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中华1817(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射手主观评分(1–10分,含“肩痛感”“复瞄速度”和“操控信心”)

结果:

8.0mm:后坐力8.4 kgf,连发后弹着扩散达12cm,四人评分低于4分。

7.0mm:后坐力5.1kgf,五发散布7.3cm,平均评分8.7分。

6.5mm:后坐力仅3.8kgf,但射手反馈“击中感弱,怀疑是否命中”。

第三阶段:杀伤效能与实战模拟(第31–45日)

1. 穿透力测试

目标序列:

一,2cm厚棉甲(模拟清兵装束)

二,10cm湿黏土(模拟胸腔)

三,3cm松木板 × 3层(模拟骨骼与背囊)

测量:

是否穿透棉甲

黏土内空腔长度与深度

最终穿透层数

数据亮点:

7.0mm / 200格令:穿透棉甲,黏土空腔11.8cm ,穿透两层木板:停止动力适中。

6.0mm:虽穿透棉甲,但黏土空腔仅7.2cm,第三层木板未破,停止作用不足

2. 雨中与尘中可靠性测试

模拟恶劣环境:向枪机泼水、撒红土粉尘。

连续射击50发,记录卡壳、哑火次数。

结果:

所有口径在7.0mm级火药优化后,卡壳率低于2%。

但8.0mm因弹壳膨胀严重,退壳失败率达12%,淘汰。

第四阶段:综合数据分析与决策(第46–50日)

雨儿召集全体工程师,在工坊大厅展开多维评估矩阵会议。

综合所有数据:

雨儿在黑板上写下结论:

“7.0毫米口径,配200格令钢包铜子弹与55分提纯黑火药,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最适合华人使用的战斗弹药。它不追求极致威力,而追求系统最优:精度、可控、杀伤、可靠四者兼备。”

最终验证:1817原型枪实射

九月底,清晨,红日初升。

雨儿亲自持首支“1817”原型枪,站上测试线。

目标1:100米移动靶(模拟奔跑敌兵)

瞄准,三发点射,全部命中躯干。复瞄时间2.1秒。

目标2:200米土墙后半身靶(模拟掩体射击)

卧姿射击,五发连发,弹着点集中在A4纸大小区域。

目标3:300米铁板靶

第四发命中,溅起火花。虽略偏,但仍在有效杀伤范围内。

她放下枪,肩部无红肿,呼吸平稳。

“此枪,”她对众人说,“不是为一人一役而造,而是为未来百万民兵、为民族自卫之力而生。我们不用8毫米的蛮力,也不追6毫米的轻巧,而是用数据与实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风卷红尘,掠过铁山。

工坊内,新的任务已下达:

《7.0mm定装弹量产工艺研究》

《旋转后拉式枪机舒适性和疲劳测试》

科学之火,已在南半球的荒原点燃。

它将发出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话语!

十月底,第一批一百把原型步枪在铁矿港枪炮厂下线。

枪械研究所测试完以后,正式向枪炮厂下单,第一批订单为三万支。

公元1817年十一月开始,澳洲夏日的兵工厂深处,蒸汽机轰鸣不息,蒸汽锤上火星飞溅,一柄前所未见的步枪缓缓成型——它被命名为中华1817型 7毫米线膛步枪,简称“中一七式”。

这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军事革命,是东方匠魂与机械理性交融的结晶,是黑火药时代迈向现代战争的第一道曙光。

外形:冷峻如剑,沉稳如山

全长1250毫米,净重4.3公斤,中一七式身形修长却不失厚重。枪管由整根高锰碳钢锻造而成,长950毫米,表面经发蓝处理,泛着深沉的靛青光泽。四条右旋膛线自药室深处螺旋延伸,缠距精确设定为1:8英尺(96英寸),专为稳定高速轻弹而生。

枪口端微扩,呈鸟喙状收口,兼具防撞与抑焰功能。机匣为一体铸钢结构,线条简洁,闭锁机构采用转块式侧开设计,旋转90度即可开膛,动作如钟表般精准。枪机顶部设有可调式铜质觇孔照门,分划至550米,配合前准星,实现远距精确瞄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枪托取自东南亚硬质木,原本是用于战舰制造,已经经三年自然阴干、手工雕琢而成,贴腮线贴合人体,握持舒适。托底嵌入薄层锻铁板,并覆以牛角缓冲垫,有效吸收钢芯弹带来的略高后坐。枪托左侧面,以阴刻工艺铭有“中华1817中华国军器监制”,字体刚劲,如刀刻斧凿。

