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马来西亚 曲折推广(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最新章节。
整改方案公布的那天,林薇在发布会现场摆了三口铜锅。
"这口是传统牛油锅,"她用长勺搅动着翻滚的红汤,"这口加了椰浆和香茅,适应本地口味。"最后一口锅揭开时,清亮的汤底里飘着枸杞和党参,"这是为养生人士准备的药膳锅。"
记者们的镜头纷纷对准三口锅,林薇忽然转身,指着身后的大屏幕:"但无论哪种锅底,我们的食材都坚持从重庆直供,每批次都有检测报告。"
更令人意外的是,她当场宣布聘请那位过敏的马来青年担任食品安全顾问:"我们需要了解本地人的体质和饮食习惯,才能真正做好本土化。"
青年愣在原地,手里的话筒差点掉在地上。他母亲在台下抹着眼泪,后来在采访中说:"没想到中国企业这么敢担当。"
这场发布会成了转折点。马来西亚国家电视台连续三天报道"川渝味道"的整改措施,连首相府的宴会都特意订了他们的外卖。
有加盟商主动提出增加培训费,还有海外华人专程飞来考察,最远的来自非洲。
半年后,当第80家店在马六甲等开业时,林薇站在剪彩仪式的台上,看着台下肤色各异的加盟商们,忽然明白李秘书长失败的根源——他总想把重庆的味道原封不动搬过来,却忘了美食的真谛,是让不同味蕾都能找到共鸣。
晚上聚餐,张诚举着酒杯对大家笑道:"现在全马来都知道,最正宗的川渝味道,不在重庆,在吉隆坡。"
第80家店的鞭炮声还没散尽,林薇的手机就在裤袋里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的"史国栋"三个字让她心头一紧——川中市总部很少在深夜来电。
"林部长,马六甲那家店的加盟商,是不是叫阿米尔?"史国栋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罕见的急促。林薇刚点头应是,就听见纸张翻动的声响,"他昨天给财务打了笔款,备注写的是'第81家预付款',但我们系统里没这笔记录。"
窗外的棕榈叶在夜风中簌簌作响,林薇忽然想起三天前在马六甲剪彩时,阿米尔悄悄塞给她的那盒猫山王:"林部长,我表兄在新山有栋楼,想请您去看看场地。"当时她只当是客套,现在想来,那双眼眸里藏着的热切,绝非一时兴起。
新山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林薇站在临街商铺的屋檐下,看着阿米尔的表兄马哈迪用钥匙打开卷闸门——空旷的场地中央,赫然摆着三口崭新的铜锅,锅底的自喷"川渝味道"logo还沾着未干的油漆。
"我们已经培训完厨师了。"马哈迪递来的文件夹里,竟夹着重庆总部颁发的结业证书。林薇翻到最后一页,培训日期赫然是上个月,而她的审批栏里,签着个模仿她笔迹的潦草签名。
"阿米尔说您太忙,特许我们先筹备。"马哈迪的笑容里带着精明,"您看这地段,对面就是乐高乐园,每天多少游客..."
林薇的指尖划过冰凉的锅沿,忽然想起李秘书长留下的旧文件里,也有类似的"特批"记录。她掏出手机拨通张诚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纸张散落的声音:"林部长,查到了!阿米尔用假公章盖了五份加盟合同,新山、槟城、怡保都有..."
雨滴顺着卷闸门的缝隙渗进来,在地面晕开深色的水痕。林薇看着那三口铜锅,忽然明白这场看似热情的扩张背后,藏着加盟商对规则的轻视——他们以为火锅生意就像熬椰浆,随便加点香料就能成。
"这些锅,明天我会让人来收走。"她合上文件夹时,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告诉阿米尔,想加盟可以,但必须重新走流程。少一步,都不行。"
马哈迪的笑容僵在脸上,远处传来乐高乐园的音乐声,欢快的旋律在此刻听来,竟有些刺耳。
僵局在一周后被打破。那天林薇正在吉隆坡总店核对账目,阿米尔突然带着马哈迪闯进来,手里捧着的托盘上,放着枚用黄金打造的火锅模型。
"林部长,我们错了。"阿米尔把金火锅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但新山的装修已经花了七位数,要是停了,全家都要去跳柔佛海峡。"
林薇没看那金器,反而推开后厨的门——重庆来的老师傅正在教马来学徒炒底料,牛油在铁锅里翻滚出细密的泡泡。"知道这锅底料要炒多久吗?"
她指着墙上的计时器,"整整四小时,多一分少一秒都不行。"
阿米尔的喉结动了动:"我们愿意重新培训,所有费用自己出。"
"不止这些。"林薇转身从保险柜里拿出份文件,"你们得把那五家违规店的股份,让给重庆总部15%。"她看着阿米尔骤然收紧的眉头,补充道,"这不是惩罚,是让你们记住,川渝味道的招牌,比黄金值钱。"
最终签字时,马哈迪的钢笔在纸上洇出个墨点。林薇忽然想起史国栋说过的话:"海外市场就像老油碟,得掺点新油才香,但底子不能换。"
新山店重新开业那天,林薇特意让重庆总部寄来二十斤牛油。当第一锅红汤在马来西亚南部沸腾时,排队的人群里,有华裔老人拿着当年在重庆的老照片,眼眶通红。
第82家开在槟城的乔治市,加盟商是位嫁给当地华人的重庆姑娘。她坚持在店里挂川剧脸谱,连服务员都穿着改良版的蜀绣围裙。
开业当天,当地的华社领袖特意送来块"川槟同源"的牌匾。
第83家落在吉隆坡的双子塔附近,林薇力排众议,把一半的面积改成了火锅文化体验馆。
游客可以亲手炒底料,还能通过VR设备看到重庆老巷子里的火锅店。第一个月,体验馆的客流量就超过了用餐区。
第84家开在马六甲等的海边,林薇创新性地推出了"海鲜牛油锅"。当东星斑遇上重庆辣椒的消息传开后,连新加坡的食客都专程跨境来尝鲜。
第85家的加盟商是位马来医生,他在菜单上标注了每道菜的卡路里和食疗功效。林薇索性让他牵头,和马来西亚的中医学院合作,开发了系列养生锅底。
直到第86家在怡保开业时,林薇站在店门口,看着墙上那幅用辣椒拼成的马来西亚地图——86个红点像星火般散落在半岛各处。张诚递过来的报表显示,加盟店的标准化合格率已经达到98%,比国内某些城市的分店还要高。
"史总刚才打电话来,说想把马来的模式复制到欧洲。"张诚的语气里带着兴奋,"他让您下个月回重庆,给欧洲团队做培训。"
林薇抬头望向赤道的落日,晚霞把天空染成了和牛油锅底一样的颜色。她忽然想起刚来时,那个连冷链都搞不定的吉隆坡,此刻竟成了川渝味道出海的样板间。
"告诉史总,我再留一个月。"她转身走进店里,后厨传来熟悉的炒料声,"等第86家的第一批学徒出师了再说。″
火锅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窗外的街道上,穿传统纱丽的印度姑娘和戴头巾的马来小伙并肩走着,手里都拎着"川渝味道"的外卖袋。
林薇知道,川渝味道在东南亚的故事,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