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考之日(中央考察团到来)(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寒门的仕途传奇》最新章节。

11月26日清晨,榆木市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曦中。街道被连夜清洗得一尘不染,主干道两旁悬挂着“热烈欢迎中央考察团莅临指导”的横幅,气氛庄重而热烈。所有相关人员早已就位,一种临战前的紧张感弥漫在空气中。

秦宇轩提前一小时抵达考察团即将下榻的宾馆,最后一次检查接待准备工作。他身着深色西装,神情沉稳,目光扫过每一个细节,从会场布置到安保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上午九时整,由中央相关部委领导、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车队准时抵达。简单的欢迎仪式后,考察工作立即展开。考察团团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在与秦宇轩等省市级领导简短寒暄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宇轩同志,陕东近来的动作很大,我们这次来,就是想亲眼看看,听听。”

第一站,考察团直奔“煤基高端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区。巨大的规划展板前,秦宇轩亲自担任讲解。他没有回避园区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和产业空白,而是坦诚相告,同时重点阐述了依托区域协同优势、引入尖端技术、突破瓶颈的思路和已开展的实质性工作。

“我们不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要瞄准产业链顶端,攻克‘卡脖子’技术。虽然前路艰难,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秦宇轩的声音铿锵有力,他引用了省内外多位院士的评估意见,以及第三方独立机构的初步调研结论,有力回应了之前匿名材料中的质疑。

考察团成员听得非常仔细,不时提问,问题直指关键。秦宇轩和陪同的技术专家一一作答,数据翔实,逻辑清晰。现场氛围严肃而务实。

就在此时,按照秦宇轩事先的安排,方文谦“偶遇”了考察团一行,并“顺带”汇报了那几家“隐形冠军”企业负责人已抵达榆木,正与示范区管委会进行深度洽谈的情况。他看似无意地提及了这些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性和合作意愿的强烈,引起了考察团中几位经济领域专家的浓厚兴趣。

“哦?这些企业也来了?”一位部委领导颇感意外,“看来榆木的吸引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这一幕,巧妙地冲淡了之前关于“投资环境不确定”的传言,展现了榆木示范区实实在在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下午的行程,秦宇轩特意安排了考察团前往一个正在进行生态修复的采煤沉陷区。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的矿区伤疤,如今已初见绿意,配套的新能源项目也在规划之中。同时,他也安排考察团走访了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与即将迁入新居的居民面对面交流。

“以前住的是破房子,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现在好了,政府给盖了新楼,还有补贴,真是做梦都想不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爷拉着考察团成员的手,激动地说。这朴实的话语,比任何汇报材料都更有说服力。

秦宇轩没有刻意掩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走访一个老工业区时,有下岗再就业职工反映技能培训不足、新岗位适应难等问题。秦宇轩没有阻拦,而是耐心倾听,并当场要求市人社局负责人记录在案,限期提出解决方案。

“发展是为了人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正视并全力解决。”秦宇轩对考察团表示,“这也是我们推动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他的坦诚和务实,赢得了考察团成员的微微颔首。

傍晚,在与省内企业家和科研团队代表的座谈会上,气氛达到了高潮。平西能源化工集团的赵建国也出席了会议。轮到发言时,他出乎意料地没有重复之前的顾虑,而是重点汇报了集团如何借助示范区平台,与省外企业洽谈技术合作,并在能源通道项目中获得管道建设运营权的进展。

“事实证明,打开大门,参与协同,不仅没有丧失主导权,反而让我们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赵建国的发言,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国企态度的转变,这无疑是对区域协同战略最有力的背书。

秦宇轩注意到,在赵建国发言时,坐在对面的省长高长河,面色平静如水,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一整天的考察,行程紧凑,内容充实。考察团看到了亮点,也触及了痛点;听到了官方的汇报,也采集了民间的声音;感受到了转型的蓬勃朝气,也体会到了改革的艰难复杂。

当晚,考察团内部召开会议,汇总情况。秦宇轩知道,真正的评判正在进行中。

他回到房间,并未放松,而是再次梳理当天的情况,思考可能存在的疏漏。方文谦悄悄进来汇报:“省长,那几家‘隐形冠军’企业的洽谈很顺利,他们对参与产业园建设表达了强烈意愿,明天希望能有机会向考察团做简要汇报。”

“安排。”秦宇轩果断点头,“这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夜深了,榆木市渐渐安静下来。但许多人的心依然悬着。秦宇轩站在宾馆房间的窗前,望着窗外稀疏的灯火。他知道,今天的考察只是上半场,明天还有更关键的汇报会和意见反馈会。暗处的对手是否还有后手?考察团最终会做出怎样的评价?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他已经尽了全力,布好了所有的棋。此刻,他需要的是等待,以及应对任何突发状况的冷静。风暴眼中心的平静,往往最为考验定力。秦宇轩深吸一口气,眼神在夜色中愈发深邃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