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街道产业发展 “小切口”(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离开城南文创村时,夕阳已经西斜。中巴车上,原本沉默的村民代表们变得热闹起来。
“张大叔,你刚才看到没?那老奶奶的房租涨了两倍,还不用跟租户吵架,多好!” 王阿姨兴奋地说,“我女儿要是能回来开个小店,我就能天天见到她了!”
张大叔摸了摸下巴,笑着说:“以前我总觉得文创不靠谱,今天一看,还真行!咱们村的房子要是能租给大学生搞文创,房租翻一倍,还能让村里变干净,我举双手赞成!”
老周也点头:“是啊!咱们村的老厂房要是能改造成艺术区,说不定我那爱画画的孙子,以后也能去那里学画画!”
赵志强看着大家的变化,感慨地说:“季书记,还是您有远见!以前我们总想着搞大项目,却忘了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能赚钱、能舒心’的小项目。今天听了文创村村民的话,我才明白,产业升级不是‘高大上’,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季秋水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文创村,心里满是欣慰:“其实我只是听了老百姓的心声。他们想要的,不是什么大型商业综合体,而是‘房租能涨、环境能好、日子能舒心’。只要我们找准这个方向,结合咱们街道的优势,就一定能让城中村变个样。”
她顿了顿,继续说:“回去后,我们就制定‘高校文创街 + 老厂房艺术区’的实施方案,多听听咱们村村民的意见,让方案更接地气,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中巴车在夕阳下行驶,车厢里的笑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季秋水知道,从 “怀疑” 到 “期待”,从 “担忧” 到 “支持”,夔北街道的产业升级之路,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 这一步,不是靠 “高大上” 的项目,而是靠倾听老百姓的心声,靠贴近老百姓的需求,靠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回到夔北街道后,季秋水牵头制定了《夔北街道城中村产业升级实施方案》,核心内容是 “打造高校文创街 + 老厂房艺术区”:
(一)高校文创街:让闲置民房 “活” 起来
房屋改造:选择张家村靠近渝复师范学院的 20 栋闲置民房,统一进行简易改造 —— 刷外墙、换门窗、通水电,保留民房的原有风貌,同时满足文创小店的经营需求。
招商对象:优先招租渝复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含毕业生 5 年内),鼓励开设手作工作室、咖啡书屋、文创产品店、考研自习室等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业态。
扶持政策:给大学生免半年房租,半年后房租按市场价的 70% 收取;联合高校设立 “创业扶持基金”,给优秀项目发放 5000- 元创业补贴;街道派专人协助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手续。
(二)老厂房艺术区:让旧厂房 “焕” 新生
厂房改造:将倒闭的老纺织厂改造成 “艺术展览中心”,划分展览区、创作区、休闲区;老农机厂改造成 “周末集市”,设置摊位 50 个,优先出租给本地村民和大学生创业者。
入驻政策:邀请本地艺术家免费入驻艺术展览中心,提供创作空间;周末集市摊位免 3 个月租金,3 个月后按每月 200 元收取;街道负责宣传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吸引人流。
方案制定后,季秋水组织街道干部、村民代表召开了 “方案宣讲会”。会上,还是有干部担心:“季书记,要是大学生创业失败,店铺倒闭了,咱们的改造不就白费了?要是没人来,老厂房不还是空着?”
