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瓦舍连田埂(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龙盟》最新章节。

秋收后的灵田裸露出褐色的泥土,却不显得萧索——田埂边新搭起的瓦房正冒着炊烟,瓦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把秋日的天空衬得格外明朗。玄昭踏着田埂一路走来,鞋帮沾着细碎的泥点,耳边是此起彼伏的笑语。

“陛下,您看这梁架结实不?”老栓正指挥着工匠给新屋上梁,手里的墨斗线一弹,在木头上留下笔直的黑线,“周明送来的龙纹铁钉钉上去,保准百年不晃!”

这排瓦房是给南迁的流民盖的,共三十间,每间都带着小小的院落,院墙边还留着开辟菜园的痕迹。最东头的一间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正擦拭着新打的木桌,桌腿上刻着简单的花纹——那是战修队里擅长木雕的新兵帮忙刻的,说是照着灵田的稻穗纹刻的。

“王婶,灶膛我帮您通好了!”赵虎的大嗓门从厨房钻出来,他刚帮着搭完最后一间房的屋顶,灰头土脸的,手里还拎着块没吃完的米糕,“用灵田的秸秆烧火,比柴火旺三倍!”

妇人笑着往他手里塞了个热红薯:“多亏了护朝营的仙师们,我们这些流民才有了家。”她怀里的孩子伸手去抓赵虎腰间的稻米香囊,引得众人发笑。

玄昭走到院外,看着田埂上散落的瓦砾被孩子们捡来堆成小塔,塔尖插着根稻穗。不远处,李砚带着几个术修在新屋周围布“安宅符”,符纹亮起时,瓦片上的寒霜瞬间融化,连空气都暖和了几分。

“陛下,”阿尘捧着名册走来,上面记着流民的姓名和特长,“有十二个汉子以前是石匠,说想跟着周明学锻器;还有八个妇人会织布,林月说可以在营里开个织坊,用灵田种的棉花纺线。”

玄昭翻着名册,目光落在“张石匠,擅长刻碑”那一行时,抬头道:“让张石匠去刻块‘归农碑’,立在瓦房和灵田中间,就刻‘此田此屋,皆为家’。”

阿尘应声记下,忽然指着西边的菜园:“您看,他们已经种上菜了!”

果然,几个流民正蹲在菜园里栽菜苗,菜苗是从护朝营的灵田分来的,带着龙气的余温,刚栽下去就挺直了腰杆。有个老汉一边栽苗一边念叨:“这灵田的土就是不一样,去年在北边,种啥死啥,今年……”他抹了把眼角,没再说下去。

玄昭走上前,接过老汉手里的菜苗,学着他的样子栽进土里。龙气顺着指尖渗入泥土,菜苗的叶片立刻舒展了些。“明年开春,咱们再往南拓五十亩灵田,”他拍了拍老汉的手背,“到时候,你们的孩子就能在自家田埂上跑着玩了。”

老汉连连点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好!好!”

夕阳西沉时,瓦房的炊烟连成一片,与灵田尽头的护朝营营火遥相呼应。赵武带着战修队的人在空地上架起篝火,老栓杀了只自己养的鸡,林月拎来新酿的米酒,酒香混着鸡汤的香气,在晚风里散开。

流民们起初还有些拘谨,后来在赵虎的吆喝下,也围坐过来。有个年轻小伙弹起了自制的木琴,琴声不成调,却透着欢快;几个妇人凑在一起,教绣娘们绣稻穗纹,指尖翻飞间,帕子上的稻穗仿佛活了过来。

玄昭坐在篝火边,看着张石匠带着徒弟在碑石上凿字,火星溅在“家”字的最后一笔上,像是给这个字点上了心跳。系统面板上的“气运值”不知何时已突破十万,但他此刻更在意的,是身边传来的笑声——那是王婶哄孩子的呢喃,是赵虎与石匠碰杯的脆响,是木琴不成调的欢鸣。

夜渐深,篝火渐渐转弱,却暖得人心头发烫。玄昭望着瓦房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像撒在田埂上的星子。他忽然明白,所谓守护,从来不是守住关隘的墙,而是守住这一盏盏灯,守住瓦舍连田埂的暖,守住每个普通人眼里,对“家”的期盼。

张石匠的凿子还在响,“归农碑”的轮廓在月光下渐渐清晰。玄昭知道,等明天太阳升起,这碑会立在田埂上,像个沉默的承诺——此田此屋,皆为家;此国此民,皆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