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综合科的“新人风波”(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县委办进了新人。林远娇,京城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应届毕业生,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考入县委办。她那一手漂亮的公文写作在校时就拿全国征文比赛一等奖,毕业论文更是被导师称赞"有机关笔杆子的风骨"。毕业时多家省直机关都向她抛来橄榄枝,最后选择回县城,倒让不少同学大跌眼镜——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是大伯李建国县长在家庭饭局上那句"基层最锻炼人"起了作用。
入职那天,综合人事干部特意拍了拍小林的肩膀说:"这可是咱们县里十年一遇的高材生,季科长你要好好带。"当时小林抿着嘴笑,白净的脸上透着股书卷气的傲劲儿,连带着桌上那盆绿萝都显得格外青翠。她工位抽屉里至今还放着那本翻旧的《机关公文写作规范》,书页边角都用荧光笔标得密密麻麻——就像她总爱在材料里加的"着力推进深化落实"这类词一样,透着股子学院派的较真劲儿。
“‘推进老年群体社会保障卡申领服务提质增效的阶段性总结’……嗯,这个标题既体现工作重点,又有数据支撑的空间,应该没问题。”小林指尖停顿,对着屏幕轻声念叨,指尖的法式美甲在键盘上泛着微光。她正准备敲下“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几个字,身后突然传来一声轻咳,吓得她手一抖,光标瞬间跳到了段落开头。
“小林,你这是在写什么?”季秋水走过去,视线掠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政策术语,眉头不自觉地拧成了疙瘩。她刚从夔北街道回来,裤脚还沾着点田间的泥星子,指尖捏着的民情记录本边缘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皱。
小林连忙转过身,脸上堆起几分带着青涩的自信,伸手把椅子往旁边挪了挪,让出屏幕视角:“科长,我在整理上周的社保卡办理情况报告呢。您看,我参考了县政府官网的范文,把办理流程拆成了‘前期摸排’‘集中办理’‘后续回访’三个模块,还用了些规范表述,这样是不是比之前的版本更专业?”
季秋水接过鼠标,滚轮快速向下滑动。屏幕上“构建服务闭环”“强化协同联动”“提升群众获得感”等词语像走马灯似的闪过,可翻了三页,才在表格最下方找到一行小字:“协助老年群众办理社保卡共计35张”。她停下操作,指尖在冰凉的鼠标上轻轻敲了敲,叹了口气:“小林,你在大学学的是文秘专业吧?”
“是啊科长,我毕业论文还写了《新时代公文写作的语言规范化》呢。”小林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伸手理了理耳边的碎发。
“那你应该知道,公文的‘规范’不是堆辞藻,是让老百姓能看懂、能明白。”季秋水把民情记录本放在桌上,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用蓝笔写的短句:“张桂兰大娘,78岁,眼睛花,办卡时需要帮着填表格;王大爷腿脚不方便,得上门取材料。”她指着这些字,“你写的‘推进老年群体社会保障卡申领服务’,张大娘听不懂;但你要是说‘帮张大娘这些老人办社保卡’,她立马就知道咱们干了啥——咱们坐在办公室写的每一个字,都得能传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听着心里亮堂。”
小林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键盘边缘,语气里多了几分不悦:“科长,可公文讲究严谨正式啊。您这样写太口语化了,要是被上级部门看到,会不会觉得咱们不专业?我之前实习的单位,写报告都得用标准术语……”
“标准术语是为了让沟通更高效,不是为了把人绕晕。”季秋水还想再说,旁边的小赵突然端着水杯凑过来,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小林,笑着打圆场:“小林啊,你刚来可能还不知道,咱们科长可是县委办出了名的‘笔杆子’。去年写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书记在大会上都点名夸,说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接地气!”说完,她还冲季秋水使了个眼色,眼神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暗示。
小林撇了撇嘴,低下头继续盯着屏幕,手指却没再动键盘,嘴角抿成一条直线,眼神里明晃晃地写着“不服气”。季秋水看在眼里,心里轻轻叹了口气——现在的年轻人,理论知识学得多,可跟老百姓打交道的门道,还得慢慢教。
午休时间,办公室里的人大多趴在桌上补觉,打印机的嗡鸣声也停了下来。小赵悄悄拉着季秋水往走廊尽头走,直到避开了监控摄像头,才压低声音开口:“科长,您上午跟小林较真这事,其实没必要。”
季秋水靠在墙上,手里捏着没喝完的矿泉水,挑眉问:“怎么说?”
