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张混纺布的暖,连着万家的线(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青史照山河》最新章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昨儿个来了个韩国绣娘,” 掌柜指着布上的细圈,“她教我们在里面加了韩国的苎麻线,说这样更耐磨,结果纹路就自己长了圈。”
王二愣子媳妇给娃扯了块做褥子的布,上面的禾纹里嵌着个小小的 “家” 字,正是娃上次用面粉画的那个。“这布认人呢,” 她高兴地说,“知道是给娃做的。”
货郎扛着个大布卷进来,上面印着列国的图案:秦国的长城、鲁国的杏坛、楚国的云梦泽,最后都绕着中心的禾纹。“这是给列国驿站做的旗子,” 他说,“不管到哪个驿站,看见这旗就像到家了。”
突然进来个哭哭啼啼的小姑娘,手里攥着块撕坏的帕子,帕子是楚国的云锦,上面绣着一半的禾纹。“俺娘让俺送帕子给秦国的笔友,” 小姑娘抽噎着,“路上不小心撕了……”
绣娘赶紧接过帕子,从柜台里拿出块秦国的麻布,正好能补上撕坏的地方,补好的帕子上,楚国的云锦和秦国的麻布融成了完整的禾纹。“你看,” 她递给小姑娘,“这样不是更好看了?”
四、雨夜里的暖意
谷雨那天突降大雨,布庄的屋檐下挤满了避雨的人。列国的旅人挤在一起,秦国的商人用混纺布给楚国的老人挡雨,鲁国的书生把布衫借给淋湿的燕国女子,屋檐下的积水里,倒映着众人手里的混纺布,纹路在水里连成一片。
“这布真顶用,” 个魏国旅人拧着布上的水,“去年在赵国遇着山洪,就是用这布搭的棚子,救了好几个列国的人。”
绣娘煮了锅姜汤,用混纺布包着陶碗分给众人,布上的禾纹被热气熏得发胀,竟在碗壁上印出淡淡的痕迹。“这布能留痕,” 她笑着说,“就像咱相处的日子,过了也能记住。”
王二愣子带着娃来送新做的布伞,伞面用混纺布做的,撑开时列国的纹路在雨里转成个圆,伞柄上刻着的 “和” 字,正好对着公孙矩带来的剑。
“您看这伞骨,” 王二愣子指着伞架,“是用列国的木头做的 —— 秦国的柏木、赵国的槐木、楚国的楠木,拼在一起才结实。”
雨停时,众人发现布庄的门槛上,被雨水泡软的混纺布条缠着剑穗,慢慢长出个小小的 “暖” 字,笔画里还沾着点染缸里的颜料。
“这剑又长新纹了!” 有人喊。
公孙矩摸着新纹,突然明白过来:“不是剑长纹,是咱的日子长在剑上了。”
五、针线里的传承
麦收前,布庄举办了场 “百家布” 活动,请列国的人各带块布来,拼成块大被单。王二愣子家的娃也凑了热闹,用小手把自家的布片往被单上按,布片是用混面缸里捞出的面絮纺的线织成的,软得像棉花。
“俺们村的老规矩,” 个鲁国老妇人坐在被单旁,手里的针线在布片间穿梭,“百家布能消灾,因为沾着各家的福气。”
被单渐渐拼满了,列国的布片在中间聚成个巨大的禾纹,秦国的麻布做根,鲁国的棉布做叶,楚国的丝绸做穗,每个布片的角落里,都绣着主人的家乡。
“这被单该送给谁呢?”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
公孙矩指着街角的孤儿院:“送那儿去,让没家的娃知道,列国的人都是他们的亲人。”
送被单那天,孤儿们摸着布上的纹路,突然发现每个禾纹的交点处,都有个小小的 “家” 字,和王二愣子家娃画的一模一样。“这布在叫我们呢,” 个大点的孩子说,“叫我们记住自己有家。”
晚上收拾时,绣娘发现被单上多了道新的针脚,把最后块空白处补上了,针脚歪歪扭扭,像个孩子的笔迹。“准是哪个娃缝的,” 她笑着说,“这就叫续上了。”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新纹,“暖” 字旁边又多了道 “续” 字纹,用手摸上去,竟带着点布面的粗糙感。“师父,这纹咋越来越像布了?” 阿柴问。
公孙矩望着布庄里来来往往的人,有人在扯布做新衣,有人在补旧衫,列国的语言混在一起,像织机上的线。“因为日子就是块大布啊,” 他说,“你织一道,我补一针,最后就分不清谁是谁的了。”
后来,那床百家被单成了孤儿院的宝贝,每年都有新的布片补上去,禾纹长得越来越大。有个史官见了,在《春秋会要》的续篇里写:“所谓传承,不过是把各家的布片拼在一起,你连着我的线,我缠着你的头,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暖。”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挂在布庄的柜台旁,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块浸了岁月的老布。有人说这剑吸了百家的暖意,摸起来总带着点温度;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温度哪是剑上的,不过是千万双手摸过的痕迹,是千家万户的日子,在木头里生了根,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