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学术攻防(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修道与星海》最新章节。

在团队为解决资金和材料供应问题而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时,一场新的风暴却悄然袭来。何飞的论文发表以及团队的“灵气涂层”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学术界的质疑声也随之如潮水般涌来。

一位在空气动力学领域颇具声望的保守派学者——林教授,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言辞犀利地从理论上对“灵气涂层”的可行性提出了尖锐的反驳。林教授认为,“灵气涂层”违背了某些经典的物理学定律,如空气动力学中的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原理等。他在文章中写道:“所谓的‘灵气涂层’,不过是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在现有的科学认知体系下,根本无法解释这种涂层如何能够以所谓的‘灵气’来实现抗结冰的效果。这是对严谨科学的一种亵渎,我们不能让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概念在学术界和工程界肆意传播。”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各大学术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关于“灵气涂层”的讨论瞬间炸开了锅。一些原本就对“灵气涂层”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纷纷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质疑;而团队的支持者们则感到十分愤怒和不解,他们坚信团队的研究是有科学依据的,不应该受到这样无端的指责。

团队成员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付华飞紧握着拳头,眼中闪烁着怒火,说道:“这个林教授根本就没有深入了解我们的研究,就妄下结论。我们的‘灵气涂层’技术是经过无数次实验验证的,怎么能说它是伪科学呢?”

赵建军也皱着眉头,严肃地说:“这次的情况和之前的媒体抹黑不同,对手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我们必须用同样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回应。否则,我们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周正国总工程师的决心

周正国总工程师得知此事后,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深知,这次的学术质疑不仅仅关乎团队的声誉,更关乎整个“灵气涂层”技术的未来发展。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团队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于是,周正国总工程师亲自组织团队召开会议。在会议上,他神情严肃地说道:“各位,这次的学术质疑是我们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认可的机会。我们不能退缩,必须正面应对。我决定,组织一场公开的学术答辩会,让我们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向学术界证明我们的‘灵气涂层’技术是经得起考验的。”

团队成员们听了周正国总工程师的话,都深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准备好这次的学术答辩会。

数据整理的艰辛

为了在学术答辩会上能够有力地回应林教授的质疑,团队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数据整理工作。

赵建军带领着科研团队,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实验数据中。他们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出与“灵气涂层”抗结冰效果、与经典物理学定律的关联等相关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核对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由于之前的实验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工况和参数,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存在一定的混乱。有些数据的记录不够详细,有些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够清晰。赵建军和团队成员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这些数据,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数据体系。

有一次,团队在整理一组关于“灵气涂层”在低温高湿度环境下的抗结冰数据时,发现数据之间存在一些异常的波动。这让他们十分困惑,不知道是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还是数据记录出现了问题。赵建军带领着团队成员们,重新回顾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检查了实验设备的运行情况,对数据记录进行了反复的核对。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是实验设备的一个传感器出现了故障,导致了数据的异常波动。他们及时更换了传感器,并重新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准确的数据。

模型建立的挑战

除了整理数据,团队还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准确描述“灵气涂层”工作原理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需要能够解释“灵气涂层”如何与空气动力学中的各种现象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不违背经典物理学定律的前提下实现抗结冰的效果。

付华飞和赵建军共同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们结合自己的修行经验和工程知识,开始了模型的建立工作。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灵气”这个抽象的概念引入到现有的物理学模型中。“灵气”作为一种肉眼不可见的高能粒子流,其行为和特性与传统的物质和能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中,并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直接应用。

付华飞和赵建军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了量子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建模思路和方法,但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模型无法准确地描述“灵气涂层”的实际工作情况;有时候,模型与经典物理学定律之间存在着冲突。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付华飞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思路——将“灵气”假设为一种高维粒子流。在这个假设下,“灵气”可以在高维空间中与空气分子和冰层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抗结冰的效果。同时,这种假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现有的物理学理论相兼容。

付华飞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赵建军,赵建军听后眼前一亮。他们立刻开始按照这个新思路重新建立模型。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他们终于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灵气涂层”的工作原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经典物理学定律相符合。

论据准备的全面性

为了在学术答辩会上更有说服力,团队还需要准备充分的论据。这些论据不仅要包括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还要包括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

何飞负责收集和整理与“灵气涂层”相关的案例分析。他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收集了许多类似的涂层技术在航空、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对比,他发现“灵气涂层”在抗结冰效果、稳定性和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杨华则负责进行对比研究。他将“灵气涂层”与传统的抗结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了它们在原理、性能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他发现“灵气涂层”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够在更复杂的工况下发挥作用。

在准备论据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邀请了一些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指导。这些专家和学者对团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提醒团队,在准备论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模型的合理性和论证的逻辑性,确保每一个论据都能够经得起推敲。

答辩会的紧张筹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公开学术答辩会的日子终于临近了。团队成员们都感到既紧张又兴奋,他们深知这次答辩会的重要性。

周正国总工程师组织团队进行了多次模拟答辩。在模拟答辩中,他扮演林教授的角色,对团队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考验团队成员的应变能力和答辩技巧。

每次模拟答辩结束后,周正国总工程师都会对团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他指出团队在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例如,他提醒团队成员在回答问题时要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不要绕圈子;要善于运用数据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避免出现模糊和歧义的表述。

团队成员们认真听取了周正国总工程师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答辩内容和技巧,力求在正式答辩会上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