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张混纺布的暖,连着万家的线(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青史照山河》最新章节。

开春的风还带着凉意,百工坊的院里晒满了各色丝线。楚国绣娘坐在竹椅上,手里的梭子在织机上来回穿梭,秦国的麻线、赵国的棉线、齐国的丝线在布面上织出淡淡的禾纹,像刚冒芽的稻田。

“公孙先生,您看这布成不?” 绣娘举起刚织好的半匹布,阳光透过布面,纹路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斑,“王二愣子家媳妇要给娃做褥子,说掺了列国线的布暖和。”

公孙矩正给 “华夏” 剑换剑穗,新穗子用三十七种线拧成,红的像秦国的辣椒,白的像鲁国的雪,黄的像楚国的稻,缠在剑鞘上,正好遮住刚长出的 “穗” 纹末梢。

“这线得用温水泡过才不扎人。” 他指着院里的大陶缸,“阿柴刚烧了热水,掺了列国的草木灰 —— 秦国的艾草灰、赵国的槐树叶灰、楚国的樟树叶灰,泡出来的水软和。”

话音刚落,王二愣子抱着娃来了,媳妇手里拎着个木盒,里面是晒干的各色花瓣。“俺们采了些花,想让绣娘染线用,” 她打开盒子,齐国的紫茉莉、燕国的野菊、韩国的紫荆花堆得满满当当,“娃总抓剑穗子,俺想给剑做个布套。”

娃突然指着剑鞘咿咿呀呀,众人发现新换的剑穗垂在 “年轮纹” 上,线头散开的绒毛竟和织机上的线絮一个样。

一、织机上的巧思

绣娘把泡好的线架在织机上,列国的线在阳光下泛着不同的光泽。秦国的麻线结实,适合做经线;赵国的棉线柔软,做纬线正好;齐国的丝线光亮,用来绣花纹最出彩。

“您看这织法,” 绣娘踩着踏板,织机 “咔嗒” 作响,“是俺跟鲁国绣娘学的‘通经断纬’,又掺了楚国的‘盘金绣’,织出来的布又牢又好看。”

阿柴蹲在旁边帮忙绕线,突然指着布面:“师父,这纹路跟剑上的年轮纹能对上!”

众人凑近看,果然见布上的禾纹一圈圈往外扩,每圈都用不同的线织成,秦国的麻线圈里裹着赵国的棉线,楚国的丝线缠着齐国的丝线,像把列国的线都绑在了一起。

“昨儿个有个魏国商人来,” 绣娘换了个颜色的线,“说要订批混纺布做货袋,说用列国线织的袋子装啥都稳妥,就像带着各家的运气。”

王二愣子媳妇抱着娃看织机,娃伸手去抓梭子,小手在线团里搅来搅去,把秦国的麻线和楚国的丝线缠成了个小疙瘩。

“这娃净添乱,” 王二愣子要去掰娃的手,却被绣娘拦住,“别碰,你看这疙瘩,多像剑上的‘一’字纹。”

众人看去,那缠在一起的线疙瘩真的像个歪歪扭扭的 “一” 字,落在布面上,正好补全了禾纹的最后一笔。

二、染缸里的名堂

染布的大缸摆在院角,里面泡着各色染液。燕国的靛蓝水泛着青光,齐国的栀子水透着明黄,楚国的茜草水红得像晚霞,水面上漂着的线团在慢慢变色。

“这染液也得混着用才好看,” 绣娘往靛蓝水里滴了点栀子水,蓝色立刻变成了青绿色,“就像秦国的汉子娶了楚国的媳妇,生的娃又壮又灵。”

货郎背着个布包路过,见院里热闹,掀帘进来:“俺从南边带了些苏木,能染出紫色,要不要试试?”

他掏出块紫红色的木头,扔进茜草水里,红色竟慢慢变成了深紫,像傍晚的天空。“这色叫‘天下紫’,” 货郎得意地笑,“去年在赵国卖这种布,秦国的兵卒和楚国的商人抢着买。”

公孙矩把剑往染缸旁放,剑鞘上的水珠滴进缸里,荡开的涟漪竟让各色染液融成个圆,圆心处浮着根剑穗掉的线头。

“您看这圆,”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过来,他刚从 “混味铺” 吃了混面,嘴角还沾着点红油,“跟《中庸》里说的‘致中和’一个理,啥色都有,混在一起就顺眼了。”

正说着,个秦国妇人抱着捆麻布进来,布上打着补丁,补丁用的布竟是列国的边角料 —— 齐国的绸子、赵国的麻布、楚国的葛布,针脚歪歪扭扭,却把破洞补得严严实实。

“这是俺当家的穿了十年的布衫,” 妇人摸着补丁,“每次在异乡歇脚,就找块当地的布补一补,现在看着像幅天下图。”

绣娘突然眼睛一亮,抓起妇人的布衫往织机上比:“这补丁的拼法,比俺设计的纹路还好看!”

三、布庄里的新鲜事

“混味铺” 旁边新开了家 “合欢布庄”,开张那天,绣娘带着列国的织工来捧场。布庄的货架上摆着各色混纺布:有的用秦国麻线和鲁国丝线织成,适合做外衣;有的掺了赵国棉线和楚国葛布,做里子最暖和;还有种特别的 “记忆布”,用三十七国的线头拼成禾纹,据说能记住穿者的身形。

“您摸摸这布,” 布庄掌柜是个齐国商人,以前跟着货郎跑过买卖,“里面掺了燕国的兔毛,摸着像咱小时候娘织的毛衣。”

公孙矩把 “华夏” 剑挂在柜台旁,剑鞘上的年轮纹正好对着块新织的布,布上的纹路竟比剑上的多了道细圈。“这是咋回事?” 他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