“创业有风险,但我们可以通过‘精准扶持’降低风险。” 季秋水解释道,“我们会联合高校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筛选,优先选择有创意、有市场的项目;同时,我们会做好宣传推广,吸引县城和周边的市民来消费。退一步说,就算有个别店铺倒闭,我们还可以重新招租,闲置民房和老厂房还是在那里,不会白费。”
她顿了顿,继续说:“基层产业发展不是‘贪大求洋’,是‘因地制宜’—— 城中村的闲置民房、老厂房,看似是‘包袱’,找对切口就能变成‘宝贝’。我们先试运营 3 个月,看看效果,再根据情况调整方案。”
在季秋水的说服下,大家终于达成共识,开始行动起来。街道干部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民房和老厂房的改造,联系施工队、采购材料;另一组负责对接高校和艺术家,筛选创业项目、邀请入驻。
渝复师范学院对 “高校文创街” 很感兴趣,专门召开了 “创业动员大会”,吸引了 100 多名大学生报名。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 20 个项目,涵盖手作、咖啡、文创、自习室等业态。本地艺术家也积极响应,有 15 位艺术家同意免费入驻老纺织厂艺术展览中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 个月后,夔北街道 “高校文创街 + 老厂房艺术区” 正式试运营。试运营第一天,文创街的 20 家小店全部开业,老厂房艺术区也举办了第一场油画展和周末集市。
可刚开始,情况并不理想 —— 文创街的人流量很少,一天只有几十人,不少店铺一天都没做成一笔生意;周末集市的摊位也只租出去了 30 个,显得有些冷清。
“季书记,这可怎么办?没人来啊!” 赵志强着急地说。
季秋水却很冷静:“刚开始没人气很正常,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还要搞点活动吸引人流。”
她立刻调整策略:
宣传推广:联合渝复师范学院的学生会,组织大学生在校园内宣传;制作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介绍文创街的小店和老厂房的展览;在县城的主要路口、商场张贴海报,吸引市民前来。
举办活动:在文创街举办 “大学生手作创意大赛”,邀请市民投票,获胜者给予奖励;在老厂房艺术区举办 “亲子艺术体验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作、看展览;周末集市推出 “消费满减” 活动,吸引市民消费。
一系列措施实施后,人流量渐渐多了起来。文创街的 “考研自习室” 因为环境好、价格低,吸引了很多大学生;“陶艺手作工作室” 推出 “DIY 陶艺体验”,成了情侣和亲子的热门选择;“咖啡书屋” 因为安静舒适,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好去处。
老厂房艺术区的油画展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周末集市的特色小吃、手作产品也受到市民欢迎。试运营第 1 个月,文创街的小店平均月收入达 8000 元,周末集市日均人流量达 300 人;第 2 个月,小店平均月收入达 1.2 万元,周末集市日均人流量达 400 人;第 3 个月,小店平均月收入达 1.5 万元,周末集市日均人流量达 500 人。
城中村的居民也尝到了甜头 —— 张家村的张大叔,把 3 间房租给了大学生开咖啡书屋,每月房租 2000 元,比以前翻了 4 倍;李家村的王阿姨,在周末集市租了个摊位卖手工饺子,每月能赚 3000 元;王家村的李大哥,在文创街的小店打工,每月能赚 3500 元。
“以前靠低端出租屋,每月才赚 1500 元,现在房租加打工收入,每月能赚 5500 元,环境也变干净了,再也不用跟租户吵架了!” 张大叔笑着说,脸上满是满足。
试运营 3 个月后,夔北街道 “高校文创街 + 老厂房艺术区” 的成效,引起了市里的关注。市文旅局、发改委的工作人员专程来调研,看到文创街热闹的小店、老厂房里的艺术展览和周末集市,连连称赞:“夔北街道的产业升级,找准了‘小切口’,既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带动了大学生创业和村民增收,还改善了城中村环境,值得在全市推广!”
不久后,市里下发文件,将 “夔北文创街” 列为 “城乡结合部产业升级典型”,还拨了 200 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进一步改造文创街和老厂房艺术区 —— 扩大文创街规模,新增 30 家小店;完善老厂房艺术区的设施,增加儿童游乐区、户外演出区;打造 “夔北文创” 品牌,帮助小店和摊位对接线上销售渠道。
消息传来,街道干部和村民都很兴奋。赵志强拿着文件,激动地说:“季书记,我们成功了!没想到我们的小项目,能成为市里的典型,还能拿到专项扶持资金!”
季秋水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所谓‘突破’,不是找‘高大上’的项目,是找‘接地气’的路径 —— 让大学生创业有空间,让居民增收有渠道,让老厂房焕发新生,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这天下午,租民房开咖啡书屋的大学生小林,特意来到街道办,给季秋水送了一杯亲手做的咖啡:“季书记,谢谢您!要不是您给我们免房租、提供创业扶持,我们根本不敢创业 —— 现在店里生意好,每月收入能达 2 万元,还雇了 2 个村民,大家都受益。以后我们会好好经营,不辜负您的期望!”
季秋水接过咖啡,心里暖暖的。她看着窗外的文创街,阳光洒在清新的小店上,年轻人在店里欢笑,村民在集市上忙碌,老厂房里传来悠扬的音乐 —— 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正是她心中 “产业升级” 的最好模样。
她在产业规划总结里写道:“基层产业发展,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项目,需要‘接地气’的小创新。闲置民房、老厂房,看似不起眼,却藏着增收的潜力、创业的空间、发展的希望。只要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小切口’,就能实现‘大突破’,让城中村从‘脏乱差’变成‘美而富’,让居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夕阳西下,夔北街道的文创街和老厂房艺术区渐渐热闹起来,灯光亮起,歌声、笑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县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季秋水知道,这只是夔北街道产业发展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 “小切口” 等着她去发现,还有更多的 “大突破” 等着她和大家一起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