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安夷与长宁城(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无双:开局召唤霍去病》最新章节。

初平二年三月初,凉州的春意在冰雪消融后悄然蔓延。西都城外的田野里,嫩绿的麦芽尖顶破湿润的土壤,带着几分怯意却又坚定地向上生长,仿佛在努力挣脱冬日的束缚;田埂上的蒲公英、荠菜花星星点点,白的似雪,黄的如金,风一吹便轻轻摇曳,将细碎的花瓣洒在新翻的泥土上,添了几分生机,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花香。

城内百姓扛着崭新的铁犁、木耙涌向良田,这些农具多是西都工坊新造的,铁犁的刃口打磨得锋利锃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木耙的齿距均匀规整,把柄处还裹了防滑的麻布。比起旧农具,新家伙轻便近三成,用起来省力不少。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农扛着新犁,走得比年轻小伙还快,他边走边跟身旁的人感叹:“这新犁就是好!去年用旧犁翻一亩地要半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今年这新犁,一个时辰就能翻完,还翻得深,能把底肥盖得严严实实!” 身旁的人连连点头,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耕牛的哞叫、农师的指导声与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曲热闹的春耕乐章。农师老李扛着锄头穿梭在田埂间,灰布衣裳上沾了不少泥土,却毫不在意。见农户王二扶着犁歪了方向,他连忙快步上前,伸手扶住犁柄:“王二,你这犁要扶稳,犁尖往左边偏半寸,才能把土翻匀,种子撒下去才好扎根发芽!” 王二连忙调整姿势,他六岁的小儿子则在田边追逐彩蝶,手里攥着刚摘的野花,清脆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引得路过的农妇们纷纷发笑。春耕的热闹景象映着暖融融的阳光,每一处都透着蓬勃的生机,仿佛连风都带着希望的味道。

而百里外的煌中与临羌,建城工地更是热火朝天。上万壮丁分成两队,一队在城外青石山上开采石材,凿子与锤子撞击石块的 “叮叮当当” 声此起彼伏,如同欢快的节奏;壮丁们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满是汗水,顺着肌肉的纹路往下淌,却没人叫苦,只偶尔喝口随身携带的水,便又埋头干活。一块块规整的青石板被绳索捆好,由四五个壮丁抬上牛车,牛车轱辘 “吱呀” 作响,缓缓朝着城基方向驶去,车轮碾过路面的痕迹,很快被后续的牛车覆盖。

另一队则在城基处夯土砌石,十几人一组握着丈余长的夯锤,夯锤的底部裹着厚实的铁皮,随着 “嘿哟、嘿哟” 的号子声,重重砸在黄土与石灰混合的泥浆上。泥浆被砸得紧实,溅起细小的土粒,落在壮丁们的脸上、身上,他们却笑着抹一把,继续发力。负责砌石的工匠蹲在城基旁,眯着眼将青石板一块块对齐,再用木勺舀起泥浆填补缝隙,动作熟练而细致,生怕出半点差错 —— 这城墙关乎两族百姓的安稳,容不得丝毫马虎。

滇吾与巴图时常并肩站在高处,望着渐渐成型的三丈高墙。滇吾手指轻轻摩挲着腰间的苍狼佩饰,那是烧当羌首领的象征,佩饰上的狼头雕刻栩栩如生。他眼中满是对安稳生活的期盼,声音带着几分沙哑:“等这城墙建好,咱们烧当羌的孩子,再也不用跟着部落四处迁徙,冬天不用再怕风雪把帐篷吹塌,夏天不用再怕暴雨淹了住处。”

巴图点头附和,目光落在远处忙碌的族人身上 —— 壮丁们抬着青石板,虽累得满头大汗,却笑得格外开心。“是啊,” 巴图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以前咱们住帐篷,刮大风的时候,整夜都不敢睡,怕帐篷被吹走,只能抱着孩子缩在角落里;现在有了这城墙,以后就能像汉人一样,有安稳的家,有能挡风遮雨的城墙,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了。”

