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信纸背面的四个小字!(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最新章节。

殿中众人目光瞬间集中于他。

老爷子眼神一亮,连带几位重臣也纷纷转头。

那官员顿了顿,面露一丝尴尬:

“但……是个六七岁的孩童。”

“鲁大人,这是在拿我们寻开心?”

被点名的鲁大人连忙摆手,苦笑回应:

“不敢不敢,实是属下能查到的极限了。”

老爷子脸色微沉,片刻后摆摆手:

“罢了,既然没有线索。”

“那就退朝吧。”

“茹瑺、蓝玉、还有户部、五军都督府的,一会儿来文华偏殿,有要事相商。”

“老大、老三、老四,你们也留下。”

“是,陛下(父皇)!”

午朝即将散去。

老爷子拿起桌上的信,准备起身离开。

忽然——

“等一等!”

一声突兀的呼喊,让整个大殿为之一静。

众人望向龙座之上。

只见老爷子的手指正紧紧捏着那封信,缓缓展开。

原本看似空白的信纸背面,竟然浮现出四个小字。

从右至左,位于左下角。

老爷子瞳孔骤然一缩。

“军制改革?!”

……

与此同时。

朱雄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才是他的真正用意。

强国富民,内修外拓。

靠什么实现?

不止是向外开拓疆土、提升国力,更要解决眼下潜藏的隐患。

毕竟,开疆拓土耗时太久,出兵征战也得名正言顺,过于被动。

比如这次的“高丽”,远在天边,真要动兵,又得耗费大量精力。

可军制改革就不一样了。

毫不夸张地说——

自从洪武皇帝确立军户制,号称“军农一体”以来,大明的隐患就已悄然埋下。

简单来说,明军采用的是卫所制度。

比如后人熟知的“锦衣卫”,还有眼下提及的铁岭卫,都是卫所的一部分。

一个“卫”的编制,大概有五千七百多人。

下面设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层级。

千户与百户,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他们统领的人数规模。

总旗,管辖五十人。

小旗,统带十人。

这一制度,是老爷子颇为自豪的创举。

他曾豪言:“咱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话听起来,确实很有气魄。

不能否认,在洪武初年,卫所军户确实做到了自给自足,开垦土地,实现军农一体。

可问题也随着制度的推行逐渐浮现。

制度刚设立时,或许确实有效。

但人,终究会变。

一人为军户,世世代代皆为军户。

身份被固定,阶层难以流动。

不过十年光景,这些军户便渐渐沦为百户、千户手中的私人武装。

一旦军队变成地方将领的私兵,洪武皇帝当年引以为傲的“养兵百万、不费一粒米”的承诺,也就成了空话。

大明末期朝廷的衰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辽东一带的将领家族长期养寇自重,年年向朝廷伸手,索要巨额军费粮草,最终拖垮了国家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