它所发射的,是划时代的“7×68mm ”定装钢芯铜背甲弹。

弹头:长32毫米,呈低阻卵形,150格令(9.7克),内为低碳钢芯(C 0.2%,Mn 0.6%),外覆0.5–0.6mm厚退火黄铜被甲,防铅垢、减摩擦、保弹形。

弹壳:双层桑皮纸壳,内衬蜂蜡浸渍防水层,底部压合铜质火帽,实现击发一体化。

装药:58格令精研黑火药,颗粒均匀,燃烧稳定。

初速:680米/秒,枪口动能达2250焦耳,为当时世界之最。

此弹虽仍为“压实纸壳定装”,却已具备现代子弹之神韵——被甲、定装、高初速、低阻弹形,宛如从未来穿越而来。

中华1817的诞生,依赖于三大工业突破:

1. 蒸汽动力精密制造

枪管由蒸汽驱动镗床逐寸切削,膛线公差小于0.05毫米;闭锁机构由蒸汽自动冲压机成型,齿轮咬合如钟表般精准。

2. 冶金革新

枪管钢经两百吨蒸汽锤反复锻打,加上油淬回火,抗压强度达450MPa;弹头铜被甲采用深冲压+退火软化工艺,确保延展性与强度兼备。

3. 弹药工业化生产

子弹由在中华军械总局监制,第一批由铁矿港弹药厂生产,弹头由蒸汽冲压流水线批量制造:钢芯压入铜壳,机械压合封底,再浸蜡密封。日产可达2000发,初步实现“弹药标准化”。

在演武场上,五发装弹的中一七式展现出惊人性能:

100米:10发弹着点散布≤3厘米,可击穿锁子甲。

300米:仍能穿透2.5厘米松木板或骑兵双层皮甲。

500米:弹道可预测,用于狙杀军官或压制集群目标。

射速可达20发/分钟,远超同期前装线膛枪。一名射手可在敌军散兵,从三百米外冲刺进入两百米线膛枪射击距离前,完成至少三轮精确打击。其精度与穿透力,令传统盾阵与轻型掩体形同虚设。

中华1817,非仅为一枪,

它是“蒸汽之力”与“东方匠心”的结晶,

是“蒸汽工业精密制造”对“手工制造”的碾压,

是“个体精准”对“集体齐射”的挑战。

它诞生于1817年,却指向1917年的战场。

“一枪出,万夫匿;火光起,沧海移。”,这是澳洲总督李海潮,他第一次在演武场看到十把“中一七式”齐射,一分钟打出一百五十发时的感慨。虽然实际射速依然低于理论值,但这已经极其恐怖。

同在现场的陈砚秋先生感慨:“五弹连发,如雨倾泻;十枪齐鸣,敌阵崩裂。”

陈老豆已然身有重病,在广州府家中的病床之上,他伸出枯槁而颤抖的右手,轻轻抚摸着中一七式步枪,老人用尽全身的力气,哈哈大笑道:“十八年啊!整整十八年能走到今天,能看到这把枪,老朽死而无憾了!”

这就是直线奔跑的人,加上一个可以快速分析,拆分任务,组织协调的超级大脑。

雨儿,对于中华国而言,她不亚于牛顿之于英格兰!

真正的作弊器,其实是雨儿!

这个受过良好教育,拥有恐怖知识记忆,超强逻辑分析的女孩和雷厉风行的性格,既能够压服所有科研团队目标一致,也能够威压工业合力一处。

只要中华国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那么只要她看一眼,任何东西都会被极速分解成产业链里的一个环节,然后再次组合成为产品。

十二月,冬潮号送来第一批枪械,牛野拿到这把枪时,他就那么坐着,默默的抚摸着这把步枪,低声对姚大人说道:“我马祖军何其幸也,我中华国何其幸也!拥有雨儿,怕是任何大国的终极梦想!”

但雨儿却在铁矿港,对着参与研发的四十名同学和一百五十名工匠深深鞠躬,她直起身,大声说道:“中华国有你们,何其幸也!”

是的,不只是他们,全国的水手学校都参与了研发,他们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火药的配方,油淬火工艺,发蓝处理,两百吨蒸汽锤研发,蒸汽涡轮机并联鼓风,锰钢技术,蒸汽线膛切削机。。。这些都是全国各个水手学校的研究所,各个工业生产工厂研发的结果。

没有他们,这把枪的寿命,枪管耐压强度,耐腐蚀性,精确度,都会大大降低!

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是九百八十万中华国,全体工业人和科研人员的功劳!

而在他们背后,是耕耘在田地间的农人,没有他们,哪来的粮食和税收养活这么多非农业人口!

为什么叫“中华1817”!

因为这是献给中华国1817年奋战在所有生产和劳作的人民,这是守卫他们的武器,为和平,也为战争!