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基层行:发展的隐忧(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寒门的仕途传奇》最新章节。

2月2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秦宇轩三人便出了门。他们先绕到乡邮政所,将写好的信小心翼翼地投入邮筒。看着墨绿色的邮筒吞下信封,秦宇轩轻声说:“得让林书记知道,基层的问题,不光是民生短板,还有政策落地的歪路。”

寄完信,三人直奔红星纺织厂的外来工宿舍。厂区后方的老院落透着陈旧,土砌的院墙爬满枯草,几间平房的窗户糊着泛黄的旧报纸,风一吹,报纸就簌簌作响。

张茂林早已在院门口等候,脸上堆着几分不自在:“秦主任,宿舍条件确实差,委屈工人们了。”

推开一间宿舍门,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不大的房间里摆着四张上下铺,挤了八个工人。床底塞满行李,铁丝上挂满衣物,连落脚的地方都得仔细找。墙角的煤炉烧着微弱的火,炉边堆着几块煤,细小的烟顺着门缝往外飘。

“冬天就靠这煤炉取暖?”秦宇轩问。

“嗯,没通暖气,只能烧煤。”张茂林点头,“每晚都得留个人盯着炉子,就怕煤气中毒。”

河南工人王强正在叠被子,见他们进来,拘谨地站到一边。秦宇轩递过一支烟,问道:“在这住得习惯吗?”

“工资还行,就是太挤。”王强接过烟,指了指床头的小木箱,“写信、吃饭都在这上面。洗澡要去厂里的公共澡堂,一周就开两次,人多的时候得排半小时队。”

他顿了顿,语气里满是无奈:“最愁孩子上学。我家娃快到上学年龄了,乡中学挤不下,只能放老家让父母带,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

三人又看了两间宿舍,情况大同小异。有的宿舍窗户玻璃破了,用塑料布蒙着;有的没烧煤炉,床上堆着三四床被褥,工人说夜里得蜷着身子睡才不冷。

“为啥不改善下?”赵科问张茂林。

“去年赚的钱全投新设备了。”张茂林叹气,“想盖新宿舍,土地审批没下来,资金也紧,只能先凑活。”

简单查看完宿舍,三人便往乡政府走。上午十点,乡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乡企办、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还有十多家乡镇企业的负责人,挤得满满当当。

“今天不绕圈子,就说政策落实的真情况。”秦宇轩刚说完,为民纺织厂的王大海就猛地站了起来。

“秦主任,我有话要说!”王大海脸涨得通红,“去年的技改补贴,我压根不知道啥时候申请。后来才听说,乡企办只通知了几家大厂,我们这种小乡镇企业,连申请表格长啥样都没见着!”

这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会场瞬间炸开了锅。

“我们也一样!”一家小型针织厂的厂长拍了下桌子,“听说补贴给了红星纺织厂那几家,我们去问,乡企办说我们不符合条件。可到底啥条件,没人跟我们讲清楚!”

“就是!政策文件贴在乡政府大院的公告栏上,谁天天有空去看?要是真想着我们,咋不派人来厂里说一声?”另一位厂长附和道。

乡企办干事刘梅的脸瞬间白了,慌忙解释:“不是故意不通知,是人手太少。想着先通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小厂后续再补……”

“后续就没影了!”王大海打断她,“要不是你们来调研,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还有小额扶持资金。这哪是宣传政策?分明是给熟悉的人开小灶,不认识的连门都摸不着!”

秦宇轩神色严肃,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政策宣传不公”四个大字。“政策是给所有乡镇企业的,不是给少数人的。”他语气掷地有声,“只通知熟人,把小厂排除在外,再好的政策也成了‘空头文件’,寒了基层的心!”

财政所所长王磊见状,连忙打圆场:“去年技改补贴名额有限,优先给了纳税多的企业,也是想着大厂能带动更多人就业。”

“大厂要扶持,小厂就不是乡镇经济的一部分了?”秦宇轩反问,“1987年就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要的是百花齐放,不是只保几家大厂。小厂活不下去,一样影响就业,影响乡财政!”

王磊被问得哑口无言,低下头不再说话。

散会后,秦宇轩让刘梅拿出去年的补贴申请台账和发放记录。三人坐在乡企办的办公桌前,一页页仔细翻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