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决定(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最新章节。
地窖里吴夫人的供词,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在杨家激起了层层涟漪。果然是有预谋的!那个眉角带疤的货郎,如同阴沟里的毒蛇,藏在暗处,吐着信子,随时可能再咬人一口。
石磊根据吴夫人提供的、极其有限的线索,又去镇上和县城暗访了两天,却一无所获。那个货郎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再没有露过面。这结果让杨家众人心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敌在暗,我在明,这种滋味实在不好受。
而如何处理地窖里那个奄奄一息的“烫手山芋”,也成了摆在眼前最紧迫的难题。
这天晚饭后,杨老爹、颜氏、杨大江、杨大川都在,刘老娘和王氏也被请了过来。
杨老爹磕了磕烟袋锅,看向坐在一旁的刘老娘:“亲家母,地窖里那毒妇……如今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到底是你们刘家的姑娘受了天大的委屈,你看,这事儿该怎么处置,我们想听听你的意思。”
这话一出,堂屋里瞬间安静下来。颜氏、元娘、杨大江、杨大川都看向了刘老娘。连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王氏,也紧张地捏紧了衣角。
舒玉乖巧地坐在小马扎上,竖着耳朵听。她知道,这种关乎“人命”和“复仇”的大人话题,自己这个小豆丁是插不上话的,只能默默关注。
刘老娘听完,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半晌,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杀千刀的毒妇!心思竟如此歹毒!花钱买路来害我闺女!”
她猛地一拍大腿,眼圈又红了,“我那苦命的秀芝,和她那没福气的孩子……”
颜氏连忙握住她的手安抚:“亲家母,你别激动,咱慢慢商量。”
王氏在一旁也是气得浑身发抖,但她到底年轻些,脑子转得快,强压着怒火问道:“叔,那依您看,若是报官……能判她个什么罪?”
杨老爹沉吟了一下,道:“她闯宅行凶是实,致人流产也是实。但……秀芝毕竟性命无碍。吴家又不同往昔,她一个疯癫妇人……恐怕最多判个流放,甚至可能因‘疯病’而收监几年就了事。”
“流放?坐几年牢?”
刘老娘重复了一遍,嘴角扯出一抹冷硬的弧度,“那岂不是太便宜她了?我闺女遭的罪,我那没福气的外孙……就值她几年牢饭?”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子压抑的寒意,让堂屋里的温度仿佛都降了几分。
颜氏叹了口气,接口道:“我们也是这么想。报官折腾,对秀芝养病没好处,判罚也难解心头之恨。可若是私下里……”
她没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私下处置,无非是打杀或者放掉。打杀,杨家是正经庄户人家,下不去那个手,也怕留下后患。放掉?那更是绝无可能!
刘老娘放下茶杯,抬起眼,目光缓缓扫过杨老爹、颜氏,最后落在眼圈通红、死死攥着拳头的杨大川脸上,缓缓开口道:
“秀芝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她受这罪,我这当娘的,心比她更疼!那没见天日的孩子,也是我的亲外孙!”
她声音有些发哽,但随即又变得斩钉截铁:
“这仇,不能不报!但咱们是正经人家,不能干那杀人害命的勾当,损了阴德,也脏了手。”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与她平日温婉形象不符的厉色:
“要我说,报官不必!就这么关着她!也别饿死她,每天给点馊水剩饭,吊着她一口气就行!让她也尝尝这暗无天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滋味!等秀芝身子好些,能下地了,让她亲自去地窖口看看!看看这毒妇的下场!这口气,得出!”
她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哐当响:
“咱们不杀她,也不放她!就让她在这地窖里,为自己造的孽赎罪!什么时候秀芝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什么时候再说!若是她命大,熬得住,那是老天爷不收她!若是她命短,熬不住,那也是她罪有应得,报应不爽!”
这番话,狠辣中透着无奈,决绝里藏着憋屈。不是不想快意恩仇,而是现实的枷锁和身为普通人的底线,让他们无法做出更极端的选择。这或许是这个时代,像他们这样的家庭,所能做出的、最解气也最无奈的报复了。
杨大川猛地抬起头,通红着眼睛看向刘老娘,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重重地“嗯”了一声,带着哭腔。他觉得这样太便宜那毒妇,可他也知道,岳母说得对,杨家不能沾上人命。
杨老爹沉默了片刻,缓缓点了点头:“亲家母说得在理。就按你说的办吧。”
颜氏也叹了口气,算是默认了。这或许不是最痛快的方法,但却是目前最现实、对杨家影响最小的选择。
舒玉在一旁听着,心里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有点解气,又有点憋闷。这就是没有权势的无奈吗?若是杨家位高权重,处置一个行凶的疯妇,何须如此瞻前顾后?
