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微子事件(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密统帝国》最新章节。

一、未写之书与荣誉的刚性

宇宙科学院的梧桐叶又黄了一层,秋风卷着碎金般的阳光穿过玻璃穹顶,在米凡办公室的地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书架上,《等分论》的烫金书脊在光影中时明时暗,与旁边《射力论》的磨砂封面形成奇妙的对比 —— 就像它们的作者,既有着足以刺痛学界的锋芒,又藏着深不见底的沉静。

米凡坐在宽大的橡木桌后,指尖悬在一份手稿的最后一页。稿纸上 “中微子质量振荡机制初探” 几个字被红笔圈了三次,墨色已有些发灰,显然被反复摩挲过。他忽然按住纸页,指腹碾过纸面的褶皱,像是在触摸某种滚烫的真理。

“米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的视频会议还有十分钟。” 助理小陈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时,他才惊觉窗外的天色已暗,暮色正顺着书架的缝隙往上爬,漫过《多重宇宙模型》时,仿佛真的渗入了另一个维度。

他合上手稿,锁进桌下的金属柜。那柜子有六道锁,钥匙分别藏在办公室的六个角落 —— 最隐蔽的一把,嵌在《小科学思维批判》的书脊夹层里。学界都在传,米凡对中微子研究讳莫如深,连他最亲近的弟子都未曾见过相关手稿。有人说他是怕颠覆现有理论引火烧身,有人猜他在等待某个完美的发布时机,更离谱的传言是,他发现了中微子与平行宇宙的某种联系,不敢公之于众。

“知道了。” 米凡的声音带着纸张摩擦后的沙哑,他起身时带倒了椅背上的外套,露出衬衫肘部磨出的毛边。这件穿了五年的白衬衫,与他身后那些象征顶级荣誉的着作形成了荒诞的对照 —— 就像他本人,用最朴素的姿态,撬动了最宏大的宇宙奥秘。

视频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当米凡用 “大科学思维” 框架拆解完暗物质与量子纠缠的关联性问题时,伦敦那边的时钟已指向午夜。屏幕里,诺奖得主戴维斯教授摘下眼镜揉着眉心,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疲惫:“米,你的理论总是让我们觉得…… 像在重新学走路。”

“走路本就该先看方向,再迈步子。” 米凡笑了笑,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传统理论总在纠结‘步子迈多大’,却忘了问‘要走到哪里去’。”

会议结束后,小陈送来一杯热可可,犹豫着说:“刘柳研究员下午又来了三次,说有急事。”

米凡端着杯子的手顿了顿。刘柳 —— 这个名字总能让他想起五年前那个雪夜,自己蜷缩在科学院门口的石阶上,听着传达室里传来的对话。当时正是这位刘柳,用带着优越感的语气向王院长的秘书王平米汇报:“门口有个疯子,说要推翻量子力学,您别管他。”

那时的刘柳,西装笔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胸前别着 “青年拔尖人才” 的徽章,像一枚精准校准却毫无灵魂的仪器。而现在,他却像块被雨水泡软的海绵,急切地想吸收点什么。

“让他明天早上来。” 米凡望着窗外渐浓的夜色,杯壁的热气在他镜片上凝成白雾。他想起刘柳昨天在走廊里拦住他时的样子,领带歪着,眼底有血丝,像个输光了筹码的赌徒。

第二天清晨,刘柳比约定时间早了四十分钟到。他捧着一个紫砂茶罐站在办公室门口,皮鞋上沾着泥点,显然是从家里直接赶来的。米凡开门时,他像被烫到似的挺直身体,把茶罐往前递了递:“这是我父亲珍藏的武夷岩茶,据说……”

“进来说。” 米凡侧身让他进来,目光扫过茶罐上 “仅供特供” 的烫金小字,嘴角几不可察地撇了撇。

办公室里弥漫着旧书和淡淡的消毒水味 —— 米凡有洁癖,却唯独不介意书籍散发的霉味,他说那是 “知识发酵的香气”。刘柳坐在沙发上,手指反复摩挲着茶罐的盖子,像是在鼓足勇气。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漏进来,在他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倒像是他内心的挣扎被具象化了。

