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AI不会心疼(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最新章节。
一边是AI背词,一边是老吴说他哥...让他们看看,机器会不会心疼。"
陈默推了推起雾的眼镜,从背包里摸出移动硬盘。
他的鼠标在歌本扫描件上停顿片刻,最终选中老吴讲述"哥饿死在山里"的片段:"加个时间轴,标注光绪三十年大旱时《求雨歌》降了三度——数据能还原调子,还原不了饿肚子的滋味。"
老吴凑过来看屏幕,枯瘦的手指点了点虚拟人:"这娃娃穿的侗绣不对。"他声音突然清亮起来,"右襟的喜鹊应该头朝里,那是盼着出门的人回家。"小梅赶紧掏出小本本记,笔尖戳破了纸。
夜色漫进祠堂时,张野摔门回来。
他的迷彩裤沾着泥,手里攥着份皱巴巴的文件:"老郑说,文澜科技签了三年合同,不推AI就撤资。"他把文件拍在桌上,纸页簌簌散开,"他们要把'侗族大歌'注册成数字IP,以后民间艺人商演要交钱,说是'规范传播'。"
林枫翻到最后一页,看到"数字版权所有"的红色印章,喉咙像塞了把碎稻壳。
他想起昨夜老吴说"唱的时候要想起祖公翻山的样子",想起小梅用最笨的方式记尾音,想起阿婆们擦眼泪的袖口——原来他们小心护着的火种,有人想把它锁进玻璃柜。
"我来。"门被推开条缝,穿褪色牛仔褂的阿木探进头。
他背着破三弦,琴袋上的补丁叠着补丁,"我在抖音说《杨家将》,打赏没AI讲解员的广告多。"他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是"内容违规限流"的通知,"但他们演的穆桂英太甜,甜得不像活人。"他一屁股坐在长凳上,三弦拨出个清亮的音,"我帮你们整理故事,用说书的法子——反正这张嘴,闲着也是被平台封。"
深夜的祠堂里,阿木的三弦响了。
他跟着老吴学《祖公上山》的调子,唱到"山风是娘拍背睡"时突然变调,用说书的抑扬顿挫加了句:"您猜怎么着?
那山风里裹着野栗子香,是祖公们拿命给后人探的道!"村民们拍着大腿笑,直播间的弹幕刷成一片"活了!这才是非遗!"
次日清晨,景区广场挤满了人。
文澜科技搭的舞台闪着蓝光,虚拟讲解员的全息投影立在中央,裙裾随着设定好的程序飘动。
林枫站在后排,看着工作人员调试设备,听见他们小声嘀咕:"这AI能背十万字资料,游客问什么都能答。"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侗族文化体验区——"虚拟人刚开口,声音突然卡成电流声。
它的眉眼开始闪烁,机械音变调成尖锐的蜂鸣:"祖...祖公...上山...找..."后台传来技术人员的尖叫:"数据库没这个问题!
快重启!"
人群骚动起来。
林枫抬头,看见小梅从人群里挤出来。
她抱着爷爷的歌本,发梢沾着晨露,和昨夜站在民宿门口时一模一样。
她站上舞台,把歌本轻轻放在讲解台前,用侗语清唱:"祖公上山莫怕黑,山风是娘拍背睡——"
清越的调子撞碎了电子音的嗡鸣。
广场突然静得能听见歌本纸页的翻动声。
赵子轩的手机镜头悄悄抬起来,先扫过屏幕上僵死的虚拟人,再切到小梅颤抖却清亮的脸。
直播间瞬间被弹幕淹没:"它不会回答,因为它从没饿过!这才是我们要的文化!"
陈默举着笔记本电脑,实时数据在屏幕上跳动。
观看人数突破五百万,转发量破百万,#AI不会心疼#的话题爬上热搜第三。
林枫望着小梅被晨光照亮的侧脸,听见手机震动——是赵子轩刚发的消息:"教育部文化司的人在直播间留言了。"
广场上,虚拟人终于重启,用标准普通话背道:"《祖公上山》是侗族先民创作的劳动号子。"但没人再看它。
阿木挤到前排,三弦一挑:"要我说啊,这号子里藏着的,是祖公们的心跳——"
林枫摸出手机,给陈默发了条消息:"把老吴的讲述剪成十分钟版本,附上歌本里光绪三十年的批注。"他望着小梅继续清唱的背影,又想起昨夜老吴说的"有人愿意弯下腰,认真听"。
此刻,无数弯下腰的人正通过屏幕,把这些声音捧到更亮的地方去。
风掀起舞台边的宣传海报,"基于大数据还原最纯正侗族文化"的字样被吹得翻卷。
远处,鼓楼的铜铃又响了,一声,两声,像在数着什么——数那些正在破土的种子,数那些不肯被AI背走的,活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