吴夫人的事情暂时就这么定了下来。笼罩在杨家小院上空的阴云,却并未完全散去。那个神秘的货郎,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人心里。
接下来的两天,舒玉一边偷偷用灵泉水滋养着刘秀芝的身体,一边焦急地等待着空间的升级完成,同时还得操心着地里和家里的琐事。小家伙只觉得心力交瘁,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八瓣用。
就在这忙乱中,齐万年和陈文敬派来学做西红柿菜式的厨子,前后脚地到了。
齐万年派来的是他“鲜满楼”的掌勺大师傅,姓赵,是个围着油腻围裙、嗓门洪亮、肚腩滚圆的中年汉子,一来就笑眯眯地冲着舒玉拱手:“小东家,齐东家吩咐了,让俺老赵一切听您指挥!您说咋做,俺就咋做!”
陈文敬那边派来的则是个四十岁左右、面容清癯、手指干净修长、自称姓文的师傅,话不多,眼神却很专注,带着南方人特有的细致。对着舒玉也是客气地行礼:“有劳小东家指点。”
两位厨子来之前显然都得了自家东家的严令,对于要向一个四岁多的小女娃学做菜这件事,虽然眼底深处都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诧异和疑虑,但面上却没有流露出半分不敬。
舒玉也没怯场,像个小大人似的,先将两位厨子带到了老宅那边临时收拾出来的、充当“教学厨房”的厢房。里面灶台、锅具、一应食材调料都已准备齐全。
“赵师傅,文师傅,咱们先从最简单的番茄炒蛋和雪山飞狐开始。”舒玉站在一个小板凳上,才能勉强够到灶台边缘,她清了清嗓子,开始指挥。
“番茄炒蛋,关键在于蛋要滑嫩,番茄要出汁入味。鸡蛋打散时,可以加一勺温水,这样炒出来更蓬松。番茄去皮切小块,热锅凉油,先下鸡蛋滑炒至八成熟捞出,再下番茄,加一点点盐,有助于快速炒出汤汁,然后放入炒好的鸡蛋,翻炒均匀,最后根据口味加点糖提鲜即可。”
她一边说,一边示意顾九和秀秀按照她说的步骤操作。两位厨子都是行家里手,一看便知其中关窍,尤其是那“加温水”和“先放盐促番茄出汁”的小窍门,让他们眼睛都是一亮。
待到那盘金红相间、香气扑鼻的番茄炒蛋出锅,赵师傅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顿时竖起了大拇指,嗓门震天响:
“妙啊!小东家!这蛋咋这么嫩!这番茄汁水裹得匀,酸甜适中!绝了!”
文师傅也细细品味着,微微颔首,看向舒玉的眼神里那点疑虑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郑重和探究。
接着是“雪山飞狐”(糖拌番茄)。这个更简单,但舒玉强调:“番茄一定要去皮,切片后撒上白糖,腌制小半个时辰,等糖完全融化,番茄自身的汁水被逼出来,混合着糖水,那味道才是最好的。上菜前在补些白糖在上面,嚼着咯吱咯吱的,卖相也好。”
当那盘晶莹剔透、红白分明、汤汁清甜的“雪山飞狐”端上来时,两位厨子再次被这看似简单却滋味绝佳的小菜折服。
接下来的两天,舒玉又教了糖醋里脊、松鼠鳜鱼(简化版)和番茄疙瘩汤。每个菜式,她都能说出几个关键的火候、调味或者处理食材的小窍门,听得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频频点头,受益匪浅。
一时间,杨家临时充当教学场地的小灶房里香气四溢,酸甜诱人的气味飘出老远,勾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咽口水。舒玉像只小蝴蝶,在两个灶台间穿梭,时而踮起脚尖看看锅里的成色,时而用小勺子尝尝味道,奶声奶气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赵伯伯,鱼片裹粉太厚啦!要像穿一层薄纱,看得见里面肉色的才好!”
“周叔叔,疙瘩汤水开啦!快下面絮,对,用筷子搅,要雪花状!”
那副小大人般指挥若定的模样,看得一旁的颜氏和元娘又是骄傲又是好笑。颜氏忍不住低声对元娘嘀咕:“瞧把这丫头能耐的!都快成精了!”
元娘抿嘴笑:“娘,玉儿这也是为家里挣钱呢。”
赵师傅是个直肠子,学得兴高采烈,时不时就拍着大腿感慨:
“俺做了半辈子菜,今天算是开了眼了!小东家,您这脑袋是咋长的?这些窍门,绝了!”
文师傅则沉默寡言些,但学得极其认真,每个步骤都要反复确认,还会举一反三,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若用其他河鲜替代鳜鱼,火候该如何调整?”、“这糖醋汁的比例,若客人口味偏酸或偏甜,该如何增减?”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舒玉也都一一耐心解答,有些是她前世积累的知识,有些则是根据这个时代的食材和口味现场琢磨的。她发现,教这两个专业厨子,比自己想象的要轻松很多,他们理解力强,动手能力更强,往往一点就透。
两天时间一晃而过,两位厨子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几张写满要点的方子,千恩万谢地告辞离开了。临走前,赵师傅还拍着胸脯保证:“小东家放心!这菜式到了俺手里,定让它成为‘鲜满楼’的招牌!”
文师傅也郑重承诺:“必不负小东家所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