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街道产业发展 “小切口”(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春末的夔北街道,气温渐渐升高,可三个城中村 —— 张家村、李家村、王家村的居民,心里却透着一股凉意。这三个城中村紧邻县城核心区,多年来靠出租闲置民房增收,可房屋老旧、环境脏乱差,吸引来的大多是低收入租户,房租低不说,还常因 “垃圾乱堆”“噪音扰民” 引发矛盾。
“季书记,您来看看,这巷子连消防车都进不来,租户把垃圾扔在门口,夏天臭得没法出门!” 张家村村民张大叔拉着季秋水,指着狭窄的巷子抱怨,“房租也低,一间 15 平米的房子,每月才租 500 块,钱没赚多少,还天天闹心!”
季秋水跟着张大叔走进巷子,只见电线像 “蜘蛛网” 一样挂在墙上,墙角堆满了生活垃圾,几位租户正蹲在门口吃饭,看到陌生人来,眼神里满是警惕。“大叔,您家有几间房出租?租户主要是做什么的?”
“3 间房,租给了 6 个打零工的,还有 2 个大学生。” 张大叔叹了口气,“大学生还好,打零工的经常拖欠房租,还不爱干净,我跟他们吵了好几次了。”
类似的抱怨,季秋水在李家村、王家村也听到不少。三个城中村共有闲置民房 860 间,老厂房 2 座(倒闭的纺织厂、农机厂),可因缺乏规划,这些资源不仅没成为 “财富”,反而成了 “包袱”—— 环境差、治安乱、居民增收难,成了夔北街道产业发展的 “老大难”。
为解决城中村的产业问题,季秋水组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村民代表开了一场 “产业升级讨论会”。会议室里,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我觉得应该搞大型商业综合体!” 街道办副主任赵志强首先发言,“咱们城中村靠近县城核心区,人流量大,建个商业综合体,既能带动就业,又能提升形象,还能让居民靠出租土地增收!”
“不行不行!” 李家村村民代表老周立刻反对,“建商业综合体要拆迁,我们这老房子拆了,住哪儿?再说,建综合体要花很多钱,咱们街道哪有这么多资金?”
“那引进工业项目怎么样?” 城建办主任刘军提议,“把老厂房改造一下,引进电子厂、服装厂,能解决村民就业,还能带动配套产业!”
“工业项目污染大、噪音大,咱们城中村离居民区近,引进来村民肯定反对!” 社区主任李梅反驳道,“上次隔壁街道引进一个服装厂,半夜还在生产,居民投诉了好多次,最后还是搬走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 “商业综合体” 到 “工业项目”,再到 “房地产开发”,讨论了一上午,却没达成任何共识。赵志强有些泄气:“季书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城中村就只能一直靠低端出租屋过日子?”
季秋水没有说话,而是拿出一张照片 —— 照片上是城南文创村的场景:老旧民房被改造成了文艺的小店,门口摆着鲜花,年轻人在店里喝咖啡、做手作,老厂房变成了艺术展厅,墙上画着涂鸦。“这是我上周去城南文创村拍的照片,那里以前也是城中村,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一间 15 平米的手作工作室,月收入能达 2 万元,村民的房租也翻了一倍。”
她顿了顿,继续说:“我觉得,城中村缺的不是大项目,是‘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咱们夔北街道靠近渝复师范学院,有 8000 多名大学生,还有闲置的老厂房,这些都是优势。我们为什么不结合这些优势,搞‘高校文创街 + 老厂房艺术区’呢?”
“高校文创街?老厂房艺术区?” 赵志强皱了皱眉,“能行吗?会不会没人来?大学生创业能赚到钱吗?”
“不试试怎么知道?” 季秋水笑着说,“明天我们去城南文创村实地考察,看看人家是怎么干的,再结合咱们的情况,制定方案。”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夔北街道的中巴车就载着街道干部、村民代表出发了。张家村的张大叔、李家村的王阿姨、王家村的老周坐在后排,一路上还在小声嘀咕 —— 张大叔担心 “文创这东西虚头巴脑,不如收房租实在”,王阿姨怕 “改来改去,最后还是一场空”,老周则惦记着 “要是真能涨房租,家里的孙子学费就有着落了”。
中巴车刚停在城南文创村门口,大家的疑虑就被眼前的景象冲散了大半 —— 原本该是 “脏乱差” 的城中村入口,立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刻着 “城南文创村” 五个字,旁边摆着几盆盛开的三角梅;往里走,原本斑驳的民房外墙被刷成了淡蓝、浅粉、米白的颜色,每栋房子的门口都挂着个性十足的招牌:“小吴陶艺工作室”“转角咖啡书屋”“纸间文创小店”,门口的花架上爬满了绿萝,连空中的电线都被缠上了彩色灯带,透着一股温馨的文艺气息。
“这…… 这真是城中村改的?” 张大叔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 —— 在他印象里,城中村就该是 “电线乱飘、垃圾乱堆”,可眼前的景象,比县城的商业街还干净、还好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几位背着画板的年轻人从旁边走过,笑着跟他们打招呼;一位老奶奶坐在 “便民长椅” 上,手里拿着保温杯,看着来往的人群,脸上满是笑意。季秋水走上前,笑着跟老奶奶打招呼:“阿姨,您是这村里的住户吗?”
