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电力革命的开始(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盖世悍卒》最新章节。

电光石火:电磁奥秘的破晓,前文讲过电报的应用,但电动机的问世开起了电力革命。

天启二十二年的冬夜,格物院最深处的实验室却亮如白昼。三十二岁的博士张鹤龄第三次检查了实验装置——铜线圈、磁铁、电流计,每一个部件都按照他的设计精心打造。窗外风雪交加,而他的额角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最后一次。”他喃喃自语,颤抖的手接通了电源。

二、 暗夜独行

三年前,当张鹤龄第一次提出“电与磁乃一体两面”的假设时,迎来的是一片嘲笑。

“荒谬!”太医院使周道安的侄子周世仁当场嗤笑,“电乃雷霆之威,磁乃矿石之性,风马牛不相及!”

就连格物院内部也充满质疑。资深院士王阳明(与心学大家同名)捻须摇头:“鹤龄啊,你沉迷西洋杂学过深了。我华夏学问,重在明理,何必纠缠这些奇技淫巧?”

最让张鹤龄痛心的是恩师陆九渊的反对。这位理学大儒将他召至书房,痛心疾首:“你本是经世之才,何苦浪费才华在这些虚无缥缈之事上?”

但张鹤龄忘不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瞬间:几年前那一刻,帝国铺设电报网络,只是简单的水利发电,和消除能电池,只能发爆传送消息,他仿佛看到了天地间某种深藏的秘密。

“老师,弟子以为,格物致知,正当从这些基础现象格起。”他固执地坚持。

陆九渊长叹一声,掷下一句:“执迷不悟!”从此师徒形同陌路。

三、 孤灯寒夜

实验初期,困难远超想象。

最大的难题是测量工具。当时最精密的电流计,连闪电的万分之一都测不出。张鹤龄不得不自己设计改良,光是线圈就重制了十七次。

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格物院给的拨款,仅够购买最基础的材料。为获得高纯度铜线,他当掉了祖传的玉佩;为制作强磁铁,他亲自到矿场挑选磁石,双手磨得鲜血淋漓。

更难受的是孤独。实验室所在的偏院,成了格物院最冷清的地方。同僚们避之不及,学徒们也纷纷找借口离开。最后留下的,只有老仆张福和一条捡来的流浪狗。

“少爷,何必呢?”张福看着主人日渐消瘦,老泪纵横,“回老家做个教书先生,岂不安稳?”

张鹤龄望着跳动的电火花,眼神坚定:“福伯,你可见过黑夜里的萤火虫?再微弱的光,也是光。”

转机出现在一个雪夜。当他再次失败准备离开时,发现门外放着一包东西——是几块上等磁铁和一张字条:“坚持。”字迹陌生,却让他暖彻心扉。

四、 意外发现

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偶然。

那天,张鹤龄原本在重复验证电流生磁的实验。当他断开电源时,偶然发现电流计的指针竟反向摆动了一下。这个细微的现象,此前上百次实验都被忽略了。

“难道是...”一个大胆的猜想让他心跳加速。

他立即重新设计实验,重点观察电路通断的瞬间。结果令人震惊:当磁铁在线圈中移动时,竟然真的产生了电流!

“磁能生电!磁能生电!”他冲出实验室,在雪地里狂奔呼喊,惊起了满树寒鸦。

然而,当他把这个发现写成论文提交格物院时,等待他的却是更严厉的质疑。

“巧合罢了。”周世仁当众将论文掷在地上,“或许是静电干扰,或许是仪器误差。”

更有人质疑他的动机:“张博士是否想哗众取宠?这样的‘发现’,西洋人二十年前就有记载了!”

最致命的是,当他试图重复实验时,结果时有时无。流言开始传播:张鹤龄的实验根本不可复现。

五、 至暗时刻

天启二十三年春,张鹤龄跌入了人生谷底。

先是格物院削减了他的经费,接着是《自然》期刊退回了他的论文,理由是“证据不足”。雪上加霜的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林致远也选择了离开。

“先生,对不起。”林致远临走时不敢看他的眼睛,“家父说...说再跟着您,前途就毁了。”

那个雨夜,张鹤龄独自在实验室喝得大醉。桌上散落着失败的实验记录,窗外雷声隆隆,仿佛上天也在嘲笑他的不自量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