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娱乐:闪婚大蜜蜜,天仙说她也嫁》最新章节。

李成说干就干,很快就完成了策划方案。然而同事们看到后都愣住了——他们原以为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创意,没想到竟是档美食节目。

"地方台播播还行,央视怎么可能通过这种节目?"

"没专业学过策划果然不行。"

"这种内容放央视收视率肯定惨淡。"

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美食节目根本配不上央视的档次。

"确实...这点我承认他们拍得不错,但要说策划水准,我们随便挑个人都能跟他们较量。"

"隔行如隔山,毕竟我们是专业的。外行人不懂这行的门道也情有可原。"

"成哥,这种拍美食的节目在央视肯定行不通!太俗气了,我看连审核都过不了。"

看到李成的方案后,众人忍不住议论纷纷。作为科班出身的策划,又在央视工作多年,他们自认比李成懂得多。如今看到他的方案,自然要品头论足一番。

《舌尖上的华夏》?光看名字就知道是纯粹的美食节目,毫无吸引力,观众怎么可能买账?根本不可能的事。

刚看到方案,众人就断定这节目会扑街。别说破1的收视率,能到0.5都算奇迹。当然,他们并非刻意打击李成,毕竟外行人不懂央视的门道也正常。

赵小梁看完方案后直接笑出了声,毫不客气地嘲讽道:"李策划,你这是要在央视搞吃播?我看这套路行不通!"这话直接把李成的节目和网红吃播划等号。

周围人顿时噤若寒蝉。虽然心里认同,但一边是策划总监,一边是副总监,得罪谁都不合适,索性闭口不言。不过他们的表情已经说明一切:在央视混了这么多年,你一个新人懂什么?

"哦?我的方案不行?"李成反唇相讥,"那请问为什么央视收视率持续低迷?赵副总监能给个解释吗?"

赵小梁顿时涨红了脸。策划总监的位置本该是他的,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现在反倒成了副手。

"事在人为。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不行,能者居之。我现在是总监,你要真有本事,这个位置怎么会轮到我?你说对吗,赵副总监?"李成气定神闲地看着对方,眼神里满是轻蔑。

李成已经忍无可忍,对方三番五次挑衅,真当他是好欺负的。他懒得和这种人一般见识,等最终结果出来自然见分晓。"你厉害,你能者多劳!咱们走着瞧。"他冷冷回应道。

赵小梁被怼得说不出话,"副策划"这个头衔像根刺扎在心上,顿时泄了气。

策划方案已经完成,就等资金到位。虽然有人质疑,但李成担任策划是上级决定,反对也无济于事。

台长最终决定申请经费。尽管对李成的节目不抱太大希望,但眼下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想到李成之前创造的奇迹,尤其是《亮剑》能在国家大剧院播出,台长心里还存着一丝期待。

央视收视率持续低迷,确实需要新鲜血液来改变现状。经费申请当天就批下来了,效率出人意料。可当看到拨款金额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回上头出奇地大方,一百万经费眨眼就到账,连个磕巴都没打。

以往批经费哪有这么痛快?撑死了给几十万,除非碰上特殊项目,否则想都别想。谁不知道拍纪录片最省钱?既不用砸钱请明星,也犯不着搞什么舞台特效,连主持人都能省了——摄像机一架,拍就完事儿。台里设备现成的,国家掏钱养着,连器材租赁费都不用操心。往常十几万就能捣鼓出一部片子,这回竟直接砸下百万巨款!

好家伙,这是拍纪录片还是组豪华旅行团呢?众人心里直犯嘀咕,可谁也不敢明说。经费数额摆在那儿,明眼人都瞧得出李成受重视的程度。一时间,办公室里的眼神都黏在李成身上,酸涩里掺着嫉妒。

"纪录片要一百万?台里怕不是把小数点看错了吧?"

"去年咱们做系列专题,求爷爷告奶奶才批了八十万..."

"啧,这偏心眼都偏到胳肢窝了!"

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账:"按这标准,够拍五部《舌尖上的中国》了!"

更有人阴阳怪气:"某些人怕不是给领导灌了 ** 汤?就这美食题材,收视率能破1%我倒立吃键盘!"

最扎心的是审批速度——往常没个十天半月下不来,这回竟秒到账。几个老员工想起自己当年等经费时求神拜佛的惨样,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众人心中掀起波澜,李成俨然成为重点栽培对象,仅从经费审批就能看出端倪。

"至于这么吃惊吗?区区百万也算多?"李成神色自若地反问。这笔钱在旁人眼里或许惊人,对他而言却微不足道,甚至远远不够。

既然是央视的项目,制作经费自然该由台里承担。若让他自掏腰包,岂不成了私人作品?这次要拍的《舌尖上的华夏》可不是普通纪录片,需要走遍大江南北,百万预算恐怕连前期筹备都不够。经费不足,项目只能搁浅。

"百万还嫌少?"

"大佬就是大佬,这话说得我心脏疼。"

"太扎心了,我可能一辈子都攒不到百万。"

"拍纪录片百万绰绰有余!"

"人家一部电影赚十几亿,百万不过是毛毛雨。"

众人唏嘘不已。李成既是名导又是明星,赚钱如探囊取物。《流浪地球》让他狂揽十几亿,区区百万在他眼里恐怕连零钱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