“米教授,” 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昨天您说…… 我的问题出在‘装满了别人的理论’,我回去想了一整夜。”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论文,最上面的那篇标题是《中微子质量起源的标准模型扩展》,作者署名处,刘柳的名字被红笔圈过无数次。

“这是我近三年的研究成果。” 他把论文推过去,指尖微微颤抖,“您看,我尝试过二十三种模型,都无法解释中微子振荡时的质量突变。他们都说我钻进了死胡同,可我……”

米凡拿起论文,没有翻页,只是盯着标题看了半分钟。刘柳的心跳随着那沉默的秒针越跳越快,他想起自己父亲曾说过:“在科学院,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站在了谁的队伍里。” 他当初能进特研所,确实离不开父亲的运作 —— 那位在政界呼风唤雨的老人,只需一个电话,就能让他跳过三次评审。但也正因如此,每次学术会议上,别人看他的眼神里总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审视,像在看一件精致却缺乏灵魂的赝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柳,” 米凡忽然开口,把论文推了回去,“你知道为什么蜜蜂能找到花蜜吗?”

刘柳愣住了:“什…… 什么?”

“蜜蜂不会背诵花蜜的分子结构,也不会计算飞行轨迹。” 米凡起身走到窗边,指着楼下花坛里忙碌的蜂群,“它们靠的是本能 —— 一种被千万年进化筛选出的智慧本能。而你,”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就像一只背着百科全书采蜜的蜜蜂,翅膀都被知识压断了,还怪花蜜藏得太深。”

刘柳的脸瞬间涨红,像被人当众撕开了遮羞布。他想反驳,喉咙却像被堵住,那些准备了一夜的辩解词全卡在了舌尖。他确实记得所有权威期刊的最新观点,能精准引用每一位诺奖得主的理论,可那些知识就像贴在墙上的瓷砖,看似严丝合缝,却挡不住墙内的空洞。

“我父亲……” 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委屈,“他总说,做研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巨人的肩膀若是歪的呢?” 米凡走回来,给自己倒了杯白开水,“你父亲让你进科学院,不是帮你,是把你关进了他用权力筑成的玻璃笼子。你怕失败,怕别人说你‘靠关系’,这种恐惧比任何理论枷锁都更能捆住你的思维。”

刘柳猛地抬头,眼里布满血丝:“那我该怎么办?我试过抛开那些理论,可脑子里全是公式,全是别人的结论!” 他忽然抓住米凡的手腕,力道大得发白,“米教授,您一定有办法的,对不对?您说过我有希望的!”

米凡抽回手,揉了揉被捏红的地方,忽然笑了:“办法有一个,但你未必敢试。” 他走到金属柜前,输入密码打开,取出一叠文件扔在桌上,“下个月,我打算申请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世界中微子论坛。到时候,全球顶尖的物理学家都会来。”

刘柳拿起文件,手指在 “主办人:米凡” 几个字上停顿了一下:“您要…… 公开讨论中微子质量问题?”

“不是讨论,是辩论。” 米凡的眼神亮得惊人,“我要当着所有人的面,证明现有理论都是错的。而你,” 他盯着刘柳的眼睛,“如果我赢了,你就把这茶罐还给你父亲,把那两座别墅挂牌出售,然后 ——”

“然后什么?” 刘柳的声音在发颤。

“去流浪。” 米凡一字一顿地说,“不带任何书,不用任何通讯工具,去火车站、天桥底、菜市场待上一年。什么时候你能像那些拾荒老人一样,对‘知识’毫无敬畏,只对‘生存’保持本能,什么时候再回来。”

刘柳像被雷劈中似的僵在原地。窗外的蜜蜂不知何时飞走了,花坛里的月季被风吹得摇晃,影子投在他脸上,像一张扭曲的网。他想起自己的书墅 —— 那座位于市郊的白色建筑,里面有恒温恒湿的书房,有自动翻页的阅读器,有能精确到秒的作息提醒系统。他一直以为那是最理想的研究环境,现在才明白,那不过是另一个更精致的牢笼。

“您是说……” 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要我彻底否定自己?”

