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调解初体验(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选调生的宦海生涯》最新章节。

“这路就得这么开!慢了反倒颠得更厉害,这跟调解纠纷一个理,得快准狠,不能磨磨蹭蹭!”

到了村里的争议地,两家的房子紧挨着,所谓的“边界”其实只是一条杂草丛生的浅水沟,沟边还歪歪扭扭立着块半埋在土里的石头,石头上全是青苔,老头说那是“界碑”,年轻人说“那是他家垫猪圈的石头”。

两人才一到,就又吵起来,指手画脚,围观的村民跟着起哄,有劝的有看笑话的,乱成一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村长也赶来了,是位皮肤黝黑、精瘦结实的老汉,姓王,一见面就握我的手:“林干部,辛苦你跑这一趟!”

他将我拉到一旁,低声说:“这俩是老张家和老李家.....为这点边角地闹十几年了!当年分地的账本早丢了,现在一个要垒猪圈,一个不肯让,谁都说不服谁。”

我蹲下身,扒开水沟边的杂草,摸了摸那块石头,青苔厚得能打滑,确实看不出是 “界碑” 还是 “垫脚石”。

又问了几个围观的老人,有的说 “当年是张家的地宽些”,有的说 “李家爹在世时就种到沟边了”,越问越糊涂。

心里渐渐有了数:完全照规章来已经不可能,只能找一条双方都能下的台阶。

我把两人请到一边,也不站什么“干部立场”,也没提什么“法律”“政策”,就像小时候劝自家邻居那样开口:

“大叔,您这岁数跟我爸差不多,我是农村人,知道修个猪圈不容易,就是想多挣两个贴补家用。”我先转向老人,语气放缓“可您也得考虑,要是猪圈垒过了沟,下雨时水排不出去,淹了李家的地基,到时候他再找您赔,您不是更亏?”

又转向年轻人,我拍了拍他的胳膊:“大哥,您家的地确实更宽些。老人嘛,辛苦一辈子,争的不是那半尺地,是口气。您退一寸,不叫吃亏,叫给老人面子,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真闹到派出所去,俩家脸上都不好看。”

我一边比划一边劝,既讲人情也点后果,老村长也在旁不停帮腔:

“林干部说得在理!人家从镇上骑摩托颠了半小时来劝,图啥?不就是想咱邻里和睦嘛!”

也许是看我一直语气诚恳、没拿官腔压人,也许是吵累了,亦或是那句“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悄悄拉近了距离......两人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些。

这时,围观的村民中也有人开口劝和:

“都是老邻居了,各退一步吧。”“林干部说得在理,为这点地伤和气不值得。”

气氛渐渐松快了,趁着这个势头,我提出折中方案:年轻人同意老人继续垒猪圈,但必须退后二十厘米,保证不影响排水;老人也退一步,同意将猪圈规模缩小。虽然根子上的矛盾未解,但一场风波总算暂平。

回去路上,老村长儿子的摩托驶得慢了些。

他递来一根烟,我婉拒了,他自己点上,深深吸了一口:“林干部,没料到你年纪不大,说话倒挺在谱。农村的事就是这样,有时光讲法律条文不行,还得掺点儿人情、抹点儿稀泥,但这泥抹得公道,大家就认。”

回到党政办,已是傍晚时分。

韩天明还在办公室,见我回来,抬头问了句:“处理好了?”

“嗯,暂时劝住了,两家同意各退一步。”我照实汇报,将过程简单说了说。

“哼,说白了不就是和稀泥么。”龚小洪嗤笑一声,却难得没再讽刺,“基层就这套,书本上没有吧?”这次,我没有辩解。虽然方法不那么“规范”,但确实有效。

这大概就是张振国说的“基层学问”。

韩天明皱了皱眉,朝龚小洪挥挥手:

“你闲得慌就去把上周的文件归档,别在这儿说风凉话。” 龚小洪撇撇嘴,拎着搪瓷杯走了。

下班后,韩天明特意等我一起走。路上,他难得地多说了几句:

“小林啊,今天这事你处理得不错,基层工作就是这样,很多事没有标准答案,要在原则和人情之间找平衡点。你是个好苗子,领导都很器重你,好好干。”

这番话让我心里一暖,连忙点头:“谢谢韩主任指点,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深夜躺在那张旧木板床上,山风拍打窗框。我反复咀嚼着白天的经历:老人倔强的皱纹、年轻人紧绷的脸、老村长精明的眼睛、摩托驶过扬起的尘土,还有那一条长满杂草的水沟......

那种无力感依旧隐约缠绕,但心底却仿佛多了一点什么,那是一丝从实践中钻出的、名为“经验”的嫩芽。

窗外的风还在呼啸,此刻听来,竟不像之前那么刺耳了,反倒像一首陌生的摇篮曲,轻轻哄着这个刚懂了点 “基层” 滋味的年轻人。

我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党政办的桌上还会堆起新的文件,大院里还会闯进吵架的老乡,还有更多的“筛子眼”等着我去填补,但这一次,我似乎多了几分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