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盐商联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最新章节。

晨光落在盐池边缘的土埂上,水面微颤,映出细碎光斑。李瑶蹲在结晶池边,指尖捻起一粒盐,放于唇下轻抿,随即在册子上记下“咸度足,杂质低”六字。她合上册子,起身朝矿口方向走,途中见几名外乡人正排队凭条提货,每户限十斤,称重后由守矿队登记画押。

这已是第三日。

她回到祠堂,李震正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一张粗纸,上面是李瑶昨夜整理的流民摊贩交易记录。她将册子递过去:“十七个邻县买家,九个连续三日来购,其中五人开口问批量拿货的价钱。”

李震目光扫过数据,未语,只将纸角折起,压在砚台下。

“他们不敢明着谈。”李瑶站在案侧,“张大户的商队卡着官道,私贩走小路,一趟最多驮三十斤。量上不去,价也压不住。”

“那就让他们不必再私贩。”李震抬眼,“设定点收购,凭证提货,我们供盐,他们运盐。”

李瑶点头。半个时辰后,盐田收货点立起一块木牌,上书“初光盐,三文一斤,凭票限量,官不查证”。一名蓝布包头的中年商人提走十斤,临走时低声问:“若一次拿五百斤,可有便宜?”

守矿队未答,只记下姓名籍贯,回报李瑶。

当晚,李震召李瑶入祠堂密室。灯下,他摊开青牛县周边三府十七县的商路图,竹笔点在几个集镇上:“这些人,不是第一天恨张氏。”

“张氏盐每斤四文半,粗粝带泥,却强令各镇代销。”李瑶取出另一份册子,“我查了前年冬的账,一县月销三千斤,张府抽成三百贯,镇吏还得自掏腰包补损耗。”

“百姓吃贵盐,中间无活路。”李震收笔,“那就换条路——我们不争零散买卖,要争定价之权。”

三日后,祠堂偏厅设宴。

七名曾多次采购的盐商被请入,皆穿旧布衣,袖口磨毛,坐姿拘谨。桌上无酒,只有两碗盐水,一碗清亮,一碗浑浊。李震请他们尝。

“清的是‘初光’,浑的是张氏盐。”他说,“你们常年走货,可知为何张盐越卖越贵?”

一名老者摩挲碗沿:“因他断小贩的路。谁敢自卖,货被扣,人被打。去年我兄弟在清水镇摆摊,被砸了秤,盐泼进河里,当晚就……”他喉头滚动,未说完。

李瑶起身,从匣中取出两张纸,贴于墙上。一张是显微镜下盐粒的对比图,一张是成本核算表。“‘初光’用滩晒法,人力省,出盐稳。若每月供货三千斤,成本可压至二文八。”她指向图表,“张氏仍用古法煎熬,柴火贵,工钱高,却卖四文半。”

厅内静了片刻。

“你们怕他。”李震缓缓道,“可他怕什么?怕你们不买他的盐,怕你们有自己的路。”

他停顿,目光扫过众人:“我提三策。一,统一进货价,三文一斤,不分远近;二,联盟内不得互相压价,违者逐出;三,我李氏出运输凭证,盖‘初光’火漆印,沿途若遇劫掠,由我追偿。”

老者抬头:“凭是什么?”

“一张纸,写明货量、路线、承运人,加盖双印。”李瑶答,“官道哨卡见凭放行,不查不扣。若张府敢动,便是公然违禁,我们有据可报。”

有人低声问:“他若毁约?”

“逐出联盟,断供。”李震声音未变,“若他泄密,我们也有备案。你们的名字,不会单独落在纸上。”

众人面面相觑。终于,那蓝布包头的商人开口:“若真能稳供,我愿入盟。我在榆县有铺面,能销八百斤。”

“我平阳镇也能走五百。”另一人接话。

“我带三县脚帮,每月可运两千斤。”老者抚须,“但需你真能防劫。”

李震点头:“明日签契,当场发凭证样本。”

次日辰时,祠堂正厅摆开长案。

李瑶取出十五份桑皮纸合同,每份三行字:一,进货价三文/斤,月结;二,不得私降售价,违者断供;三,运输凭证由李氏发放,安全自负。末尾留空白,备按手印。

“诸位多不识字,签名反成隐患。”她将印泥盒推至案前,“按手印为契,每份加盖李氏私印与‘初光’火漆。”

一名盐商犹豫:“若张府搜出这纸……”

“烧了它。”李震立于厅中,“但名单在我这里。你们今日入盟,不是为一张纸,是为以后不必再看人脸色。”

十五人依次上前。

有人手指发颤,按完印还抹了两下;有人干脆一掌拍下,留下完整掌纹。李瑶逐一核对,收契入匣。最后一份落印时,老者忽然抬头:“李东家,若将来……我们能说自己的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