“是啊!住了三十年了!” 老奶奶笑着点头,“以前这地方啊,脏得没法说,租户把垃圾扔在门口,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我都不敢开门。后来街道搞文创,把房子租给这些年轻人,不仅给我们涨了房租,还把村子收拾得这么漂亮,现在我每天都出来坐会儿,看着心里就舒服!”
“房租涨得多吗?” 王阿姨连忙问道 —— 她家里有两间闲置房,每月 500 元租给打零工的,要是能涨房租,就能给老伴儿买台新的降压仪了。
“涨了两倍!” 老奶奶笑得眼睛都眯了,“以前我那间 15 平米的房子,每月才租 500 元,现在租给开咖啡店的小姑娘,每月 1500 元!那姑娘还经常给我送咖啡,说谢谢我租房子给她。”
说话间,城南文创村的负责人迎了上来:“季书记,各位同志,快往里走!咱们村里的创业者和住户都等着跟你们聊聊呢!”
一行人跟着负责人走进 “小吴陶艺工作室”——15 平米的小屋里,摆着两台陶艺拉坯机,墙上挂着各种颜色的陶艺作品,一位穿着蓝色围裙的年轻人正专注地转动拉坯机,手里的陶泥渐渐变成一个圆润的碗。
“小吴,这是夔北街道的季书记,还有他们村的村民代表,来跟你取取经。” 负责人介绍道。
小吴停下手里的活,擦了擦手上的泥:“季书记好,各位叔叔阿姨好!我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以前在城里打工,房租贵,也没什么发展,后来听说村里搞文创,免半年房租,还给创业补贴,就回来开了这个工作室。”
张大叔凑到拉坯机前,好奇地问:“小伙子,你这小店能赚着钱吗?别到时候房租都交不起。”
小吴笑了:“叔叔,您放心!我这工作室每月收入能有 2 万元,除去 1500 元房租,还有材料成本,每月能净赚 1 万多。周末人多的时候,我还雇了村里的两位阿姨帮忙,她们每月能赚 3000 元,比在家待着强多了。”
“真能赚这么多?” 王阿姨眼睛一亮 —— 她女儿去年大学毕业,一直在找工作,要是村里也能搞文创,女儿说不定也能回来创业。
“是啊!” 小吴拿出手机,打开订单页面,“您看,这是我网上的订单,每天都有十几单,还有不少游客来店里体验,一次收费 88 元,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玩。”
这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一位中年妇女端着一盘水果走进来:“小吴,今天的水果切好了!季书记,各位同志,尝尝咱们村的水果!”
负责人介绍道:“这是村里的住户刘阿姨,以前靠打零工生活,现在在小吴的工作室帮忙,每月能赚 3000 元,还能照顾家里的孙子。”
刘阿姨笑着说:“以前我总担心老了没人管,现在好了,在村里就能赚钱,还能跟年轻人一起干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我跟我们村的人都说,这文创真是个好东西,不仅让村子变漂亮了,还让我们老百姓有了盼头。”
离开陶艺工作室,一行人又来到改造后的老纺织厂 —— 原本锈迹斑斑的厂房外墙,被画上了色彩鲜艳的涂鸦,门口的烟囱被改造成了 “艺术装置”,上面缠绕着绿色的藤蔓;厂房里面,被划分成几个区域:展览区里,十几幅油画挂在墙上,几位市民正举着手机拍照;创作区里,几位艺术家正专注地画画、做手工;休闲区里,摆着几张木质桌椅,几位年轻人正喝着咖啡,聊着天。
“这厂房以前倒闭好几年了,里面堆满了垃圾,没人管。” 负责人指着厂房的天花板,“后来我们把垃圾清走,重新装修,保留了厂房的钢架结构,让艺术家免费入驻,现在成了咱们市的艺术打卡地。”
老周走到一幅画前,画里是城中村的老房子,却透着一股温暖的气息。他忍不住说:“这画得真好!要是咱们村的老房子也能画成这样,说不定也能吸引游客来。”
“当然能!” 负责人笑着说,“只要你们村愿意搞文创,我们可以派艺术家去帮你们设计,保证让你们村变个样!”
厂房旁边的空地上,“周末集市” 正热闹地进行着 ——50 个摊位整齐排列,有的卖手工饰品,有的卖特色小吃,有的卖文创产品,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不少人。一位卖手工饺子的大妈正忙着打包:“来,您的饺子好了!慢走!”
“大妈,您这摊位一天能卖多少钱?” 张大叔问道。
大妈笑着说:“一天能卖 2000 多块,除去成本,能赚 1000 多块!以前我在家包饺子,只能自己吃,现在在集市上卖,不仅能赚钱,还能跟大家聊天,比在家待着强多了。”
负责人补充道:“我们这周末集市,日均人流量能达 800 人,带动了周边 100 多户村民增收。街道还帮我们联系了媒体宣传,现在文创村成了网红打卡地,节假日人流量能达 2000 人,不少村民都开起了网店,把村里的手作产品卖到了外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