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孙子兵法不在你的书单上!(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最新章节。

显见其心神激荡。

但随着一字一句迸出。

犹如雷霆接连炸响,震动整座大殿。

朱标当场怔住。

这是他那个平日畏缩寡言的儿子?

虽为皇孙,可方才那番言论,便是年长皇子,在百官环视之下也未必敢言。

可眼下,望着朝堂因一人之语而陷入死寂的氛围。

朱标悄然望向父亲。

却见老爷子脸上,竟浮现出一丝动容。

他们清楚。

朱允通今日所陈,并非全由己出,其中多有早年“朱雄英”留下的思虑根基,可谓早有筹谋。

然而,时隔多日,面对群臣诘问,竟能从容陈词、条理分明,且不失皇家气度。

这般胆识与定力,早已远超寻常少年。

大孙的出现,像一阵疾风搅动了湖面。

朱元璋默默望着他,心中泛起一丝久违的触动。可他知道,眼下不是抒情的时候。

天地正在变色,白气升腾,寒意未散。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方孝孺站起身来,面容冷峻,再不见往日讲学时的温文尔雅。他的目光如刀,直指殿中那位年轻的皇孙。

“三殿下,你竟将我朝文臣数十年之功,尽数贬为虚妄?”

“你说四书五经不能抗灾?不错,它不能止雨熄火。可读此书者,哪一个不在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你说经典护不住百姓?那忠义孝悌之风,是谁在民间代代传续?”

“你说儒典救不了国?可其中字字皆是忠君报国之训,难道全是空谈废纸?”

朱允通立于殿心,神色不动。

他知道,这场辩论早已不是学问之争,而是根基之斗。

“救灾者,是朝廷调度,是万民节衣缩食,是官吏奔走于泥泞之中。”

“守土者,是边关将士以命相搏,是以血筑墙,以骨为基。”

“元末乱世,最先倒下的,是最底层的农夫。他们不识字,不懂礼,手里只有锄头和柴刀。”

“他们不明白‘仁者爱人’,只记得‘你夺我食,我取你命’。”

“他们的反抗,不是写在竹简上的道理,是砍进敌人脖子的真实刀锋。”

“他们不知道《论语》为何物,也没听过‘大学之道’。但他们用命拼出了一个新世道。”

这一番话落下,方孝孺脸色骤变,胸口起伏,几乎难以呼吸。

“荒谬!若无圣人之教,何来人心所向?若无礼义廉耻,岂能成事?”

“纵使起初出于私愤,但历朝兴替,哪一回不是谋定而后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难道不是智谋先行?”

朱允通冷笑一声:“谋略从何而来?来自战场上的生死厮杀,来自一次次败仗换来的教训。”

“《四书五经》里,没有‘兵者诡道’,也没有‘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不在你的书单上。”

方孝孺猛地一颤,气息几近断绝。

连一旁的练子宁也面色铁青,握紧了袖中的手。

满殿文官,人人低头,仿佛被人掀了遮羞布,脸上无光。

而蓝玉与常茂对视一眼,忍不住笑出声来。

常茂大声道:“还是我们家三殿下讲得痛快!老子带兵打仗,可没带过一本《孟子》上阵!”

蓝玉抚须大笑:“兵无定法,全凭临机决断。要真按书本打仗,早被人埋了十回!”

两人声音刚落,方孝孺的脸已由红转紫,宛如烈火炙烤过的铁锅。

“读书人研习的,是安邦定国之道,而非战场杀伐之术!”他语气骤冷,针锋相对。

朱允通神色如常,答道:“治理国家靠的是法度。学子修习《大诰》与《大明律》,以律令治世,那四书五经又起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