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祠堂里的活历史(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最新章节。

鼓楼的铜铃在晨雾里又晃了第三下,林枫摸出手机时,屏幕正被新消息炸得发烫。

赵子轩的语音条带着电流杂音:"老林,热搜第一了,#AI不会心疼#阅读量破十亿,教育部文化司的人刚才给我打了三通电话——"

"文澜科技的车进寨了。"张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枫转头,看见两辆黑色商务车碾过青石板路,扬起细小的尘雾。

郑馆长从第二辆车副驾钻出来,公文包夹在腋下,额角还挂着汗珠,显然是连夜赶过来的。

"林同学。"郑馆长擦了把脸,直接把文件拍在祠堂的老木桌上,封皮上"关于暂停AI非遗展演项目的紧急通知"几个字刺得林枫眼皮一跳。

但最下面一行备注更扎眼:"补录真实传承人影像资料,由文澜科技技术团队执行"。

"他们还是想把活人变成数据包。"郑馆长手指叩着文件,指甲盖泛白,"说是补录,其实是要把老人们的声音、表情全喂进数据库——以后就算真人不在了,AI也能演得跟真的一样。"

祠堂外传来文澜团队搬设备的动静,金属三脚架磕在石阶上,叮当作响。

林枫盯着文件里"技术标准:表情捕捉精度0.1毫米,语音采样率48kHz"那行字,后槽牙咬得发酸。

他想起昨夜老吴抚着歌本时,指节上深深的沟壑;想起小梅清唱时,睫毛上挂着的晨露——这些褶皱里的温度,0.1毫米的精度怎么量得出来?

"我们不让他们录。"林枫突然开口,手指重重按在文件上,"我们自己办一场'真人故事夜'。"他抬头时,眼尾绷出细纹,"请所有还能说话的老人,站上台,讲自己的事——不是背台词,不是演给镜头看,是说他们自己的一辈子。"

郑馆长愣住,张野却突然笑了,拳头砸在桌上震得茶碗跳起来:"我这就联系全国高校民俗社!

青年结对学艺计划该启动了,六十个濒危村落,我带人去蹲点!"他掏出手机时,屏幕上还停着和民俗社社长的聊天框,对话框最上面是凌晨三点发的:"来不来?

给你看活的非遗。"

陈默的键盘声紧跟着响起来。

他蹲在祠堂角落,笔记本电脑搁在倒扣的竹筛上,指尖翻飞:"我把录音盒升级成'故事胶囊',每台设备绑定唯一编号,录制内容自动加密——"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着光,"仅限传承人本人或指定继承人解密。

不是为了存档,是为了让故事有主人。"

阿木风风火火撞开祠堂门,背后还拖着卷红布:"我让徒弟们去各村祠堂挂横幅了!"他抖开红布,"你说,我听,故事不灭"几个大字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咱侗寨的鼓楼前,得支起最大的台子!"

筹备的十天像被按了快进键。

张野的手机24小时响个不停,民宿的火塘边总围着背双肩包的大学生;陈默的电脑永远亮着幽蓝的光,桌面上"故事胶囊V3.0"的进度条走到99%时,他会突然跳起来,往嘴里塞颗薄荷糖压下困意;阿木的三弦声从早响到晚,教徒弟们怎么挂横幅才不会被山风吹跑;赵子轩扛着摄像机满寨子转,镜头里存着老人们眯眼回忆时的皱纹,存着小孩子们扒着窗沿听故事时的馋样。

而林枫总在最乱的地方。

他蹲在老吴家的吊脚楼下,听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哼走调的侗歌;他挤在厨房帮阿木媳妇揉糯米团,听她讲当年嫁进寨子时,全寨人唱了三天三夜的《哭嫁歌》;他坐在晒谷场上,给视力不好的王奶奶念她儿子从深圳寄来的信——信里说想接她去住,但王奶奶摸着信纸上的邮戳,说:"我得把当年修水库时,大家在工地上唱的号子传给小孙女儿,不然等我闭了眼,那调子就跟着我进棺材了。"

"百人故事夜"那天,鼓楼前的空地挤得水泄不通。

月亮刚爬上鼓楼尖顶时,老吴柱着拐杖走上台。

他没拿话筒,只是缓缓打开那本泛黄的歌本。

纸页翻动的声音像春蚕啃叶,台下突然静得能听见风穿过鼓楼木棂的轻响。

"祖公上山莫怕黑——"小梅的声音从台下响起。

她不知何时挤到第一排,举着话筒,侗语的尾音带着点颤,"山风是娘拍背睡——"

老吴的手猛地抖了一下。

他抬起眼,月光正落在小梅脸上,那轮廓像极了五十年前,他抱着襁褓里的小梅她娘,在鼓楼前唱《摇篮曲》时的月亮。

他枯瘦的手指在空中比了个起调手势,小梅立刻跟上,调子拔高了些,却多了年轻人的清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