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马来西亚 曲折推广(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最新章节。
川香远渡重洋,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如同一股旋风般席卷了吉隆坡。这家酒楼以其独特的川渝风味和新鲜的食材迅速吸引了当地食客的注意,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随着川香鱼羊鲜火锅酒楼在吉隆坡的成功开业,它的影响力迅速蔓延至整个马来西亚。其他城市的人们听闻了这家酒楼的美食后,纷纷慕名而来,想要一尝这独特的中国川渝味道。
一时间,马来西亚全境的火锅中餐市场风起云涌,各大餐厅和酒楼都感受到了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带来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竞争,许多餐厅开始推出类似的火锅菜品,甚至有些餐厅还专门从中国聘请了厨师来提升自己的菜品质量。
然而,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中国十三大菜系菜品,推出新的口味和特色锅底,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同时,酒楼还注重服务质量和用餐环境的提升,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舒适和愉悦。
在这场激烈的火锅中餐风云中,川香鱼羊鲜火锅酒楼凭借其独特的风味、优质的食材和卓越的服务,逐渐在马来西亚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当地火锅中餐市场的领军品牌,加盟店和直营店如雨后春笋般在马来西亚冒了出来。
林薇拖着行李箱走出吉隆坡国际机场时,赤道的热浪裹挟着浓郁的香料气息扑面而来。她抬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碎发,目光落在举着"川渝味道"接机牌的男人身上——那是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马来西亚分公司的临时负责人,张诚。
"林部长,史总特意交代要给您接风。"张诚接过行李箱的动作有些僵硬,林薇注意到他衬衫袖口沾着一圈油渍,像是刚从后厨赶来。
车内冷气开得很足,林薇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棕榈树,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手机壳上的川剧脸谱。
三天前在成都总部,史国栋把一份折角的东南亚地图推到她面前:"李秘书长在马来捅了篓子,8家直营店现在只剩3家在勉强维持。你是从海外市场部拼出来的,这摊事,只有你能收拾。"
林薇刚来到马来西亚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几家直营店的状况比林薇预想的还要差。
吉隆坡 Bukit Bintang 分店的玻璃门蒙着层灰,推门时风铃只发出半声喑哑的响动。穿制服的店员趴在吧台上打盹,看到林薇进来慌忙起身,围裙上还沾着未擦净的红油。
"林部长,您来了。"厨师长老王从后厨探出头,围裙带子松垮地垂着,"中午只翻了两桌,还是游客。"
林薇走到冷藏柜前,拉开门的瞬间倒吸一口凉气——毛肚泛着淡淡的灰紫色,鸭肠的冰碴已经化成了水。她指尖敲了敲玻璃:"这是昨天的货?"
"李秘...前部长定的规矩,每周从新加坡调一次货。"老王搓着手解释,"上周海关查得严,耽误了两天..."
话音未落,穿西装的男人带着两个制服人员闯进来,胸前的执法记录仪闪着红光。"卫生局例行检查。"男人亮了证件,目光直直射向冷藏柜,"有顾客投诉食用你们的食材后出现腹泻。"
林薇看着执法人员封存食材的动作,忽然明白史国栋那句"捅了篓子"的真正含义。
当晚她在办公室翻查账目,发现李秘书长为压缩成本,将冷链配送换成了当地物流公司,仅这一项就比预算节省40%。换了就换了,但是由于事情太多,管理没有及时跟上。
"林部长,这是加盟店意向书。"张诚凌晨两点敲开办公室门,文件袋里装着七份合同,"都是李秘谈好的,只等您签字。"
林薇翻开第一份,加盟商是槟城的海鲜批发商,要求将火锅汤底换成椰浆底,还要去掉所有麻辣选项。她忽然想起史国栋在送别时说的话:"本土化不是丢了魂,川渝味道的根,是那口熬足八小时的牛油锅底。"
拒绝所有加盟意向的决定在分公司掀起轩然大波。
"林薇你疯了?"张诚把报表拍在桌上,直营店里的亏损数据红得刺眼,"再不开加盟店回笼资金,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
林薇没抬头,正在修改的配送方案上画满了红圈:"我联系了国内的冷链团队,从重庆直发吉隆坡,48小时到货。"
"成本要增加三成!"张诚的声音陡然拔高,"史总要是知道..."
"我会向史总汇报。"林薇合上方案,目光落在办公室墙上的地图,"但在此之前,必须保证食材新鲜。"
转机出现在两周后的唐人街夜市。林薇带着改良后的微辣锅底试吃,蒸腾的热气中,华裔老人夹起毛肚的手微微颤抖:"这味道,像极了三十年前在重庆吃的那碗。"
消息传开后,Bukit Bintang 分店重新排起长队。有马来西亚人专门带着翻译来学"七上八下"的涮肉口诀,还有游客举着手机直播红油翻滚的盛况。
这天傍晚,林薇刚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张诚拿着份合同走进来,语气里带着歉意:"这是槟城的加盟商,说愿意按我们的标准来,连厨师都要送到重庆培训。"
林薇接过合同的瞬间,手机突然震动。史国栋发来的视频里,成都总部的大屏幕正播放着吉隆坡分店的热闹场景:"小林,我让财务给你加了笔预算,放手去干。"
第八家加盟店开业那天,槟城突降暴雨。林薇站在店门口看着"川渝味道"的招牌被雨水冲刷得愈发鲜亮,忽然接到卫生局的电话——有顾客投诉食用后出现过敏反应。
赶到医院时,投诉的马来青年正对着记者哭诉。林薇注意到他面前的餐盘里剩着半盘竹笋,心里咯噔一下——加盟合同里明确标注了需在菜单注明竹笋可能引发过敏。
"你们的加盟商根本没培训!"青年的母亲情绪激动地扑过来,被旁边的警察拦住。
第二天,《星洲日报》的头版新闻标题触目惊心:"中国火锅暗藏过敏原,槟城食客险丧命"。吉隆坡的几家直营店生意瞬间冷清下来,甚至有激进分子在门口举着"抵制不合格食品"的牌子。
林薇召开紧急会议时,张诚把一份检测报告拍在桌上:"竹笋没问题,是那小伙子本身有过敏史,故意找茬。"
"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我们都有责任。"林薇的声音带着疲惫,"马上暂停所有加盟店营业,重新培训。"
当晚,她独自一人来到槟城加盟店。厨师长是从重庆派来的老师傅,正蹲在地上收拾行李:"林部长,我对不起你..."
"不是你的错。"林薇扶起他,目光扫过墙上的培训记录,突然发现最后一页的签名笔迹不对,"加盟商没让你们参加完整培训?"
老师傅点点头,声音发涩:"他说马来人吃不了辣,偷偷改了锅底配方,还把我们的培训课换成了本地厨师的课..."
窗外的雨又下了起来,林薇看着玻璃上模糊的倒影,忽然想起史国栋说过的话:"海外市场就像老火锅,得慢慢熬,急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