“您还不知道吧?小林是李建国县长的远房侄女。”小赵左右看了看,声音压得更低,“听说她本来想进财政局,后来是李县长打了招呼,才分到咱们综合科来的,说白了就是‘镀金’。等过个半年一年,熟悉了流程,估计就调去更好的部门了。”
季秋水握着矿泉水瓶的手指顿了顿,眉头微蹙:“李县长的侄女?”
“可不是嘛!”小赵点点头,语气里带着点小心翼翼,“所以科里其他人都让着她点,平时分配工作也拣轻松的来。您上午那么直接批评她,万一她心里不舒服,回头跟李县长提一嘴,虽说您没做错,但总归是麻烦。您啊,也别太严格了,差不多就行。”
季秋水沉默了几秒,走廊里的声控灯因为长时间没声音,突然暗了下来,只有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缝隙,在地面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斑。她看着那道光斑,突然轻轻笑了,抬手拍了拍小赵的肩膀:“谢谢你提醒。不过,工作上的事,该较真还得较真。至于其他的,没关系。”
小赵还想再说什么,季秋水已经转身往办公室走,背影挺得笔直,脚步沉稳。小赵看着她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位季科长,什么都好,就是太认死理,眼里容不得半点虚的。
下午两点,上班铃声刚响过,季秋水就拿着外套走到小林工位前:“小林,收拾一下,跟我去夔北街道走访。”
小林正对着电脑修改报告里的术语,闻言猛地抬起头,脸上满是意外:“走访?可是科长,上午您不是说报告要尽快交吗?现在去走访,那报告什么时候写啊?”
“写报告之前,得先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季秋水把外套搭在臂弯里,弯腰拿起桌上的民情记录本,“你光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想术语,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空的。跟我去看看,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咱们的工作到底帮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报告才有分量。”
小林愣了愣,看着季秋水认真的眼神,又看了看屏幕上没改完的“规范术语”,最终还是起身拿起了笔记本和笔,嘴里小声嘀咕:“可走访不就是看看情况吗?跟写报告有什么关系……”
季秋水没接话,只是率先走出了办公室。她知道,有些道理,光靠说没用,得让小林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真正明白。
从县委大院到夔北街道,开车要二十多分钟。路上,季秋水跟小林说起了夔北街道的情况:“夔北街道是咱们县老城区,住着不少贫困户和空巢老人。之前我们帮这里的老人办社保卡,有位张大爷,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自己腿脚不方便,办卡的时候连门都出不了。后来我们上门帮他填材料、拍照,卡办好后又送上门,他拉着我的手说,这下领养老金不用麻烦邻居了。”
小林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转着笔,听着季秋水的话,心里却没太当回事——不就是帮老人办卡吗?流程手册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什么好说的。可等车子拐进夔北街道的窄巷,她才发现这里跟县城中心完全不一样。
巷子两旁的房子大多是低矮的砖瓦房,墙面上爬满了青苔,有些窗户的玻璃破了,用塑料布蒙着。路边的排水沟里积着污水,偶尔有几只鸡在垃圾堆里啄食。车子在一处破旧的木门前提了下来,季秋水指着门内说:“这就是张大爷家。”
小林跟着季秋水走进院子,一股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院子里堆着些捡来的废纸箱和塑料瓶,角落里种着几棵青菜,用竹篱笆围着。正屋的门开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迎了出来,脸上满是皱纹,却笑得格外亲切:“季科长,您怎么又来了!快进屋坐,我刚烧了开水。”
“张大爷,不用忙。”季秋水快步走过去,接过老人手里的拐杖,又从车上拎下来一袋米和一桶油,递到老人手里,“这是单位给您带的,您平时做饭方便点。”
张大爷双手接过米袋,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眼眶瞬间红了,声音带着点哽咽:“谢谢姑娘,谢谢姑娘啊!这米够我吃半个月了。前几天我还跟邻居说,家里的米快没了,没想到您就送来了。您真是把我们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
小林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笔记本,却忘了动笔。她看着张大爷粗糙得像老树皮的双手,看着他因为激动而泛红的眼睛,看着院子里简陋的陈设,突然觉得手里的笔记本变得格外沉重。刚才在办公室里琢磨的“精准帮扶物资配送行动”“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等术语,此刻在脑子里变得模糊起来,只剩下张大爷那句“这米够吃半个月了”,清晰地回荡在耳边。
季秋水转头看向小林,声音温和却带着分量:“小林,你现在觉得,‘精准帮扶物资配送行动’和张大爷说的‘这米够吃半个月’,哪个更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