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帝都的防御:全民皆兵(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晨光刚透进主宅高台,李瑶手中的地图卷轴已被露水浸出一圈暗痕。她将木筒塞给传令兵时,指尖还残留着昨夜牢房铁栅的凉意。那人接过指令,转身疾步而去,脚步踏在青石阶上,一声声敲进黎明前最安静的时刻。
城中告示张贴不过半刻,南市口已有百姓围聚。有人念出声:“凡参与城防者,每日记工三份,可换粮一升、粗布半匹。”话音未落,便有老农挤上前,颤声问:“当真不论户籍?”差役点头,他当即把扁担往地上一插,袖子挽起,“我守西墙!”
消息如风过野草,迅速燎遍全城。
李震立于城南校场点将台,身后官仓大门敞开,一袋袋粟米堆成小山。李瑶站在侧旁,手中册子已记满第一批领械民夫的姓名与编号。她抬头望了一眼天色,低声对身旁调度官道:“按三班轮替预排人力,每班六时辰,务必保证每人日食两餐。”
鼓声响起,李震抬手,全场肃静。
“今日起,帝都四门皆设守籍。”他的声音不高,却稳稳压住万人喧动,“十六以上,五十以下,无论出身、不论籍贯,皆可登记入防。持工券者,除口粮外,伤者有医,亡者抚孤,家中老弱由官府代养。”
台下一片默然,继而爆发出低语。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冲出来,跪地叩首:“大人!我家三代贱籍,从没进过城门——如今也能拿刀守城?”
李震走下台阶,亲手扶他起来:“能拿刀者,便是战士。”
那人眼眶通红,抱拳退下。人群开始有序列队,沿着长桌登记姓名、领取木矛与皮甲。有些兵器是旧军备,更多则是连夜赶制的新具,刃口未开,却已握在无数双从未握过武器的手上。
与此同时,苏婉带着十余名医女穿过西街。她们肩挎药箱,头系红巾,在一座废弃祠堂前停下。门匾上新挂一块木牌:战地救护训习点。
“今天只教三件事。”她站在石阶上,声音清晰,“怎么止血,怎么搬人,怎么辨认伤势轻重。”一名年轻女子举手问:“若是箭穿胸腹呢?”苏婉摇头:“那不是你救得了的。你要做的,是让还能活的人活下来。”
她翻开随身带来的图册,上面画着人体各部出血应对法。“救一人,记一功。功满五次,可得冬衣一套;满十次,家中免役一年。”人群中传来抽泣声。有个老妇拉着孙女上前:“我们不会包扎,但能烧热水、送饭食。”苏婉点头:“那也是守城之力。”
红巾很快在城西连成一片。
而东城方向,三座深宅紧闭的大门依旧未开。
李毅牵马行至崔府门前,两名锦衣卫已候在影壁两侧。他并未下马,只扬声道:“奉令巡查防务,三家未报丁口,亦无器械入库记录。”门内无人应答。片刻后,一名管家探头:“我家主人染病卧床,家丁皆护内院,不便外出。”
李毅冷笑,从怀中抽出一份文书展开:“三年前崔氏遭匪劫,族中三人重伤,皆由李氏医馆施救免资。去年旱灾,府中私田减税三成,凭据尚存户部案卷。”他将纸页拍在门环上,“今帝都有难,尔等坐拥百奴,却拒不出力,是想等城破后再向胜者称臣么?”
门内沉默良久。
半个时辰后,崔府大门开启,二十名家丁列队而出,手持长棍,胸前系上守城标识。另两家见状,也相继放人。
消息传回主宅时,李瑶正将最后一份人力分布图钉上墙板。她看着各段城墙标注的颜色变化——由灰转红,再由红转密,意味着原本空虚的防线已逐步填实。
她提笔在总册上写下一行字:全民征召首日,登记男丁一万三千七百余人,妇孺协防两千一百余,医救队三百六十人,物资调配完成八成。
这时,李骁走进情报司,甲胄未卸,腰间佩刀轻响。“骑兵整备完毕,随时可出城侦察敌情。”他说。
李瑶抬头:“路线定了吗?”
“走北岭小道,绕到并州军营地外围,查水源走向和岗哨布置。”他顿了顿,“不交战,只观察。”
她点头,递过一张新绘的地图:“这是我根据铜铃坐标和地形推演的路径,避开三处可能埋伏的隘口。另外——”她取出一枚铜哨,“遇险时吹两短一长,城楼了望塔会立刻响应。”
李骁收下,转身欲走,却被她叫住。
“带上十人以内。”她说,“太多目标显眼,太少则无法应对突发。选最熟地形的。”
他应了一声,大步离去。
李震登上北城楼时,晨雾还未散尽。城墙上下已是人影穿梭,有人搬运滚木,有人测试弓弩拉力,还有孩童在妇人带领下收集瓦片,准备制成投掷火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