“不是否定,是归零。” 米凡拿起那篇《中微子质量起源的标准模型扩展》,随手扔进了废纸篓,“就像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只有纯粹的可能性。”

刘柳看着那篇凝聚了三年心血的论文在纸篓里蜷成一团,忽然有种解脱的快感。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科学院大门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年前,米凡就是从那里走进来的,背着一个破帆布包,里面装着几页手写的论文。而他自己,却花了三十年,才看清自己一直站在门外。

“好。” 他转过身,脸上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平静,“我答应你。但你也要答应我,论坛上,你必须让我心服口服。”

米凡伸出手:“一言为定。”

两只手握住的瞬间,刘柳忽然想起葬礼上那个枪击米凡的王侃侃。那个眼神疯狂、动作粗暴的男人,被米凡称为 “可以相提并论” 的人。他以前不懂,现在似乎有点明白了 —— 真正的智慧,或许本就带着某种破坏性的疯狂,而不是他这种被规训出来的 “精致”。

“对了,” 米凡忽然想起什么,“你书墅里第三排书架,是不是藏着一箱未拆封的《小科学思维批判》?”

刘柳惊讶地张大嘴:“您怎么知道?那是我父亲硬塞给我的,说要‘知己知彼’,我一直没敢看……”

米凡笑了笑,没解释。他的感知力总能捕捉到一些细微的 “场”—— 就像此刻,他能清晰地 “看到” 刘柳别墅里那箱书散发的压抑气场,像一堆等待被点燃的干柴。

“明天晚上,我去你书墅。” 米凡说,“在那之前,把那箱书烧了。”

刘柳离开时,脚步轻快得像换了个人。米凡站在窗前,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梧桐道尽头,然后转身从废纸篓里捡起那篇论文,小心翼翼地抚平褶皱。他其实没打算真的让刘柳去流浪,那不过是激将法 —— 但烧书这一步,必须做。有些枷锁,只有用火焰才能烧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拿起电话,拨给王院长:“院长,关于中微子论坛的申请,我需要动用‘紧急学术预案’…… 对,级别要最高,邀请名单我已经拟好了,包括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麦克阿瑟…… 理由?” 米凡看了一眼窗外渐沉的夕阳,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弧度,“我要证明,中微子不仅有质量,而且它的质量,是多重宇宙碰撞的回声。”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王院长苍老却有力的声音:“米凡,你总是能给我们惊喜。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

“我需要一个人。” 米凡说,“王侃侃。我要他从监狱里出来,作为我的特别助理,参加论坛。”

这次,电话那头的沉默持续了更久。米凡能想象出王院长此刻的表情 —— 眉头紧锁,手指在桌面上敲击,就像五年前自己第一次提出 “多重宇宙模型” 时那样。

“这不合规矩。” 王院长的声音带着犹豫。

“科学从来就不合规矩。” 米凡走到金属柜前,再次打开锁,看着那份 “中微子质量振荡机制初探” 的手稿,“而且,他比我们任何人都更懂‘破坏’的价值。有时候,打破一个旧世界,比建立一个新世界更重要。”

挂了电话,办公室里只剩下时钟的滴答声。米凡把手稿放回柜中,锁好,然后走到窗边。天色彻底暗了下来,科学院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像一片漂浮在夜空中的星群。他想起自己出版的那些着作,每一本都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无数涟漪。但中微子这颗石子,他要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 一个能让整个湖面彻底重构的时机。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荣誉是智慧的枷锁,唯有隐忍,才能让真理自由生长。” 这是他刚进科学院时写的,那时他还在为经费发愁,还在被人嘲笑 “异想天开”。现在想来,那些日子虽然清苦,却有着最纯粹的专注 —— 就像刘柳将要去体验的流浪,剥离一切浮华,只剩下人与真理的直面相对。

