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说不定,还真是个明君呢?(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唤不良人》最新章节。

"

"譬如郡守虽为一郡之长,但行政归郡丞,兵权属郡尉,监察在御史,三权分立,既可明晰权责,又能杜绝专权。

"

这般制度设计,既提升行政效率,又强化中央集权。

待体系完善,天下权柄尽归赢政,诏令所至,莫敢不从。

赢政闻言展颜,他广询众议本就是为博采众长。

治国大计自当群策群力。

荀子此言正合其意,令他心中大定。

这位帝王素来推崇变法图强,昔年商鞅之道深得其心。

既知分封积弊,岂会重蹈覆辙?

然庙堂之上异议犹存,今得重臣首肯,推行郡县制便多了几分把握。

"太子此前亦曾进言此事,今既得诸卿共识,待朝议之时颁布诏令,即日施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群臣恭声称是,李斯忽又进言:"陛下,除改制之外,尚有一事亟待圣裁。

"

"何事?"

嬴政询问道。

李斯拱手回应:“大秦虽已兼并六国,但各地仍沿用旧制,文字、货币各异,数百年来形成的风俗文化亦不相同。

若任其并存,恐生祸患。

嬴政颔首认同。

当年嬴天衡创立炎黄学宫,正是为此未雨绸缪,如今成效初显,自当全面革除积弊。

核心在于凝聚人心——文字、言语、钱币、度量衡皆关乎民生,日日浸润其中,自能塑造黎民所思所想。

唯有思想相通、习俗相融,方成铁板一块的强国。

反观当下,六国虽灭,旧制犹存。

楚人书楚字,齐商用齐币,纵使疆土归一,百姓心念故国,何谈归附?人心涣散,所谓“大一统”不过虚名。

嬴政目光渐沉:如今四海皆秦,却连文字尚且千差万别,莫说列国各异,同一城内竟有数种书体,文书传递尚且阻滞,何况教化万民?

货币更显荒唐,刀币、布币、蚁鼻钱混杂市井,轻重不一,折算繁琐;度量衡亦无定规,商贾争执日日不休。

这般乱象,皆因诸侯昔日各自为政所致。

如今重担尽落嬴政肩头,须得雷霆手段整改。

恰在此时,嬴政将竹简传示群臣:“太子早有对策,诸卿且观其详。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殿中响起低诵声。

大臣们相视而笑:“太子殿下深谋远虑,臣等愧不能及。

“陛下明鉴!”李斯率先奏道,“太子之策尽善尽美,臣等附议!”

经朝议后,嬴政挥袖定鼎。

三日后,千年分封制终成史册,郡县新章自此而开。

帝国行政区划与改革

九州疆域被细分为三十六郡,分别为河东、太原、上党、三川、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泗水、巨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及长沙郡。

随后,朝廷选派官员赴各地任职,确保政令通达。

与此同时,旧法废止,秦国律令全面推行。

文字、货币、度量衡亦同步革新:六国繁杂文字尽废,独尊小篆;货币统一为上币黄金(以镒计,一镒合二十两)与下币圆形方孔铜钱(半两为单位);商鞅所定度量衡制度成为全国标准。

为便利交通,嬴政下令统一车轨,规定车轮间距皆为六尺,并修建驰道以加强军事调度。

原皇陵与长城工程终止——仙朝既立,何需陵寝?匈奴将灭,长城亦成多余。

科举开创与新政成效

郡县制与文化统一迅速落实,半年内覆盖全国。

其间虽有叛乱,皆被平息。

此外,不良人袁天罡自海外引入的土豆、玉米等作物连获丰收,推广种植后,百姓再无饥馑之忧。

战乱平息,盛世可期。

( 百姓心声

谁还愿意跟着那些做着复国梦的人瞎折腾?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得去送死,除非脑子进水了!

如今举国上下,百姓对大秦帝国打心底里拥护。

他们尤其感激带来这一切的嬴政和嬴天衡——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家家都有余粮余钱,孩子们都能上学识字了……

就在这当口,大秦的首届科举考试正式拉开帷幕。

由十九太子嬴天衡担任主考官,儒家大师荀子和丞相韩非辅佐。

消息一出,举国沸腾!

这场科举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虽然很多百姓目不识丁无法应考,但个个欢欣鼓舞——自己没文化不打紧,还能全力培养下一代!

过去大家总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真舍得让孩子读书的却没几个。

不是不想,而是实在供不起。

再说就算读了书,平民子弟想出头比登天还难,倒不如老实种地来得实在。

现在可不一样了!科举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让天下父母看到了希望。

哪个不盼着子孙有出息?从前是没指望,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说什么也要拼出个新天地!

如今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议论这事。

虽说当年秦军东征西讨时,确实沾染了不少鲜血,那些失去亲人的心里难免有怨气。

在有些人眼里,秦军就是索命恶鬼,秦王更是恐怖化身。

但随着新政接连出台,许多人的想法渐渐变了。

百姓虽说不识几个字,可谁对他们好心里都门儿清。

千百年来,哪有君王像这样替平民着想?更别说给草根平步青云的机会了!

这位自称"始皇帝"的君王,似乎也没传说中那么可怕。

说不定,还真是个明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