”
工部主事捧着一本样书进来,双手呈上:“这是《耕织要略》的刻印样本,请殿下过目。”
李瑶接过翻开。纸张厚实,墨色均匀,字迹清晰。她看到其中一页画着一种新型曲辕犁的结构图,旁边标注了各部件名称和组装顺序。另一页则展示了不同土壤条件下犁地的深浅标准。
“三天内送交刻印局,加派工匠,尽快刊行。”她说,“先印五千部,优先发给各州县农政司和乡学。”
主事领命退下。李瑶坐回案前,提笔在批文上写下:“此书所载,皆百姓日用之实,一字不可虚设。”
她放下笔,伸手去端茶杯。杯子已经凉了。窗外传来更鼓声,已是二更。她没有起身的意思,反而拉开抽屉,取出一份新的名单——这是各地推荐参与《大晟律》修订的学者名录。
她正准备细看,门外脚步响起。一名侍卫快步进来,双手呈上一封急报:“洛阳急递,说是嵩阳书院有十一名学子联名上书,请求将‘工商平等’条列入《新式律理解读》。”
李瑶接过打开。纸上写道:“今漕运通达,百工兴起,商贾奔走于途,货物流通于野。然旧律仍视商为末业,课以重税,禁其仕进。此非治世之法,实乃阻民生之途……”
她看到这里,嘴角微微抬起。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敲了两下,随即提笔在旁边批了一行小字:“转礼法阁,列为优先审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