几日后,西都县衙议事厅内,陈宇正坐在主位上,听纪纲与于谦汇报近期军情民生。纪纲手持竹简,语气沉稳:“主公,金城郡暂无异动,韩遂的兵马仍驻守在金城郡主城及周边关隘,未向边境增兵。但斥候回报,韩遂与马腾近期往来频繁,马腾上月还派使者送了百匹战马给韩遂,两人私下在陇西边境会面两次,具体商议何事,斥候暂时未能打探清楚。”

于谦紧接着补充,手中捧着一本摊开的账册,账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主公,西都百姓已达六千,上个月又有三百流民归附,多是从武威郡、张掖郡逃来的,城内空置的房屋已全部住满,后续流民需在城南空地新建民房安置。巡防营新增两千兵卒,其中一千五百人是羌胡青壮,五百人是流民,经霍去病将军两个月的严格训练,已能熟练使用刀枪弓箭,骑兵规模也因烧当羌新送的两百匹战马,将扩至两千两百人。”

陈宇闻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目光落在案几上的《西平郡舆图》上 —— 舆图上 “安夷”“长宁” 两个地名用红笔圈了出来,格外醒目。他沉吟片刻,抬头看向纪纲,语气坚定:“煌中、临羌的城墙已在建,用不了多久便能完工,眼下该处理安夷、长宁的事了。纪纲,你从府衙里挑两个机灵、嘴稳的差役,让他们给我送两封手书到安夷柳渊、长宁赵嵩手中。”

纪纲连忙躬身:“主公,手书的内容是?”

“内容我来拟定。” 陈宇语气沉了几分,眼神里多了几分锐利,“手书里就说,我陈宇是大汉朝廷册封的西平郡郡守,统辖西平郡五城是分内之责。让他们认清形势,主动归顺西平郡,交出城池与私兵,我可以饶他们不死,还能保他们一家衣食无忧,在西都安度晚年;若是执迷不悟,等我点齐兵马,兵临城下,到时候不仅他们要被定斩不饶,他们的党羽也一个跑不了!”

“喏!” 纪纲拱手应下。

陈宇又转头看向于谦,语气缓和了几分:“于先生,你帮我拟写一份布告,让纪纲安排人散播到安夷、长宁两城的百姓与流民手中。布告的内容要简洁明了,让百姓一看就懂,不用太多文绉绉的话,主要说三点:第一,明确告知百姓,我陈宇是朝廷任命的西平郡郡守,并非割据一方的乱臣,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安定西平郡,让大家能过上安稳日子;第二,把咱们西都这半年多的发展情况写清楚,百姓有田种、有粮吃,流民归附后能分到土地与种子,工坊能造新农具,巡防营能保百姓安全,让他们知道归顺后的日子会有多好;第三,承诺所有百姓,若是愿意归顺西平郡,一律减免赋税三年,等西都军拿下安夷、长宁,处理完柳渊、赵嵩后,会将他们霸占的良田、搜刮的家财,全部分给百姓与流民,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有房住,不用再受豪强欺压。”

于谦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躬身应道:“主公考虑周全!这布告一散出去,柳渊、赵嵩在百姓心中的根基便会动摇,百姓定会盼着咱们西都军早日到来,到时候拿下两城,便会容易许多,还能减少抵抗。”

“正是这个道理。” 陈宇点头,手指轻轻点了点案几,“柳渊、赵嵩靠着欺压百姓、垄断资源才站稳脚跟,百姓对他们本就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咱们这布告,就是要点燃百姓心中的希望,让他们知道,跟着我陈宇,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忍气吞声。”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布告的字迹要写得大一些,最好能贴在市集、城门口这些人多的地方,还要让差役们拿着布告,在街头巷尾宣读,确保每个百姓都能知道,哪怕是不识字的老人孩子,也能听懂布告的意思。”

“属下明白!” 于谦应声,当即从案几旁取来纸笔,纸张是西都工坊新造的竹纸,细腻平整,吸墨性好;墨锭是从长安运来的松烟墨,色泽浓黑,写出来的字清晰醒目。他提笔蘸墨,笔锋遒劲有力,很快便在纸上写下布告内容,字迹工整清晰,每一笔都透着沉稳。写完后,于谦将布告递到陈宇面前:“主公,您过目,看看是否需要修改。”

