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实地见闻(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选调生的宦海生涯》最新章节。

理论课程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党校安排了为期数天的实地考察。

目的是让我们这些大多来自基层的选调生,开阔眼界,亲身感受省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

考察路线精心设计,既有代表新型工业化方向的贵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有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还有一个以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闻名的先进乡镇。

第一站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坐在大巴车上,看着窗外规划整齐的道路、标准化的厂房、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Logo,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再次袭来。

在开发区展览馆,我们观看了宣传片,听取了管委会领导的介绍,了解了开发区从一片荒地到现代化工业新城的蜕变历程,以及其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方面的成功经验。

“看看人家这气魄,这规划!”王鹏在我身边啧啧赞叹,眼神里充满了向往,“我们江州那些老厂,跟这一比,简直成了手工作坊了。”

我看着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和琳琅满目的高新技术产品,心里想的却是大山镇那几家勉强维持生计的小作坊和厚坝村的鸡舍。

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差距。

胡进副镇长那种急于求成、追求表面政绩的做法,在这种真正的工业化浪潮面前,显得多么苍白和短视。

第二站是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的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自动化灌溉、控温控湿系统让人眼花缭乱;农产品精深加工车间里,普通的果蔬被加工成各种高附加值的休闲食品、保健品。

“这才是农业的未来啊!”有来自农业县的学员感慨。

示范园的负责人介绍,他们走的是“科技+品牌+市场”的路子,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这让我对厚坝村的三黄鸡项目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目前还停留在最原始的养殖和初级销售阶段,缺乏科技支撑,更没有品牌意识,抗风险能力极弱。

如果能引入一些简单的技术改良,比如科学配比饲料、规范化疫病防控,甚至未来考虑简单的屠宰分割、冷链运输,或许能提升不少效益。

考察的最后一站,是一个依靠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致富的乡镇。这里山清水秀,民居统一规划成了白墙黛瓦的民宿,果园里游客如织,当地的土特产包装精美,价格不菲。

乡镇书记自豪地介绍,他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把以前不值钱的山货卖出了好价钱,带动了全村人致富。

这种模式让我感到亲切,它与我们尝试的“五统一”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他们显然做得更深入、更成熟,尤其是抓住了乡村旅游的契机,实现了三产融合。

我仔细询问了他们的合作社如何运作,利益如何分配,如何调动农户积极性等细节,收获颇丰。

几天的考察下来,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震撼和思考。

相比于赵明宇等人更关注宏观政策和人情关系。我更多地是在思考,这些先进经验,有哪些可以结合河清县、结合大山镇的实际,进行借鉴和转化。

尤其是那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乡村旅游乡镇的经验,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回到党校宿舍,我在电话里跟张婷聊起考察见闻,她听得津津有味,末了说了一句:“看来你这趟没白去,脑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