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民生多艰:重振之路(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最新章节。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哈尔滨的清晨已经带着些许凉意。林文澜披着军大衣走在中央大街上,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街边的早点摊冒着热气,但排队买早餐的市民脸上难掩菜色。
"司令,这是上周的粮食供应报表。"周志宏递过文件夹,"库存只够维持二十天了。"
林文澜停下脚步,看着排队的人群:"通知各部队,从今天起口粮减半,优先保障市民供应。"
"这...官兵们正在加紧训练,口粮减半恐怕..."
"执行命令。"林文澜语气坚决,"军人饿几顿没事,老百姓不能挨饿。"
回到指挥部,桌上已经堆满了待处理的文件。最上面是一份来自南京的急电,要求解释为何擅自减免农业税。
"减免农业税是为了让农民休养生息。"林文澜对前来询问的财政官员解释,"东北刚光复,需要给百姓喘息的机会。"
"可是司令,政府的开支..."
"政府的开支可以节省,百姓的生计不能耽误。"林文澜拿起笔在文件上签字,"这个责任我来负。"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文澜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经济重建中。他亲自视察工厂,与工人座谈;走访农村,了解农民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战争破坏,东北的工业体系几乎瘫痪。
"司令,鞍山钢铁厂虽然已经复工,但产能只有战前的三成。"工业处长汇报时满面愁容,"缺乏技术人员,设备老化严重。"
"技术人员可以从关内聘请,设备可以逐步更新。"林文澜沉思片刻,"关键是恢复生产信心。通知下去,政府将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工厂复工。"
八月十五日,林文澜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经济重建会议。来自各地的企业家、商会代表济济一堂。会上,他宣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减免税收、提供贷款、保障原料供应。
"各位,"林文澜站在讲台上,"东北是我们的家园。现在家园需要重建,我希望大家齐心协力。"
会后,一位老企业家找到林文澜:"将军,不是我们不愿意投资,实在是局势不稳啊。听说苏军还在边境集结,这..."
"老人家放心,"林文澜坚定地说,"只要有我在,东北就不会乱。"
经济重建的同时,民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市民生活困难。林文澜下令开设平价粮店,打击投机倒把。但效果有限。
"司令,这样不是办法。"周志宏忧心忡忡,"我们的储备粮快见底了。"
林文澜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松花江平原:"现在是八月,秋粮马上就要收获了。关键是保障秋收顺利进行。"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抽调部队帮助农民秋收。
"司令,这恐怕不妥。"有军官反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备战。"
"百姓吃不上饭,我们练再好的兵又有什么用?"林文澜反问,"执行命令。"
八月二十日,一支支军队开进农村。官兵们放下枪械,拿起镰刀,与农民一起劳作。这个举动很快赢得了民心,但也引来了非议。
南京某报纸发表评论,指责林文澜"不务正业"。更有人暗中向南京打小报告,说他"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对这些流言蜚语,林文澜一笑置之。他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冬季。东北的冬天来得早,如果不提前准备,恐怕要出大问题。
"司令,这是过冬物资储备计划。"杨文涛递上文件,"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已经开始采购煤炭、棉衣等物资。"
"资金够吗?"
"很紧张。南京答应的拨款迟迟不到位。"
林文澜沉思良久:"把我们司令部的特别经费拿出来,先应急。"
"司令,那可是..."
"百姓的温饱更重要。"
就在林文澜为民生奔波时,边境又传来不好的消息。苏军以"演习"为名,封锁了部分边境口岸,导致对外贸易受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