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娱乐:闪婚大蜜蜜,天仙说她也嫁》最新章节。
此刻大家只能投以艳羡的目光。轻轻松松就能申请到百万经费,更难得的是人家压根看不上这笔钱。仿佛那不是百万资金,只是万把块钱。用他的话说: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百万很多吗?对他来说确实不多!
经费短缺导致拍摄工作陷入停滞,解决资金问题成为当前首要任务。向电视台申请追加拨款显然不现实,台里拨付的百万预算已被视为巨额投入,这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对李成团队的信任。但众人并不清楚李成筹划的节目规模,若再申请资金,难免会留下贪得无厌的印象。
央视素来奉行低成本制作理念,其收视低迷与此不无关联。在同行眼中,百万制作费已属天文数字。然而商业规律告诉我们,没有投入何来产出?李成深知这个道理,决定另辟蹊径筹措资金。
既然无法向上级申请,寻求外部投资便成为唯一选择。李成立即部署两项措施:一方面通过台内渠道发布招商信息,另一方面联系既往合作方洽谈投资事宜。
这一决策在台里引发轩然 ** 。工作人员困惑不解:百万预算竟仍不足?纪录片制作何须如此巨额投入?各种质疑声此起彼伏:
"纪录片制作费突破百万?简直闻所未闻!"
"常规制作根本不需要追加投资,策划人究竟在筹划什么?"
"难道行业标准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
央视内部对李成的美食纪录片项目议论纷纷,投资金额引发争议
"纪录片要一百万?台里什么时候批过这么大制作费?"
"完全摸不透这位策划人的想法,导演的思维都这么天马行空吗?"
台里同事私下议论,认为这个美食纪录片项目注定失败。有人直言:"让他碰壁也好,等资金链断裂就清醒了。"更有人质疑:"他根本不懂央视的运作规则,这么高的预算怎么可能回本?"
项目筹备陷入困境。作为央视策划人,李成坚持要追加投资,但连台里同事都不看好——美食题材本就小众,还要求电影级制作标准。财务部的老员工感叹:"这哪是拍节目,根本是在烧钱。"
招商会上,所有潜在投资方都婉拒了邀约。某影视公司代表直言:"央视近年缺乏爆款,这种冷门题材注定亏本。"另一位投资人更尖锐:"除非脑子进水才会投这种项目!"
业内普遍质疑:
? 央视平台限制多,节目创新空间小
? 美食类内容更适合地方卫视
? 台里若真重视,为何不直接拨足经费?
有知情人透露:"听说李成是空降的策划人,可能连台里都不看好这个项目。"多数人认为,同样的内容放在芒果台或许还有机会,但在央视体制内很难做出彩。
尽管遭遇重重阻力,项目组仍在推进工作——毕竟这是上级指定的任务。但所有人都在等待李成碰壁的那一刻,毕竟在央视的历史上,还没有哪档美食节目能创造奇迹。
央视工作人员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仿佛早已预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抱期望,更遑论旁人。
众人一致认为李成太过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竟妄想与央视相提并论。待节目播出后,他必将追悔莫及,这场赌约注定以失败收场。
"这些人只会随波逐流,见识短浅!"
当工作人员将情况汇报给李成时,他难掩失望。原以为至少会有一两位独具慧眼的投资人愿意尝试,没想到竟无人问津。看来凡事终究要靠自己。
这或许就是现实:成功前无人问津,成功 ** 庭若市。资金短缺确实棘手,但李成理解众人趋利避害的心理。毕竟没人见识过《舌尖上的华夏》的魅力,唯有先做出成绩,投资自然会纷至沓来。
既然无人投资,李成决定不再强求。与其徒劳奔走,不如先完成首期制作。这一百万预算足够支撑首期拍摄,待收视率公布之日,必会引来无数投资者。
李成雷厉风行地展开了行动。在正式开工前,他果断将全部拍摄设备更新换代——原先那套设备拍普通节目勉强够用,但根本达不到纪录片的制作标准。
由于纪录片对器材要求极高,他直接采购了全套高清摄像机。仅这一项开支就消耗了近半预算,原本一百万的启动资金转眼就剩下五十余万。
如此豪爽的花钱方式让央视同事们都看傻了眼。纪录片还没开机,制作费就先折损一半,这操作着实令人咋舌。
"天哪!这家伙一出手就是五十多万,也太夸张了吧?"
"本来以为一百万绰绰有余,照这个架势,一千万都打不住。"
"毕竟是总策划说了算,咱们能有什么办法?"
"台里什么时候这么阔绰过?拍个纪录片至于下这么大血本吗?"
"还没正式开拍就烧掉一半预算,后面还怎么进行?"
众人议论纷纷,都被李成惊人的消费速度震住了。这笔专项经费可是没有补充的,按这个花法根本撑不到成片。
赵小梁实在忍不住劝道:"李策划,您这开销是不是太夸张了?节目还没启动资金就见底了。"作为有过策划经验的人,他清楚剩余经费肯定不够用。
"我是项目负责人,后果自然由我承担。"李成干脆地回应,"要想提升收视率,不投入怎么行?"他深知央视此前低迷的收视状况,既然受邀接手,就必须做出改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