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邱家三兄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邱家住在天津城北,家里有两亩薄田,一年能收大约七百到八百斤粮食,可邱家有三个小子,这七百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三个小子为了混口饭吃,最后都进了绿营,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还能过下去。
邱家老头不会取名字,于是邱家这三兄弟,老大叫邱一田,老二叫邱二田,老三叫邱三田。
反正都带有一个“田”字,可见这老头到底有多爱“田”。
这天,老大邱一田跑回了家,给老头和老娘说起了妈祖军给的两个选择。
邱一田拿过老母亲端来的陶碗,喝了一大口温开水,才对着坐在身边的老头说道:“爹,妈祖军说了,我们这些穷军汉有两个选择,一,留在天津府等待分地;二,跟着海船去一个叫非洲的地方,给一百亩基础口粮田!三年下来,多开垦的也是咱们的!”
邱老头原本在剥花生的手,停在半空,他看向邱一田,“一田,你说啥?一百亩?多开垦的也是咱们的?”
老娘刘氏在旁边问道:“天津府也要分地?”
邱一田点点头,“每个村里的地主都要把地拿出来分掉,我们村里的赵大家估计也要把地拿出来分掉,他们家有三百亩地,分给村里三十户人家,每家能分十亩左右吧!”
邱老头的手抖了抖,他放下花生子,叹息道:“我也听说了,有兵去了赵大家屋里,说是要么把田免费分出来,要么跟着船队去开荒给他们家分六百亩土地,让他们自己选。”
刘氏说道:“那要是留下来,我们家能有十二亩田了?”
邱一田跟老头说道:“现在绿营已经下来消息,有兄弟在军中的只留下一个!就算十二亩田,我们家三兄弟,也吃不饱,更娶不到媳妇。我,二田和三田商量过了,我们移民去非洲。我和二田带着您们两老,能开多少是多少田,就开多少田,等着老三退伍,他也回来一起种田。老三就留在军中,一年能给家里支持十五两银子,能把前三年的百分之二十的税粮给顶一顶。”
邱老头不愿意了,“开荒不免粮食,还要交两成粮食,这马祖军心黑啊!”
邱一田却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水稻,麦子,红薯和大豆的样子,后面写着斤数和银钱,这是姚耀祖让水军临时抄写的,画的那是一个丑,但是能看懂。
他拿着这张纸说道:“那边给的都是沿着小河的土地,妈祖军负责把水渠给到四块田地里。他们算过了一百亩口粮田,种水稻,麦子,红薯和大豆,四块地轮种。
亩产:灌溉稻田,正常年景亩产约2石(1石≈120斤,合240斤/亩)。
总产:50石(约6000斤)。
折银:米价约1.8两/石(天津卫市价),总收益 = 50石 × 1.8两 ≈ 90两银。
2. 小麦(25亩)
中等田亩产约1.2石(170斤/亩)。
总产:25亩 × 1.2石 = 30石(约4200斤)。
折银:麦价约1.5两/石,总收益 = 30石 × 1.5两 ≈ 45两银。
3. 大豆(25亩)
亩产:大豆亩产约1石(120斤/亩),兼作肥田(减少来年肥料开支)。
总产:25亩 × 1石 = 25石(约3000斤)。
折银:豆价约1.2两/石(榨油后豆饼亦售),总收益 = 25石 × 1.2两 ≈ 30两银。
4. 红薯(25亩)
亩产:红薯高产,北方旱地亩产约15石(鲜薯,1石≈600斤,合9000斤/亩)。
总产:25亩 × 15石 = 375石(约33.75万斤,实际按鲜薯计约2.25万斤/亩×25亩≈56.25万斤)。
折银:红薯价低,约0.3两/石(多作饲料或熬糖),总收益 = 375石 × 0.3两 ≈ 112.5两银。”
一年的总收益能有277两,去掉两成54两税金,还有223两银子,老三若是给15两给家里,那家里就有238两一年的收入。”
当邱一田说完,238两银子一年的收入后。
邱老头再次拿起一粒花生米,开始慢慢剥壳,老娘在旁边烧柴准备做饭,除了柴火的噼啪声,院子里静悄悄的。
邱老头低声对老婆子说道:“孩子他娘,要不我带两个娃先过去瞅瞅,你和三娃留在这天津府先守着老宅子?三娃的十五两也够你们娘俩生活,我们三个男子先去闯闯看?”
刘氏点点头,“我先和三娃守着老宅子和两亩薄田,你们先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邱一田高兴的站起来说道:“爹,你去村口的老井里取几斤泥,晒干了我们泡水喝,另外买些中药备着,一路上的粮食妈祖军会提供,开荒的工具和耕牛妈祖军也会提供。三年以后,若是有了银钱,我们可以把耕牛买下来。”
邱老头抬起头,不可思议的问道:“还提供耕牛?”