陈宇接过布告,逐字逐句仔细阅读,时而皱眉思索,时而用笔在纸上修改几处措辞把 “减免赋税” 改成 “免缴赋税三年”,把 “分家财” 改成 “分豪强霸占的田地与财物”,让表述更直白易懂。待修改完毕,他将布告递回给于谦:“这样便好,既清晰说明了立场,又能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会觉得是空话。纪纲,你安排十名可靠的差役,分成两组,一组送手书与布告去安夷,一组去长宁,务必尽快送到。”

纪纲躬身应道:“主公放心,定不辱使命!” 说罢,他与于谦一同退下,着手准备手书抄写与差役派遣事宜。

三日后,安夷城内,一场小规模的动乱正在悄然爆发。市集旁的土墙上,西都送来的布告被牢牢贴在正中央,布告前围满了百姓,里三层外三层,连路过的商贩都停下了脚步。一位识字的秀才站在高处,高声宣读布告内容:“…… 陈郡守乃大汉朝廷册封,统辖西平郡五城!凡归顺者,免缴赋税三年!柳渊、赵嵩霸占之良田、财物,日后尽分百姓!”

百姓们听完,瞬间沸腾起来,压抑已久的不满如同火山般爆发。一位租种柳渊田地的佃户握着锄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中满是激动:“免缴赋税三年!还能分良田!这陈郡守,是真为咱们百姓着想啊!不像柳渊那厮,每年收咱们双倍租子,交不上就抢咱们的粮食!” 旁边一位卖菜的老妇也跟着抹起了眼泪,哽咽着说道:“柳渊还抢了我儿子的田,我儿子去理论,被他的人打断了腿!要是陈郡守能来,咱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人群中,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附和,有人甚至举起农具,朝着柳渊的府邸方向呼喊:“让柳渊交出田地!咱们归顺陈郡守!”“打倒柳渊!咱们要活命!” 呼喊声越来越大,像惊雷般在安夷城内回荡,引来了柳渊的私兵。

私兵们手持刀枪,穿着破烂的铠甲,凶神恶煞地冲过来,对着百姓们挥舞兵器:“都给我散开!再敢闹事,格杀勿论!” 为首的小头目更是嚣张,一脚踹翻了路边的菜摊,蔬菜撒了一地,引得百姓们一阵惊呼。

百姓们虽有不满,却畏惧私兵的刀枪,只能缓缓后退。可仍有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佃户不肯退让,他指着私兵怒斥:“柳渊霸占咱们的田,欺压咱们百姓,陈郡守要替咱们做主,你们凭什么拦着!你们也是爹娘生的,就不怕遭天谴吗?” 话音未落,一名私兵便挥刀砍向他,年轻佃户躲闪不及,手臂被砍中,鲜血瞬间流了出来,染红了他的粗布衣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杀人了!柳渊杀人了!” 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四散逃跑,市集瞬间乱作一团,摊位被撞翻,货物撒了一地,哭喊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柳渊得知消息后,不仅没有安抚百姓,反而下令加强巡查,凡是议论布告、提及归顺的百姓,一律抓起来关押,关进阴暗潮湿的地牢。短短一日,安夷城内便有数十名百姓被捕,伤亡数人,城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起来。

与此同时,长宁城内也爆发了类似的动乱。百姓们看到布告后,聚集在赵嵩的府邸外,手持农具,请求赵嵩归顺陈宇,归还霸占的良田。赵嵩同样下令镇压,私兵们用鞭子抽打百姓,甚至登上府邸的墙头,放箭驱散人群,导致数名百姓受伤。经此一事,柳渊与赵嵩在两城百姓心中的名声愈发不堪,百姓们虽不敢明着反抗,却在暗中期盼陈宇的兵马早日到来,不少人甚至偷偷收拾行李,准备逃往西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