窗外的风更大了,吹得梧桐叶沙沙作响。米凡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要让所有人明白,他不出版中微子专着,不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 —— 有些真理,需要足够的 “隐忍”,才能在最合适的时刻,爆发出撼动帝国的力量。

二、书墅的火焰与监狱的光

刘柳站在书墅的露台上,手里捏着一个打火机。晚风掀起他的衬衫,带着郊外特有的青草气息,与书房里飘来的书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属于 “过去” 的味道。

这座白色的建筑是他三年前设计的,每一寸空间都经过精密计算:书房的朝向避开正午的强光,保证纸张不会褪色;地板用了特殊的隔音材料,能隔绝 30 分贝以上的噪音;就连书架的高度,都按照他伸手最舒适的角度设置。他一直以为这里是知识的圣殿,直到昨天米凡那句话像把锤子砸过来 ——“你没有一个安静的心,怎么可能出成绩?”

此刻,书房中央的地板上,那箱未拆封的《小科学思维批判》堆得像座小山。刘柳的手指在打火机上反复摩挲,金属外壳被体温焐得发烫。他想起父亲把这箱书交给自己时的样子,坐在红木沙发上,手指夹着雪茄,烟雾缭绕中,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刘柳,米凡这个人,才华是有的,但太狂。你要研究他,看透他的弱点,将来才能超过他。”

那时的他,点头如捣蒜,心里却充满了嫉妒。他看着米凡用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个门外汉变成科学院的传奇,而自己,顶着 “将门之后” 的光环,却像只困在玻璃缸里的鱼,无论怎么游,都逃不出别人的审视。

“爸,你知道吗?” 刘柳对着空旷的夜空低声说,“我从来不想超过谁,我只想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打火机 “咔嚓” 一声燃起火焰,蓝色的火苗在风中摇晃,映在他眼底。他想起米凡扔进废纸篓的那篇论文,想起自己无数个深夜在电脑前的挣扎,想起梶田隆章在学术会议上提到中微子时那自信的眼神,想起麦克阿瑟的理论被奉为圭臬时自己内心的不甘。那些知识、权威、荣誉,像一层层涂料,把他裹得越来越厚,直到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他蹲下身,点燃了最底下那本书的塑封。火苗舔舐着纸张,发出 “噼啪” 的轻响,一股焦糊味弥漫开来。起初只是小小的火焰,很快就窜成了一团火,照亮了整个书房。那些印着米凡名字的书页卷曲、变黑、化为灰烬,就像他过去三十年的执念,在火焰中一点点消散。

他没有去灭火,只是站在旁边看着。火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那些曾经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紧绷的嘴角慢慢放松。他想起小时候,父亲第一次带他去科学院,他在草坪上追一只蝴蝶,跑得摔了一跤,膝盖流着血,却因为抓住了蝴蝶的翅膀而笑得开怀。那时的他,眼里没有公式,没有权威,只有对世界最本能的好奇。

“原来我早就忘了。” 刘柳喃喃自语,任由眼泪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灼热的地板上,发出 “滋” 的一声。

火焰熄灭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书房里只剩下一堆黑色的灰烬,像一层薄薄的雪。刘柳拿起扫帚,一点点把灰烬扫进垃圾桶,动作缓慢而郑重,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扫到最后,他发现灰烬里还残留着一小块未烧尽的纸片,上面印着米凡的一句话:“小科学思维的致命伤,是把‘已知’当作‘真理’的边界。”