邱一田乐呵呵的说道,“这纸上画着工具和耕牛,我刚刚忘记说了。我记得妈祖军的军头好像说过提供一头耕牛,三年后归还。”
邱老头的脸笑成了一朵老菊花,“有牛就好,开荒如果有一头牛,那就等于两个小子!”
邱一田回到绿营的营区,三三两两的士兵已经打包离开营地,五千多绿营最后留下来的只剩下不到一千五百人。
他和老二把包裹打好,转身拍了拍老三的肩膀,“照顾好老娘,两个哥哥去开荒,把你的那一块也耕了!好好跟着马祖军干,别给我们老邱家丢人!”
邱三田点点头,十六岁的他抹了抹眼睛,跟着两个哥哥出了军营。
等送两个哥哥刚刚出了北面的城门楼子,就听到城墙上有人敲响了锣鼓,这是看到清兵了。
邱家老大和老二立刻快跑,邱老三冲去营区拿上腰刀和鸟枪也朝着他驻守的西面城墙跑去。
登上城墙,那一门门大炮吸引了他的目光,在遥看远方,远处能看到大量的清军的旗帜出现在地平线上,掀起漫天尘土。
绿营一个老军头叫住他,“邱老三,把腰刀和鸟枪放下,你跟着我去搬运炮弹”,说完就向着城墙下走去。
邱三田看到所有绿营兵都把武器放在一个长桌上,他也连忙把鸟枪和牛尾刀摆在桌上,急急忙忙追着老军头的步伐下了城墙。
下到城墙下的藏兵洞,一辆马车在送来炮弹木箱,一队队士兵又把这些木箱搬上城头。
他和老军头两人抬着一个木箱就往城墙上走,他们两个负责给一门炮搬运炮弹,现在大炮旁边已经有五箱炮弹,每个箱子里有四枚,那已经有了二十枚炮弹。
炮长看到他们送来一箱,就说道:“再运四箱就够了,城头的每一门炮只允许堆放十箱,堆的多了不安全。”
邱三田算了算,十箱炮弹就是四十发,
此时正是正午,三月的烈日照耀着城墙,城垛口每二十米有一门大炮,每个城垛口有一名持枪的马祖军士兵在值守。
邱三田已经知道,妈祖军每五个城垛口是一个班,每五个班是一个排,每五个排是一个连,每五个连是一个营。
一门炮其实就是一个炮班,五个人负责一门大炮,一名班长兼任观察手,一名炮机手,三个装弹手(兼任拉绳开火)。
他和姓曹的老军头又搬了四次,把十箱炮弹分两堆摆在城垛口下方,防止被清军的炮火击中。
十六岁的邱三田,小心翼翼的从城垛口,伸出小脑袋看远处的清军。
此时,远处的清军已经开始列队。一个横队列的清军在最前面展开;横队与横队的中间夹着两个纵队的清兵,这两个纵队的清兵扛着长长的登城梯;
横队的后面,中间有六匹马拉的大炮炮队,邱老三知道那是红夷大炮。两边还有四匹马拉的小炮,应该是弗兰基快炮,这炮打的快,一分钟能打四发,隔着两百米可以轰城垛口,但那玩意吃不住劲,打不动城墙。在佛郎机快炮的两边还有四人抬的虎蹲炮,那是用来在百米左右,向城头打散弹炮子的用的。
对面旗语在飞扬,曹老头此时也伸出头来偷看,他看到清军旗语,说道:“旗语在说,横队前进。”
炮兵班长下令:“装钢珠爆炸弹。”
邱三田看着这群士兵,居然是从后面装炮弹,他和曹老头的的眼睛睁的老大,他们第一次看到炮弹是从屁股里面装进去。。。真的颠覆三观。
此时城门楼上有灯语升起,沿着两边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立杆升起同样的灯语。
等六组灯语完成,炮兵班长拿着记下来的六组数字开始查表,“六百米炮击!”
班长大声喊道:“'12点方向,12度角”
作为开过红夷大炮的邱三田,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12点方向和12度角”是啥意思,但是他看到炮口子方向没动,但炮口降低了一点。
他问身边的拿着步枪的马祖军士兵,“啥叫12点方向和12度角?”
那士兵笑了,转身喊来旁边的步兵班班长。
那班长拿出一个怀表,平放着,对着缓缓前进的清军,指着刻度说道:“这表有12个小时,等于六个时辰,最上面对着敌人的就是十二点方向。”
然后,他又教了邱三田每个时间刻度的炮兵术语,这是陆战队每个士兵都要学习的,如果炮兵受伤,他们随时都要顶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