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督查数据的"较真到底"(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清晨的阳光透过县委大楼的玻璃窗,洒在走廊的地板上,反射出温暖的光。季秋水正快步走向会议室,手里抱着一摞文件。
昨天,她刚收到县委办的正式通知: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季秋水同志不再兼任综合科科长职务,专心担任县委督查室主任(正科级)。这意味着她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督查工作中,不用再分心处理综合科繁杂的日常事务。
"季主任,恭喜啊!"路过的同事纷纷向她祝贺。
季秋水微笑点头,心里却很清楚,这个任命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督查室的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她必须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上午的例会结束后,季秋水回到办公室,开始审阅刚送来的《全县低收入增收督查报告》。这份报告由农业局牵头,各乡镇配合完成,是衡量全县脱贫成果的重要依据。
她的目光很快停留在一组数据上——农业局上报的"脱贫户人均增收1500元",与各乡镇汇总的"人均增收1200元"之间,存在300元的差距。
"小王,你过来一下。"季秋水招呼道。
督查室干事小王快步走来,"季主任,有什么问题吗?"
"你看这里,"季秋水指着报告,"农业局的数据比乡镇汇总高了300元,这是怎么回事?"
小王看了看,不以为意地说:"哦,这个啊,我问过农业局的人,他们说是统计口径不同。县里加了'产业分红预估',而乡镇只算了'实际到账'的收入。"
"差300元不算多,反正都是增长,没必要纠结这个吧?"小王补充道,"再说了,这样的统计差异在各地都很常见。"
季秋水眉头微蹙,"小王,督查数据不是'面子工程',是'民生答卷'——你多算一分虚假增收,就可能掩盖一个脱贫户的真实困难,误导上级决策。我们必须弄清楚这300元的来龙去脉。"
当天下午,季秋水就带着小王,直奔农业局了解情况。
农业局局长赵国华(王德海双规后,新任命的农业局局长)热情接待了他们,"季主任,欢迎欢迎!您是为那份低收入增收报告来的吧?"
季秋水点头,"赵局长,我们发现贵局的数据与乡镇汇总有300元的差距,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赵国华早有准备,"哦,这个问题啊,我们已经向督查室解释过了。县里的数据包含了'产业分红预估',而乡镇只统计了'实际到账'。这是统计口径的差异,很正常。"
"为什么要把'预估'算进去?"季秋水追问。
"季主任您也知道,"赵国华压低声音,"今年市里要评选'脱贫成果巩固先进县',我们的数据漂亮一点,机会就大一些。再说了,这些产业分红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发放时间问题,提前算进去也无可厚非。"
季秋水的表情变得严肃,"赵局长,数据的真实性比漂亮更重要。我们督查室需要核实一下这些'预估分红'的实际情况。"
赵国华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恢复笑容,"当然,当然,欢迎督查室核实。不过季主任,您也知道,现在基层工作不容易,有些事情还请您多理解。"
第二天一早,季秋水和小王就出发前往各乡镇进行抽访核实。他们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乡镇:五麻镇、瞿塘镇和青山乡。
第 83 章:督查数据的 “较真到底”(调研深化版)
一、五麻镇的 “分红迷雾”
第一站是五麻镇,车子刚驶进镇域,路两旁的稻田就映入眼帘。正值秋收时节,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几位农民正弯腰收割,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镇政府是栋翻新的两层小楼,门口挂着 “脱贫攻坚先进单位” 的牌匾,镇党委书记周明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攥着一份厚厚的《低收入增收台账》,指尖微微泛白。
“季主任,一路辛苦!” 周明迎上来,笑容有些僵硬,“您要了解的低收入增收情况,我们都按要求统计好了,绝对没问题 —— 您看,这是各乡镇的汇总表,每一笔收入都有记录。” 他说着就想递台账,却被季秋水抬手拦住了。
“周书记,台账我们回头看,今天想先随机走访几户脱贫户,听听他们的实际情况。” 季秋水的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定。周明的笑容僵了一下,连忙点头:“应该的应该的,我陪您去!”
他们先去了李大叔家。李家在村东头,是栋白墙黛瓦的小平房,院子里晒着刚收割的稻谷,墙角堆着几袋饲料 —— 那是政府帮扶的养殖项目物资。李大叔正光着膀子劈柴,古铜色的胳膊上满是肌肉,看到镇干部带着县里领导来,连忙放下斧头,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略显局促地招呼:“领导快进屋,我去烧开水!”
堂屋里摆着一张旧方桌,桌角有些磨损,墙上贴着孙子的奖状。季秋水坐下后,没有直接谈收入,而是先问起了养殖情况:“大叔,您家的猪养得怎么样?今年能出栏几头?”