他把那块纸片放进贴身的口袋里,然后走出书房,环顾这座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书墅。白色的墙壁在晨光中显得有些苍白,恒温系统还在嗡嗡作响,仿佛在哀悼那些被烧毁的书。刘柳忽然觉得这里无比陌生,就像第一次走进时那样。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房产中介的电话:“你好,我有两座别墅要出售…… 对,价格不是问题,越快越好…… 什么?理由?” 刘柳看着窗外飞过的一群鸽子,它们在晨光中舒展翅膀,自由得让人心颤,“我要去寻找比房子更重要的东西。”

挂了电话,他开始收拾行李。打开衣柜,里面挂满了定制西装和名牌衬衫,他只从中挑了一件最普通的蓝色 T 恤和一条牛仔裤。打开抽屉,里面有各种奖章、证书、学术会议的邀请函,他看都没看,直接关上了。最后,他走到书桌前,拿起那本被米凡评价为 “不算论文” 的《中微子质量起源的标准模型扩展》,犹豫了一下,还是放进了背包。

“或许,留一点念想也好。” 他对自己说,然后背上背包,走出书墅,反手锁上了门。钥匙被他扔进了门口的信箱,就像扔掉了一把束缚自己的枷锁。

走到路口时,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白色的建筑,它在晨光中安静地矗立着,像一个被遗忘的梦。刘柳深吸了一口气,转身朝着公交车站走去。他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的脚步却异常坚定。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就像小时候在草坪上追蝴蝶时感受到的那样。

与此同时,米凡正在科学院的会议室里,面对着一群神色凝重的官员。长条会议桌的尽头,坐着司法部的张司长,他手里捏着一份文件,眉头紧锁。

“米凡,不是我不帮你。” 张司长的声音带着无奈,“王侃侃是重刑犯,故意伤害罪,虽然狱中表现良好,但距离假释期还有两年。提前释放,这在程序上根本说不通。”

“程序是为了维护秩序,而科学有时需要打破秩序。” 米凡坐在张司长对面,面前放着一杯清水,“王侃侃在狱中写的那几篇论文,您看过了吗?关于‘量子隧穿效应的暴力实现’,那里面的思路,比我们现在所有的理论都更接近中微子的本质。”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复印件,推到张司长面前:“您看这里,他提出中微子之所以能穿透一切物质,是因为它在‘暴力撕裂’空间。这种想法虽然疯狂,但却完美解释了质量突变的问题。我们需要这种疯狂,尤其是在面对梶田隆章和麦克阿瑟这样的权威时。”

张司长拿起复印件,一页页翻看着,脸色渐渐从凝重变成了惊讶。会议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和墙上时钟的滴答声。其他官员们面面相觑,显然对米凡的提议感到不可思议。

“这简直是…… 异端邪说。”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忍不住开口,“让一个罪犯参与最高级别的学术论坛,传出去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不也被当成异端吗?” 米凡看向那位老教授,眼神平静却带着力量,“伽利略被审判时,整个欧洲的学者都在嘲笑他。可历史最终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尤其是那些被视为‘异类’的人。”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窗边,指着外面的科学院大楼:“我们这里的每一项突破,最初都被当成笑话。五年前,我提出‘多重宇宙模型’时,您不也说过‘这是年轻人的胡思乱想’吗,李教授?”

那位老教授的脸一下子红了,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张司长放下复印件,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陷入了沉思。米凡知道,他在权衡 —— 一边是程序正义,一边是可能改变世界的科学突破。这种权衡,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而每一次,都是对 “进步” 的考验。

“如果我同意,” 张司长终于开口,目光锐利地看着米凡,“你能保证什么?”

