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实地见闻(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选调生的宦海生涯》最新章节。
省委党校的培训生活,在庄严的开学典礼中正式拉开帷幕。
大礼堂主席台上就坐的是党校领导和省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领导们的讲话高屋建瓴,围绕着“新时代年轻干部的使命与担当”、“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升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等主题展开,言辞恳切,期望殷殷。
台下,两百多名来自贵南省各地的选调生正襟危坐,笔记本上沙沙地记录着。
我坐在人群中,感受着这种严肃而隆重的氛围,内心受到不小的震撼。
在乡镇,更多的是具体而微的事务,眼光局限于一方水土。而在这里,听到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局,思考的是宏观政策与基层实践的结合,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
开学典礼后,便进入了紧张的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确实体现了对这批“苗子”的重视和培养意图: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导科学与艺术、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法律法规……
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授课老师多是党校的资深教授,也有从省直机关请来的实务专家。
理论课程难免有些枯燥,尤其是那些深奥的哲学原理和政治理论。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们反应各异。像省城那些有背景的,似乎对这些理论更“适应”,课堂上能与老师对答如流,引经据典,显得游刃有余。而我们这些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则更关注那些能与实际工作结合的点。
有一次上《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老师讲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我立刻联想到了厚坝村的三黄鸡,听得格外认真。
课间休息时,我甚至鼓起勇气,就“五统一”模式在实际推广中遇到的管理难题和风险控制,向老师提了个问题。
老师很感兴趣,不仅详细做了解答,还肯定了我们基层的探索精神。
相比之下,陈志远对公共管理和政策分析类的课程更感兴趣,笔记做得密密麻麻。
而我们宿舍的王鹏,则对涉及工业发展和国企改革的课程情有独钟,讨论起来眉飞色舞。
李鹏程话最少,但每次小组讨论,他关于扶贫开发和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言,虽然朴实,却总能切中要害,带着泥土的芬芳。
课余时间,党校的生活也算丰富。图书馆藏书颇丰,成了我晚上最爱去的地方。篮球场、乒乓球室也总能看到学员们运动的身影。
我、陈志远和王鹏、李鹏程渐渐熟络起来,晚上常在宿舍里聊天,天南地北,从各自工作地的风土人情,到对某些政策的看法,偶尔也会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
这种跨地区的交流,让我看到了基层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学到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培训班里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无形的小圈子。
赵明宇凭借着家世和能在县府办工作的经历,身边很快聚集了一批同样来自市县机关、或者家境较好的学员,他们谈论的话题往往围绕着省里哪个部门有前途、哪位领导可能要动之类的“内部消息”,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而我们这些来自偏远县乡的,则更多地聚在一起,分享基层的酸甜苦辣。
这种微妙的氛围,让我想起了大山镇镇政府大院,只是这里的“院墙”更高,“水”也更深。
我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多听多看多学,把主要精力放在汲取知识和发展自己上。
偶尔和张婷通电话,我也会跟她聊聊学习见闻和同学趣事,她会笑着提醒我:“省城水深,你可别学坏了。”语气里是熟悉的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思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