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谁来接这一棒(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最新章节。

高铁的平稳震动透过座椅传到林枫后腰,他低头盯着手机屏幕,指节因长时间握持微微发白。"口述中国"后台的数据还在跳动,直播回放播放量的数字已经冲破一亿,红色感叹号在"志愿者构成"栏疯狂闪烁——98%是大学生,真正贴着"非遗传承后代"标签的只有三个名字,像三粒被潮水冲上岸的小石子。

"叮"的一声,微信提示音惊得他指尖一颤。

是小梅的新直播推送,标题"我要学唱爷爷的歌"在通知栏格外刺眼。

他点进去,画面里小梅抱着那本磨旧的歌本,背景是老木屋斑驳的墙,声音像被揉皱的纸:"今天学《祖公上山》第一段......"视频进度条走了不到三分之一,点赞数停在三百。

往下划评论,最顶上的一条扎得他眼睛疼:"现在谁还听侗族大歌?

不如跳个舞来得快。"

车厢广播响起"下一站青州"的提示,林枫的拇指在发送键上顿了三秒,还是把视频转发到404群聊。

输入框里跳出"我们救下了歌,可谁来唱它?"时,他想起昨晚老吴递歌本给小梅时,那双手背暴起的青筋,像极了歌本封皮上褪色的暗纹。

张野的电话就是这时打进来的。

他抱着笔记本电脑缩在过道座位,声音压得很低:"老林,我联系了六十多个结对村落......"停顿里混着键盘敲击声,"报名'青年学艺'的倒有三百多,可填动机时,写'加综测'的占了七成。"

林枫望着窗外飞掠的稻田,喉结动了动:"阿木那边呢?"

"刚打完。"张野的叹息裹着电流杂音传过来,"他说带的徒弟天天问'怎么设计爆点',没人愿意坐三个小时听老人讲从前的事。"

青州大学后街的小馆飘着油泼辣子香,四人组围坐在靠墙的木桌前。

张野把手机往桌上一扣,屏幕朝上——聊天框里是某村落负责人的回复:"孩子们说录两小时够盖实践章就行";陈默推了推眼镜,调出后台数据投影在墙上,红色柱状图里"学习时长超过一月"的占比低得可怜;赵子轩捏着从侗寨带回来的歌本复刻件,牛皮纸封皮被他揉出褶皱:"我们之前总想着抢救,可抢救来的东西......"他突然顿住,指节敲了敲歌本,"没人愿意接,不还是死的?"

桌上的酸汤鱼腾起热气,模糊了林枫的眼镜。

他摘下眼镜擦拭,镜片上蒙着的不只是水汽:"明天开始,我在学校开'民间记忆'选修课。"

第一堂课在三教203,阶梯教室只坐了小半。

林枫点开老吴讲述《祖公上山》的录音,沙哑的嗓音在教室里漫开:"那时候进山要带三柱香,一敬树神,二敬兽灵......"台下有手机屏幕亮起微光,前排女生转着笔跟同桌耳语:"这和我们专业有什么关系?"

提问环节,扎高马尾的女生直接举手:"老师,这些故事很感人,但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林枫没接话,示意陈默播放下一段音频。

AI合成的"侗族情歌"响起,旋律流畅得像机器织的布,却没有老吴唱时那种,能让人想起山风掠过吊脚楼、溪水撞碎鹅卵石的鲜活。

"听得出差别吗?"他问。

教室安静得能听见后窗麻雀的扑棱声。

直到下课铃响,所有人都走光了,只有最后排戴黑框眼镜的男生还坐着。

他站起来时,椅腿刮过地面发出刺响:"我奶奶以前总讲黄河边逃荒的事......"声音发颤,"我嫌她啰嗦,去年她走了,现在想听,没了。"

男生走后,林枫在备课本上记下:"第七排左数第三个座位,王浩,计算机系大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