“我能保证,这次论坛之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理解,将前进至少一百年。” 米凡的语气无比坚定,“我也能保证,王侃侃在论坛期间,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如果出了问题,我负全部责任。”

“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张司长追问。

米凡走到会议桌前,拿起那份复印件,指着王侃侃论文里的一句话:“‘破坏是创造的前提,就像宇宙大爆炸,先有毁灭,才有新生。’张司长,有时候,我们必须相信那些看似危险的力量。”

张司长看着米凡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丝毫犹豫,只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自信。他想起五年前,王院长力排众议把米凡招进科学院时说的话:“这个年轻人,眼里有星辰大海,也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现在看来,王院长说得没错。

“好。” 张司长站起身,做出了决定,“我会向上级申请‘特殊学术假释’,但这需要时间。论坛还有一个月,我尽量在那之前给你答复。”

“谢谢您,张司长。” 米凡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但我有个条件。” 张司长补充道,“王侃侃必须全程由警方监控,一旦出现任何异常,立刻终止假释。”

“没问题。” 米凡爽快地答应了,“我相信他会珍惜这个机会的。”

会议结束后,米凡走出会议室,阳光正好,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他拿出手机,想给刘柳打个电话,却想起自己让他不要用通讯工具。他笑了笑,收起手机,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刚走到门口,就看到小陈急匆匆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快递:“米教授,这是监狱寄来的,收件人是您。”

米凡接过快递,上面没有寄件人姓名,只有监狱的地址。他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叠手写的论文,封面上写着:“给米凡:关于中微子质量的终极解释。” 落款是王侃侃。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越看越激动,手指都在微微颤抖。王侃侃的思路比他想象的还要大胆 —— 他认为中微子不仅是多重宇宙碰撞的回声,而且它本身就是 “宇宙的意识”,能够记住每一次碰撞的信息。这种想法,与他自己的 “中微子质量振荡机制初探” 有着惊人的相似,却又多了一份野性的洞察力。

“果然没看错你。” 米凡喃喃自语,把论文小心翼翼地放进公文包。他知道,这场论坛将会是一场好戏 —— 一边是代表传统理论的权威,一边是他和王侃侃这两个 “异类”,而中微子,将是他们最好的舞台。

回到办公室,他再次打开金属柜,看着那份手稿。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手稿上投下一道道金线,仿佛在为它镀上一层光芒。米凡拿起笔,在最后一页写下:“宇宙的隐忍,在于它用最细微的粒子,记录了最宏大的故事。而我们的使命,是读懂这些故事。”

写完,他合上手稿,重新锁好柜子。然后走到窗边,看着科学院里来来往往的人,他们行色匆匆,表情严肃,就像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接力赛。米凡知道,自己即将接过一棒,而且这一棒,将会跑得与众不同。

他想起刘柳,此刻或许正在某个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陌生的风景;想起王侃侃,在监狱的高墙内,或许还在演算着那些疯狂的公式;想起梶田隆章和麦克阿瑟,他们收到邀请函时,会是怎样的表情。

“好戏要开场了。” 米凡对着窗外的阳光,露出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三、假释的代价与论坛的阴影

监狱的铁门在身后缓缓关上,发出沉重的声响。王侃侃眯起眼睛,适应着久违的阳光,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 —— 那是米凡写给他的信,只有一句话:“破坏不是目的,重建才是。”

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工装,是监狱里发的,布料粗糙,却比囚服自由得多。身后跟着两名穿着便衣的警察,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保护” 他的安全,说白了,就是监视。

“王侃侃,” 其中一名警察开口,语气平淡,“米教授在外面等你。记住你的身份,别给我们添麻烦。”

王侃侃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他的头发很短,露出光洁的额头,眼神里带着一丝警惕,又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三年的牢狱生活,没有磨掉他骨子里的野性,反而让他的眼神更加锐利,像一把藏在鞘里的刀。

走出监狱大门,他看到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路边,米凡正站在车旁,穿着那件熟悉的白衬衫,袖口依然磨出了毛边。看到王侃侃,米凡笑了笑,伸出手:“欢迎回来,王侃侃。”

王侃侃犹豫了一下,然后握住了米凡的手。他的手很粗糙,掌心有厚厚的茧子,那是长期握笔和劳作留下的痕迹。“你真的相信我?”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确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