提到养猪,李大叔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好着呢!政府给的猪仔壮实,技术员每月都来指导,预计年底能出栏 3 头,能卖不少钱!还有合作社的事,我入了股,说是年底有分红,就是现在还没见着钱。”
“那您知道分红大概有多少吗?” 季秋水顺势问道。
李大叔挠了挠头,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合作社的人说,大概能有一千多块吧。不过他们也说了,得等合作社的农产品卖完了才有钱分,得到年底。怎么,领导,这个分红现在就算进我们的收入里了?”
季秋水心里一沉,面上却不动声色:“我们就是了解情况。大叔,您家今年除了养猪和可能的分红,还有其他收入吗?”
“有!我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干活,每月有 800 块,我老伴在村卫生室帮忙,每月也有 500 块。加上卖稻谷的钱,比去年强多了!” 李大叔掰着手指头算着,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期待,“就是盼着年底分红能早点到账,想给孙子买个新书包。”
离开李大叔家,他们又去了村西头的王大妈家。王大妈家是易地搬迁户,住的是政府统一建的安置房。一进门,就看到王大妈正坐在缝纫机前缝补衣服,桌上放着一碗没吃完的咸菜稀饭。
“大妈,您家今年的收入怎么样?” 季秋水轻声问道。
王大妈叹了口气,放下手里的活:“收入是比以前好点,我儿子在外打工,每月能寄回两千块。就是合作社的分红,说了大半年了,到现在还没给。上次镇里统计收入,问我有没有分红,我说没有,他们却说‘先算上,年底肯定有’。我这心里也犯嘀咕,没拿到手的钱,怎么能算收入呢?”
她指了指墙上的日历,上面用红笔圈着几个日期:“这是我记的合作社开会的日子,每次都说快了快了,可就是见不到钱。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想留点钱看病,要是分红一直拖着,我这心里也不踏实啊。”
小王在一旁默默记录,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格外清晰。他抬头看向季秋水,眼神里满是震惊 —— 原本以为 “统计口径差异” 只是小事,没想到背后竟是老百姓 “没拿到手的分红被提前算入收入”。
周明在一旁脸色越来越难看,尴尬地解释:“季主任,这…… 这都是合作社的问题,我们镇里也是按农业局的要求统计的,没敢多算。”
季秋水没有接话,只是拍了拍王大妈的手:“大妈您放心,我们会帮您问问分红的事,有消息了跟您说。”
二、瞿塘镇的 “账本秘密”
第二站是瞿塘镇,车子刚停在镇财政所门口,就看到会计刘敏站在门口张望。她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抱着一个厚厚的账本,看到季秋水一行人,连忙迎上来:“季主任,您来了。”
“刘会计,我们想看看产业分红的发放记录,麻烦你配合一下。” 季秋水开门见山。
刘敏的眼神闪烁了一下,抱着账本的手紧了紧:“季主任,这个…… 需要镇领导批准吧?我只是个会计,没权限随便拿账本给人看。”
季秋水拿出督查证件,递到刘敏面前:“刘会计,我们是县委督查室的,依法依规开展督查工作,查看资金发放记录是我们的职责。如果有问题,你可以现在给镇领导打电话确认。”
刘敏犹豫了几秒,最终还是叹了口气,带着他们走进财政所的档案室。档案室里堆满了文件柜,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的霉味。刘敏打开一个铁皮柜,拿出一本泛黄的账本,翻到 “产业分红发放” 那一页:“季主任,您看,这就是我们的记录。”
季秋水凑过去,仔细看着账本上的记录 —— 每一户的姓名、身份证号、分红金额都写得清清楚楚,金额从 800 元到 2000 元不等,合计有 56 万元。但她注意到,“发放日期” 那一栏大多是空着的,只有少数几户写着 “已预支”。
“刘会计,这些分红实际发放了多少?” 季秋水指着空白的 “发放日期” 问道。
刘敏压低声音,凑近季秋水,语气里满是无奈:“季主任,实不相瞒,大部分都没发。上个月农业局的人来督查,让我们把‘预估分红’都加上,说这样全县的人均增收数据能好看点,有助于评选‘脱贫成果巩固先进县’。我们镇领导也没办法,只能照做。”
“那账本上这些金额是怎么来的?” 小王忍不住问道。
“都是合作社报上来的预估数,说是年底能分到这么多,但现在合作社根本没钱。” 刘敏苦笑,“我们基层也不容易,上面要‘数据漂亮’,下面要‘实事求是’,夹在中间太难做人了。上次有个大爷来问分红,我说‘账本上已经算进去了’,大爷说‘账本上有,我口袋里没有啊’,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